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姍姍
【摘 要】背景音樂是提升新聞專題品質的一個重要元素,音樂與畫面配合得當會為報道增色,反之則會干擾報道的節奏和主題氛圍。本文從采編實踐出發,淺析音樂在新聞專題中的運用,提出帶著音樂思維去采訪,為采編業務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專題? ?音樂? ?細節? ?畫面
新聞短消息要求短平快,有時效性,用語準確精煉,畫面干凈清晰,一般不添加背景音樂。而新聞專題則不同,由于篇幅較長,敘事性內容較多,而且多以豐富的情感制勝。因此,經常會使用一些背景音樂來渲染氣氛,調節情緒,烘托主題。那么,如何運用好音樂元素來為一篇報道增色呢?作為一名新聞專題記者,現從實際業務角度簡單談一談感受。
筆者所從事的《沈視晚報》欄目創辦至今已經15年了。經過多年的摸索、錘煉、實踐,現已成為遼沈地區同時段收視率最高、品牌影響力最大的電視新聞專題欄目。欄目為每晚九點零五分播出,時長85分鐘,每期節目一般會播出5個片子。在這些片子里,除了糾紛調查類、情感故事類、公安法院現場紀實類之外,《沈視晚報》還負責制作播出有關城市文化、各行各業先進人物以及社會新貌等社教類新聞專題。每年這一類專題報道都會涌現一批精品,得到各級評審部門的肯定。
對于這一類報道,報紙雜志可以憑借優美的文字、有感染力的圖片或娓娓道來、或細膩真摯來打動讀者,而對于電視來講,如何讓觀眾手中的遙控器停下來,跟隨著報道的節奏或喜悅、或感傷,并留下深刻印象,除了靠內容及邏輯結構取勝之外,畫面與音樂的配合絕對是令報道升華、錦上添花的重要因素,這也是電視傳播的魅力。當然,用得好是增色,用不好是敗筆。
以往《沈視晚報》的記者在編完片子之后,完全由后期編輯酌情添加音樂。曾經有一段時間,背景音樂的運用慣性很強。編輯的音樂庫里會自然而然地把音樂歸類:歡樂、悲傷、懸疑、危險、搞笑、敘事等,以至于音樂重復率很高,雖然片子的內容不同,但熟悉《沈視晚報》的老觀眾一打開電視,聽到的都是熟悉的背景音樂,這無疑間接降低了受眾觀看的欲望。
面對這種情況,欄目組鼓勵記者大膽探索,多運用音樂元素來為自己的報道增色。隨著近年來文化社教類新聞選題的增多以及高標準制作的要求不斷提升,在采寫這一類報道的時候,記者自身也在思考,如何用好音樂元素為報道服務。
現以筆者近兩年采寫的幾則專題報道來談一談體會。在文化類選題中,體、音、美無疑是主要的選題來源,尤其是與音樂藝術類相關的選題不在少數。對于這些行業以及優秀從業者、愛好者的報道,音樂不是輔助而是繞不開的主題。
那么,如何把音樂與人物故事有機地結合好,做到敘事與音樂不分裂,彼此融合,相互促進,這是采寫過程中記者始終在思考的問題。例如2018年9月,記者得知在渾南某青年創業基地,一群從沈陽走出去的“南漂”音樂人在捕捉到沈陽大力改善營商環境、鼓勵青年人回家創業的信息之后,懷揣著發揮專長、振興東北音樂的理想回到沈陽,籌建打造全國一流的錄音棚,用梧桐樹來吸引金鳳凰。那么,除了人物成長、發展的主線,音樂就是另一條主線。
但是,如何讓多名音樂人在一則報道中表現得自然得體,又能讓觀眾充分感受到專業性,音樂的運用已經不僅僅是一些背景聲,而是調節整個報道節奏與感染力的工具。記者在采訪時有意設計了幾個現場環節。首先,采訪的地點具備現場演繹的專業條件,記者安排主人公單獨打了一段架子鼓,然后換手鼓自彈自唱一首歌曲,最后又調動整個樂隊錄制了一段器樂演出。從整個報道角度,這樣的段落并不僅僅是單獨在行文中放一段,而是把這些演出的小段落分解開來,有的作為表現演奏實力的專業性展示,有的帶唱段的利用其歌詞來彰顯主人公的部分人生軌跡,有的直接進入背景聲,烘托人物敘事的情緒。主人公講述的時候用主人公單獨的演奏段落,講述集體創業的部分則采用團隊的演出環節,這樣使得一則較長篇幅的專題報道在每個環節都有代表性的音樂,場景切換也比較自然。由于被采訪對象演奏水平較高,通篇基本上沒有大段采用現有的背景音樂,而是盡量用現場聲,這樣的編排并不雜亂,反而讓觀眾從視覺上、聽覺上感受一致,比較真實,情感表達也是樸素自然。另外,在報道結尾的處理上,運用燈光及攝像技巧把主人公置于黑暗背景的強追光之下,聲音仍然采用主人公演唱的歌曲來收尾,詞、曲、畫面協調一致,把觀眾的情感帶入高潮,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另一則與音樂有關的比較有特色的專題報道來自于一家小咖啡館。