劉洋
【摘 要】伴隨著真人秀節目的火熱發展,主持人的角色形態也在受到大家關注。從臺前到幕后,從中心到泛化,從“主持人中心”到“多元化”存在……雖然其角色越來越泛化、淡化、隱化,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主持人的可有可無,只不過是換了種形態繼續完成其結構作用。本文將聚焦于當下的真人秀節目,對該類狀況進行簡要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真人秀? ?主持人樣態? ?泛化? ?淡化? ?隱化
一、真人秀節目主持人的樣態
在傳統的認知里,主持人通常是節目的中心內容,主題圍繞他們展開,風格也具有清晰的個人印記。比如《正大綜藝》《快樂大本營》等節目。而現代的主持人往往承載了很多其他功能,更加多元復雜。既需要是節目的架構者,表演的參與者,節奏的推動者,也需要是起承轉合的掌控者。因此,真人秀節目主持人的角色發生了一些改變,比如主持人的泛化、淡化和隱化等。
二、主持人角色的泛化
首先是主持人角色的泛化,其中“泛”,即廣泛寬泛之意。簡單可以分為主持人的職業泛化和主持人的角色泛化。職業泛化例如我們熟知的——貝爾格里爾斯,盡管他作為節目進行的承擔者,但其實并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主持人,可是卻能夠以探險家的身份,完成一個具有高關注度、大流量的現象級節目。類似的非主持人職業,卻可以跨行業擔當節目并且引起熱議和討論,這勢必對主持人行業形成了巨大的競爭和挑戰。
如果說,職業的泛化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行業外部壓力,那么主持人的角色泛化則給我們自身的進步和學習敲響了長鳴的警鐘。“大主持人”的概念我們已經提出許久,其核心內涵指的是主持人已不再是簡簡單單的幕前報幕員或串聯者,更多的是一個集制作、編導、策劃等多項工作樣態的集合。比如在《回家吃飯》之中的節目主持人王小丫,就擔綱著節目的編導、嘉賓的邀請等其他的節目制作活動。主持人真正地成為了一檔節目的掌控者,而不只是報幕員。
三、主持人角色的淡化
除此之外的第二點則是主持人角色的淡化,何謂淡化?淡,即消失,隱去。而在主持人的淡化現象之中,筆者個人再將其分為四種類型即:1.視角轉化,側幕主持;2.真實扮演、角色代入;3.擔當評委、輔助進程;4.跨界主持、多元合璧。這四種類型構成了當下真人秀節目主持人的主要幾大樣態:
類型一:視角轉化,側幕主持。《中國好聲音》是類型一的最好例證。根據主持人出鏡時長的調查數據顯示,在92分鐘的節目時長之中,主持人華少的出鏡時長僅僅有200秒,且其中120秒都在進行廣告的播送。而剩下的80秒時長,也并未都是在進行節目的主持和架構,更多是進行第二現場的一個采訪,和一個同期聲似的報道,即側幕主持。同樣的節目呈現方式在《中國達人秀》上也經常可見。
類型二:真實扮演、角色代入。《爸爸去哪兒》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節目并沒有主持人,但是卻設置了一個村長的角色,這個村長叫做李銳,而李銳村長除了簡單地進行規則的評判和裁決定奪之外,更是起到了一個整檔節目的串聯和橋梁溝通的作用。無論是在欄目組的溝通,還是孩子家長之間都具有很大的橋梁中介效果。而該“村長”更加符合前者真實扮演的定義。另外還有一個概念定義叫作“角色代入”,例如《花兒與少年》之中的導游的角色,在某些方面起到了支撐整個節目的作用。
類型三:擔當評委、輔助進程。《中國好聲音》之中,導師哈林經常會問“你的夢想是什么”。其實就是在承擔一個橋梁的中介和轉接的作用。除此之外包括《中國有嘻哈》并沒有一個標準意義上的節目主持人,但是“我覺得不行。我覺得OK”,在評委的一唱一和之間,節目的層次感和節奏感就表現了出來。這正是我們所說的——“擔當評委,輔助進程”。淡化、泛化、隱化之所以會出現,因為能讓大家更好地融入節目,從而形成完整的對話場域,減少選手的儀式感。除此之外還能夠切中要害,提出專業問題,減少非專業的因素干擾。另外,以評委的身份還可以擁有更多的自主決定權力,而不會被主持人,或者是現場觀眾因為不同的價值取向而被“綁架”。
類型四:跨界主持、多元合璧。以《我是歌手》為例,如古巨基、羽泉、張宇等并非主持人,但是卻擁有自己的專業優勢,且自帶粉絲流量,在節目的進程中,一些“缺點”甚至也可以變成“優點”,比如古巨基所講的國語,并不是絕對標準的普通話,但這反倒是成了一個節目組的話梗,成了一個熱點。總結他們的優勢來看,首先術業有專攻,有著非專業者不能及的專業能力。其次觀眾買賬,有著廣泛的形象品牌的認可,同時還有著真實性情的流露,更加貼近生活。
四、主持人角色的隱化
最后一種樣態是主持人角色的隱化。我們經常會發現,當下的真人秀節目在看完之后甚至根本發現不了主持人的存在,而隱化則通常通過三個手段實現,即人物設置、議程設置、人物評價。前兩者經常出現在當下的綜藝節目之中,比如《奔跑吧兄弟》是典型的半人物隱化,雖然該節目沒有主持人,但卻是典型的人物設置類真人秀。例如鄧超,在兄弟團之中就起到了一個擔當整個節目流程,控制節目走向進程,調節氣氛的作用。而與此對應的韓國版《Running Man》里面的類似角色,則是國民MC(主持人)劉在石。
關于議程設置,《極限挑戰》則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提供五輛交通工具給六個兄弟成員去搶,他們的戲劇沖突便得以爆發,再加之他們之前被設計的人設,例如“暴力的”孫紅雷,高智商的黃磊,或者雙高商的黃渤,整個節目就會顯得精彩紛呈。
最后一個是人物評價,有點類似于電影領域蒙太奇運用的庫里肖夫效應,同樣的鏡頭,放在不同的時間線上,就會產生不同的故事和節目效果。對張藝興“狡猾小狐貍”的夸獎,如果承接這整個的節目架構延展沒有任何問題,是一句正面的評價。但是如果顛倒順序放在一些“敏感”的情景下由局中人進行人物評述,就會產生不同的故事、誤會、戲劇沖突。
四、結語
主持現象的多元化發展,并不意味著主持人角色不再重要了,恰恰是說明對于主持人的要求更加高了。因此,在當今的發展大潮之中,如何不被發展的大潮所淹沒,時刻跟上時代潮流,不再擁有專業領域的煩惱,我想唯有“終身學習”才是唯一的王道。
(作者學校: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