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迪
【摘 要】人工智能不但讓新聞生產變得更高效,解放了大量人力,也革新了新聞的樣態,重構了傳播的模式。本文將就人工智能技術如何在傳統媒體上應用作簡單分析。
【關鍵詞】人工智能? ?傳統媒體
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智能的時代,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自動規劃、自動駕駛、智能搜索……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不斷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而當人工智能和媒體相遇、相撞、相吸、相融,傳媒業的邊界將越來越模糊并逐漸消失,我們也將且正在從自媒體時代、融媒體時代向“萬物皆媒,人機共生”的智媒時代轉換。
一、MGC新聞
MGC(Machine Generated Content)新聞,即我們常說的機器人寫稿。2014年,美聯社的機器人Word Smith自動生成了偏向于數據分析的財經新聞。中國第一條MGC新聞是2015年9月由騰訊的Dreamwriter寫的一條財經新聞。2015年11月,新華社的“快筆小新”正式上崗,開央媒機器人寫稿先河。2016年,今日頭條的機器人“張小明”在里約熱內盧奧運會上,13天寫了457篇賽事報道。2017年8月8日21點19分46秒,四川省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21點37分15秒,也就是18分鐘后,中國地震臺網就發布了第一條地震消息,而這條消息就是機器人寫的,共540字、4張圖片,寫稿用時為25秒。消息不但有地震的具體參數,還發布了當地的氣象情況、周邊縣區、歷史地震等信息。
目前,MGC新聞生產一條純文本稿件平均耗時不到1秒鐘,每天能寫幾百篇報道,不但節省了大量人力,而且幾乎零失誤。2017年12月,新華社“2410”(智能媒體生產平臺)誕生首條MGC視頻新聞,時長2分08秒,耗時10.8秒。過去,在許多大型電視直播活動中,直播的結尾往往要剪輯一些直播過程中的精彩畫面形成一個短片作為整場直播的回顧,但往往因為時間特別緊張而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現在,很多電視臺已經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視頻剪輯系統,在直播過程中,自動剪輯出精彩畫面,生成短片,既提高了效率,又增強了效果。這種人工智能視頻剪輯系統,在體育賽事報道中經常被使用。
編輯機器人,可以根據文字,在數據庫中自動搜索,配發相應的圖形圖片。還可以根據記者采訪回來的視頻素材,剪輯成符合標準的短視頻、長視頻、動態圖片等,并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編輯平臺,自動分發到相應的平臺播出。
二、智能推薦
據統計,中國目前大概有網民8億人,僅微博的月活用戶就超過了4億人,互聯網上每天產生的信息量多達300億條。面對海量信息,我們如何選擇?如何選擇我們感興趣的信息?人工靠“搜索”,智能靠“推薦”。
推薦是基于某種算法,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推薦、關聯推薦、熱門推薦等。例如今日頭條的個性化資訊分發、網易云音樂的日推歌單、京東淘寶的猜你喜歡,以及朋友圈的廣告精準推送等。
智能推薦即是根據每一名受眾的年齡、喜好、收看時間等數據進行分析,運用不同的數據模型和計算方法,對受眾進行自然情況的定位,和對其收看行為的跟蹤,從而實現該用戶個性化需求和智能定制化推薦的高匹配度,有效解決用戶的信息獲取痛點,進而實現用戶的有效沉淀。還可以根據用戶需求優化產品,進行精準廣告推送。
三、語音識別(合成)
2016年,中信國安和百度聯合發布了國內第一款人工智能電視機頂盒,用戶可以通過語音和機頂盒進行人機交互,進行語音搜索影片、查詢天氣、語音控制開關機、語音預約節目等智慧服務,這是語音識別在提升人機交互體驗打造智慧家庭方面的應用。
對于電視媒體而言,在節目制作過程中,最耗時耗力的非唱詞字幕莫屬,而語音識別技術則徹底地將人們解放出來。電視節目可以自動生成字幕、記者采訪的錄音可以自動成稿……不管是英文、中文或者其他語種,語音識別準確率在不斷上升。
此外,無論是在電視、社交媒體,還是在數字媒體平臺上播出,所有節目都將符合各種法律法規的規定,自動檢測到需要使用隱藏字幕的內容,并能自動將無聲的地方轉錄為隱藏字幕,而且還可以用來檢測臟話,并自動消音處理。
只需錄制簡單文字樣本,5分鐘左右時間,語音智庫就可以通過深度學習模型復刻出用戶的完整語音基因鏈條,將任何文字文本生成出用戶聲音的音頻文件,而且無論是語氣、語調,還是語速、情感也都和本人無異,這就是語音合成技術。試想,大量需要配音的廣播電視節目,大量在新媒體刊發的音頻作品,今后將無需人工,且想用哪個當紅主持人、哪個大明星的聲音,一鍵生成。
四、主持機器人
2015年底,“微軟小冰”成為東方衛視天氣播報節目的見習主持人。2017年4月,央視1套《生活圈》節目,三寶機器人主持亮相。2018年6月,南寧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南寧頭條APP同步正式上線播出融媒體欄目《超能小白》。主持人與機器人“超能小白”人機互動,共同為南寧市民播報新聞。而“超能小白”則利用大數據分析和智能搜索功能,為新聞事件提供翔實的背景資料和專業分析。
2019年四川南充網絡春晚,首次采用機器人主持……
在日本,形象酷似20多歲少女的機器人“艾麗卡”成為一名電視新聞主播,仿生機器人開始走入熒屏。
五、AI合成主播
2018年11月,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新華社聯合搜狗推出了世界第一個合成新聞主播——“AI合成主播”。“AI合成主播”無論是形象、聲音,還是表情、神態都與真人無異。通過采集真人主播的聲音,以及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唇形等特征,建立數據庫,運用深度學習技術聯合建模訓練而成。
“AI合成主播”不僅能將漢字文本自動生成出相應視頻內容,理論上還可以生成任何語種、任何真人形象,幾乎像克隆人一樣。
“AI合成主播”不需要化妝費、服裝費、加班費,不休假,24小時全天候上崗。無論是日常播報還是突發事件,既提高效率又保證質量。可以說是電視媒體中最具前景、最具價值的人工智能產品。
機器人寫稿、智能推薦、語音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正在重塑新聞生產和信息傳播的各個環節,在傳統媒體的新聞寫作、后期編輯、后期制作、人機交互、智能推薦、精準投放等領域,人工智能都將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