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街邊咖啡館屬于小資白領,是年輕人的領地,如果配音樂應該都是慵懶的、輕松的爵士樂等。然而記者一進這個咖啡館就發現了不同之處,首先這個咖啡館的老板兼服務員是一名外表粗獷、舉止瀟灑的60后,經歷豐富內心強大,而且是熟悉沈陽、熱愛沈陽的老沈陽人,他講述的沈陽故事是有時代感,有情懷,而且是正能量的。其次這家咖啡館的環境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雖然只有25個座位,但是不難看出主人是一個喜歡音樂的人,而且在吧臺安裝了一個話筒架,可以舉辦迷你型的小演出。看到這樣的環境,記者的話題不禁先從音樂開始。這樣的方式拓寬了原有的報道思路,也讓被采訪對象非常的松弛。
在這個過程中,記者得知,咖啡館老板以自己的經歷為題還創作了一首歌曲。于是,整篇報道從主人公的口琴獨奏《沈陽啊沈陽》開始,先把觀眾帶入了一個老沈陽人對城市的追憶,然后才開始人物身上的成長故事。在講述的過程中,記者根據咖啡館老板原創的歌曲內容,把這首歌適時穿插到行文中,既是作為過渡,也是對情緒及主題的一種渲染。尤其是口琴獨奏《愛爾蘭畫眉》與《沈陽啊沈陽》交替結合運用,為整個報道增添了動人心弦的感染力,凸顯了人物性格,激發了觀眾的共鳴。
如果說剛才這兩則報道是利用了音樂題材的先天優勢,那么有些采訪則是在適時借勢,勝在對音樂細節的處理。2018年10月,《沈視晚報》記者在下鄉采訪的過程中,無意間聽說在康平縣張強鎮有一個楊柳風詩社,詩社中的成員全部是當地農民。進一步了解得知,楊柳風詩社成立近三十年來,滋養了無數喜愛文學的農家子弟,其中有一位成員叫張艷華,她不光在家人的關愛及詩社的樂觀精神引領下戰勝了病魔,而且發奮自強,筆耕不輟,憑借較高的文學素養走進了沈陽市作家協會,成為了盛京文學網的公益副主編。
在歷經磨難之后,重生的張艷華不忘初心,帶領自己的家人及更多熱愛文學的老鄉們走出了農家院,讓清新的楊柳風吹向了遼沈大地。在這篇報道中,記者沒有把大量篇幅放在因病致貧之后,這個家庭多么悲慘上面,而是注重挖掘在主人公多舛的命運之下,詩歌所煥發的無限正能量和勃勃生機。由此在配樂方面,除了根據主人公命運發展適時編排音樂之外,結尾音樂的處理成為一大亮點。
這個靈感來源于記者采訪過程中,張艷華提到感謝丈夫的精心照顧和不離不棄的陪伴,順口說丈夫唱歌好聽,看到她難過的時候就會唱歌鼓勵她。于是,在采訪即將結束的時候,記者請張艷華的愛人唱一首他們倆都熟悉的歌。這首夫妻二人共同演唱的《渴望》就成了通篇報道的結尾。在后期編輯的時候,記者剪輯了二人演唱的一部分,然后配以毛阿敏的原唱,又選取了夫妻患難與共的幾個畫面,最后的鏡頭是兩個人漫步夕陽的余暉中,留下長長的一對人影。這樣意味深長的畫面加上原唱者的深情歌聲及字幕——“謹以此片,獻給所有自強不息、心懷大愛的生命斗士”,表達出了兩個人相濡以沫,在歷經風雨之后,攜手前行,記錄美好的心愿。這個結尾對音樂細節的把控和運用非常有感染力,讓主題得以升華,同樣是點睛之筆。
又如系列報道《外國人看沈陽》。其中一期是幾名外國留學生游覽鐵西區的中國工業博物館,如果是沈陽人看老工業自然是熟悉的,但是外國留學生與工業博物館之間是否有火花,這就是報道的看點。在走訪的過程中,除了記者與留學生之間邊走邊看的交流之外,音樂的運用就很講究了。
這篇報道既沒有選用常規的背景音樂,也沒有用比較輕松的滑稽音樂,而是選用了《我們走在大路上》《咱們工人有力量》這樣的時代感極強的歌曲。老工廠、老歌曲配合90后留學生,不光提升了這種視聽覺的反差感,更提升了觀眾的參與感和共鳴。
近年來的摸索,讓《沈視晚報》的采編人員充分地意識到,音樂不光是后期處理的一部分,更可以參與到前期采訪的構思當中。作為一名在現場采訪的電視記者,不光要有邏輯把控能力、畫面拍攝構想,還要有一種音樂思維。這里面不是單向的因果效應,而是互相促進,互相影響的。以前我們提倡帶著畫面感去采訪,如今我們還可以帶著音樂思維去采訪,只有多看、多想,才能在現場創造更多的火花,讓報道別具一格。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