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浩 方敏 禹水琴
摘 ?要:隨著數據成為驅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因素,大數據產業的發展與規劃已經納入國家戰略。成都市也在2017年對本地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做出了規劃,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年產值3000億元。由于近兩年大數據產業出現了新的挑戰與機遇,我們對該領域的資本、技術和人才等重要因素做了定性與定量分析,最后預測2025年成都的大數據產業產值可望接近4000億元。
關鍵詞:產業經濟;區域經濟;大數據產業;數字經濟
基金項目:2018-2019工業和信息化職業教育教學科研課題《成都市大數據產業發展與高職學歷人才需求預測》(項目編號:GS-2019-01-05)。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技術對各行各業的不斷滲透,數據已經成為驅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2016年,我國在“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將發展大數據產業提示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成都市作為我國重要的信息產業高地,具有良好的大數據產業基礎。2017發布的《成都市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7-2025)》,明確了到2025年,成都市的大數據產業產值應達到3000億元,帶動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超過1萬億元。2016-2018年間,成都市大數據產業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50%,遠遠超出規劃預期。因此我們決定綜合研究各重要因素對大數據產業的影響,并做出細粒度的預測,為各方面提供參考。
二、研究方法與內容
大數據產業作為新興的高科技產業,成型不超過10年,相關的統計資料極度缺乏,基于時間序列的預測方法幾乎無法應用。此外,影響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因素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難以定量描述其中的聯系。為此我們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結合的分析方法:首先對影響成都市大數據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投資規模、技術進步、人力資源)進行定性的分析;然后綜合判定產業發展的大體趨勢;最后應用指數增長模型對2019-2025年間成都市的大數據產業發展做出預測。
(一) 投資規模
任何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本的持續投入。由于企業一般不公開自身的投資與經營狀況,我們無法得到大數據產業投資規模的準確數據。考慮到產業的產值與企業數量通常成正相關關系,我們選擇每年注冊的大數據企業的數量作為衡量大數據產業投資熱度的指標。應當說明的是,對大數據企業的認定并沒有絕對的標準。本文依據企業注冊的工商登記信息,將主要業務為大數據相關業務的企業認定為大數據企業。這一定義雖然略顯片面,但是能夠為我們考察大數據產業提供一個相對合理的基準。表1列出了成都市歷年新增大數據企業的數量。
從表1中可以看出,成都市的大數據產業在2014-2015年左右起步,在2018年投資熱度達到一個峰值,2019年上半年投資熱度卻有所降低。這一現象出現在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市場資本充裕的背景下,需要進一步的分析。
成都市2016年擁有大數據企業68家,產業產值為180億元,2018年有企業209家,產值400億元。可以推斷,與2016年相比,成都市2018年的大數據產業規模有大幅度的增長,但是企業的平均產值卻有所下降。這可能是2019年投資熱度下降的直接原因。而平均產值下降的背后,是專業人才極度短缺,難以滿足產業的急速擴張。后文將對此展開分析。
(二) 技術發展
大數據技術在過去10年間,經過市場的挑選和沉淀,已經進入了比較穩定的發展階段。以Hadoop生態圈為核心的工具鏈形成了事實上的技術標準。就市場熱點而言,基礎技術的研發正在讓位于大數據技術在各行業的推廣和應用。
成都市具有典型的現代化產業結構,第二、三產業分別占據了國民經濟體量的43%和53%。大數據技術對第二、三產業的滲透速度,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數據產業的發展速度。根據我們前期的調研,大數據技術在成都市主要應用于第三產業,這一點基本上和沿海發達地區同步。
值得一提的是,占成都市經濟總量43%的第二產業,即工業,為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巨大的空間。但是長期以來,由于缺少工業互聯網的行業標準和電信網絡支撐,全球范圍內對工業大數據的采集和利用遠遠落后于其它產業。成都市開展工業大數據業務的企業也屈指可數。
隨著政府相關工作的推進,工業大數據的發展即將迎來春天。今年6月,我國政府向各大運營商發放了5G牌照,預計在2020年即可進入商用階段,此后5G網絡將為工業大數據的采集與傳輸提供高帶寬與低延遲的網絡服務。另外,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制定的《工業互聯網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我國將在2020年初步建立工業互聯網標準體系。根據經驗,從技術標準發布到產品與服務成熟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我們推斷,在2022年左右,工業大數據技術將推動成都市大數據產業進入新一輪高速的增長。
(三) 人力資源
據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發布的《中國經濟的數字化轉型:人才與就業》報告顯示,當前我國大數據領域人才缺口高達150萬。由于IT類技術人員跨地域流動性較強,成都市與其它地區一樣,面臨大數據人才嚴重供不應求的問題。
大數據技術人才的主要來源是高校畢業生。從2016到2019年,各年增設大數據專業的高校數量為2所、32所、283所、196所。可見大數據專業成規模的招生始于2018年,2022年以后將有大量的畢業生進入職場,初步緩解大數據人才緊缺的態勢。
(四) 綜合分析
此前我們分析了資本、技術、人才這三個主要因素各自對成都市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影響,并判斷2022年是技術發展與人才供給的拐點。據此我們做出定性預測如下。2019-2022年,投資和技術發展趨向平穩,人才供給緊張,產業以中等速度增長;2022-2025年,人才供給激增,工業大數據技術開始落地應用,資本積極投入,產業加速增長。
另據《中國大數據發展調查報告》預測,我國大數據產業至2020年可保持30%的年增速。我們認為此估計適用于2019-2022年的成都市大數據產業。此外,從2022年到2025年的增速將至少達到2016-2018年的水平,即50%的年增速。據此我們按年份進行了預測,結果見表2。
三、 結語與建議
《成都市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7-2025)》設定了2025年成都大數據產業產值達到3000億元的目標。但是根據我們的預測,由于工業大數據技術的加速產業化,以及大數據人才供給的增加,2025的產值將超過規劃的目標,接近4000億元。
應當指出,工業大數據的技術路線和業務模式與商業大數據有較大差異。為了抓住發展機遇,我們建議產業界及早布局相關產品的預研工作,同時建議高校在師資與課程建設方面做好充分準備。
參考文獻:
[1]成都市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成都市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7-2025)[R],2017.
[2]成都市統計局.成都統計年鑒[J],2018.
[3]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工業互聯網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Z],2019.
[4]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大數據發展調查報告[R],2018.
[5]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互聯網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中國經濟的數字化轉型:人才與就業[R],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