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思文
【摘 要】電視民生新聞肩負著揭露社會問題真相、推動民主法治化進程、引領正確輿論導向的重要使命,在我國和諧社會構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新媒體的普及改變了過去受眾接受傳媒信息、感知外界變化的方式。雖然新媒體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多便利,但導致了媒體環境的復雜化,大量未經審核的虛假、誤導、惡意信息通過互聯網渠道進行傳播,給電視民生新聞輿論監督職能的踐行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關鍵詞】媒體環境? ?電視民生新聞? ?輿論導向? ?輿論監督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新媒體的快速普及改變了我國傳媒領域的傳統格局,新媒體在為受眾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渠道的同時,導致了媒體環境愈發復雜的現狀,大量負面信息、虛假信息借助網絡渠道得以傳輸,給受眾帶來了極大困擾。
電視民生新聞從關注民生、民意、民情的角度出發,是主流媒體引導社會正確價值導向,行使輿論監督職能的重要渠道。當前背景下,電視民生新聞應當積極應對媒介更新帶來的挑戰,擺正自身位置,提高監督力度,為廣大受眾把握好信息關口。
一、電視民生新聞輿論監督職能中存在的誤區
1.媒介監督并非“媒介審判”。電視民生新聞的監督職能以“尊重事實”為基礎,通過平實的語言還原事實真相,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一些民生新聞欄目在報道中摻雜了具有“審判”意味的過激言論,這是對監督職能的誤解和“僭越”。
互聯網技術使融媒體傳播平臺具有十分巨大的日均信息量,如果民生新聞為了凸顯報道事件的影響力,而采用“審判”性的激烈言辭讓受眾感受到心理引導作用,則有可能導致公眾對事件的解讀偏差。
2.重視曝光度,忽略解決問題。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大多數受眾傾向于利用零散時間快速閱讀新聞信息,為了迎合受眾心理,大量“碎片式”的新聞生產出來,并通過融媒體平臺迅速傳播。這一背景下,電視民生新聞開始朝“短平快”式的報道方式轉變,主持人時常以辛辣的評論、犀利的視角報道熱點事件,贏得了相當一部分受眾的青睞。
然而冷靜思考之下,這種“短平快”式的追求曝光度的報道忽視了對問題解決方式的探究,沒有在揭露事件的基礎上,將日后應當關注的事項、防范的措施傳遞給受眾,以達到降低不良事件發生概率,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的目標。
二、如何正確發揮電視民生新聞的輿論監督職能
1.堅持正面報道,提升輿論影響力。電視民生新聞采編人員應當糾正過度追求曝光率的思想誤區,樹立堅持正面報道的工作意識,展現占領輿論制高點的主流新聞媒體風采。融媒體時代,普通民眾在社會新聞中的參與度空前增高,他們不僅能在網絡上各抒己見,也可以利用手機、IPAD等設備隨時隨地將身邊發生的新聞事件上傳至網絡,網絡媒體的包容性導致輿論環境一時間難以把控。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電視民生新聞應當大力提升專業媒體權威地位,堅持做優質的正面報道,時刻置身黨和人民所處的立場,向公眾傳播有價值的正能量新聞內容。
例如阜新廣播電視臺的自辦民生新聞節目《阜新新聞》《新聞廣場》《黃金一刻》等,《阜新新聞》作為當地政府與百姓間上傳下達的橋梁和紐帶,聚焦當地發展現狀,反映熱點事實真相,以本土化的視角,在受眾心目中樹立起權威形象;《新聞廣場》聚焦百姓民生,將感人事、惱人事、有趣事、新人新事采編為新聞內容,制作播出,獲贊無數;《黃金一刻》直擊新聞現場,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真真切切服務百姓生活……唯有堅定不移地向受眾傳播積極、正確的內容,以具有說服力的證詞對不良事件撥亂反正,才能對輿論環境形成正面引導,維護社會的安定有序。
2.深化民生新聞主題,提高輿論監督公信力。從專業媒體的角度發表言論,要能夠一針見血地道破事件內涵,引起受眾的關注,引發觀眾的深思。電視民生新聞采編團隊應致力于新聞主題的深化,廣泛挖掘新聞素材,挑選具有引導性的事件進行報道,并著眼于問題的解決、防范,發揮新聞節目對和諧社會構建應有的作用。
例如安徽衛視的《第一時間》的《第一調查》欄目,在深化主題的基礎上發表新聞觀念,既行使了輿論監督職能,又通過內幕揭露,降低了不良事件發生的概率:《被暗算的車輛保險》促成了各家保險公司理賠信息的實時公布,降低了“騙保”現象的發生概率;《壽縣再現黑磚窯》救助了數十名受害的智障農民工,將黑心老板繩之以法;《無眼男子病臥街頭》在公眾中引發熱議,促成了當地社會閑散和流失人員醫療救助基金的成立。
3.融合新媒體平臺,提升輿論監督傳播影響力。復雜的融媒體環境讓一部分“有心之人”有機可乘,通過“造勢”帶動公眾情緒波動,普通受眾難辨事實真偽而受到誤導,給社會帶來極大影響。身處融媒體環境,電視新聞媒體必須融入其中,才能有效發揮輿論監督職能,強化互聯網輿論監督力度。
一方面,電視民生新聞應當積極與新媒體合作,采用多端口傳輸手段,擴大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通過官方網站、手機APP、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與觀眾和網民進行互動,及時掌握輿論環境最新動向。當輿論環境中出現負面信息、誤導信息時,電視民生新聞應通過深入調查,了解事實真相,用事實說話,保持自身報道的客觀性、完整性。
綜上所述,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使電視民生新聞發揮輿論監督職能的難度再度提升,電視民生新聞必須找準自身定位,堅持正面報道,深化新聞主題,融合新媒體平臺,持續提升輿論監督傳播影響力。
(作者單位:阜新市傳媒中心(集團))
【參考文獻】
[1]朱曉彤.試議柴靜《穹頂之下》的傳播技巧[J].新聞世界,2015(08);
[2]韓偉.涉腐網絡輿論的蝴蝶效應:興起、原因及因素[J].社會科學論壇,2015(06);
[3]董陽.從“極化”走向“理性”:網絡空間中公共輿論的演變路徑[J].公共管理學報,2017(06);
[4]王志宏.融媒體時代的新聞輿論監督缺陷及對策探析[J].新聞世界,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