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闖
摘 ?要: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效率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但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由于教育水平及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勞動技能培訓缺乏,嚴重影響了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制約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效果。因此,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本的資金投入力度,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人力資源開發進程,促進全社會和諧發展。
關鍵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人力資源開發
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深入,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進程迅速加快,形成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廣闊平臺。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一產向二、三產業轉移、從農村向城鎮轉移、從西部、內地向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轉移,為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現狀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農業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高,致使耕地對勞動力的需求量不斷減少,造成農村剩余勞動力規模進一步擴大。目前現狀為:(一)人口數量多;(二)農村人均收入增長幅度低,農業產業結構較為單一;(三)農業生產機械化,現代化水平還不夠高;(四)人口城鎮化速度還不夠快。
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關于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求,據估測,平均每年要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約1000萬人。如何合理有效解決我國農村勞動力市場的這種供需矛盾,加大有針對性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成為事關我國現代化、城鎮化戰略目標實現的關鍵問題。
二、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中人力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勞動力大多文化程度較低、先進技術掌握程度不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相較于城鎮,農村教育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客觀上教育基礎設施滯后,師資力量不足;主觀農民教育意識偏弱,教育觀念落后。農村勞動力偏低的文化素質與飛速發展的技術要求形成了不小的差距,直接限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效率。
(二)農村勞動力思想觀念保守,開放度不夠。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農村的意識形態也在改變。農民的思想觀念得到了解放和轉變。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正在逐步增強。可是要看到,偏低的文化程度對思想觀念開放度的制約依然存在,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還存在于相當一部分農村勞動力群體之中,不同程度阻礙了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
(三)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教育體系不健全。據調查,面向農村勞動力的崗位多是技能性崗位,而非高技術性崗位,勞動者只需經過一段時間培訓,掌握應用性、操作性的技能即可勝任。而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教育發展還有短板。普遍存在培訓機構數量不足,投入少、定位不準,缺乏專業的培訓人才,培訓內容和方式與就業脫節等問題。
(四)農村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不完善。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但目前城鄉分割的人力資源市場呈現二元或多元結構,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市場公平和效率,導致農村勞動力高昂了流動成本和就業門檻。甚至出現就業歧視現象,農村勞動力無法獲得平等自主擇業權利。偏低的收入又反過來制約了農村勞動力對自身的人力資本投入。我認為這是制約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的主要障礙。
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中人力資源開發的有關對策
(一)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一是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全國性人力資源市場。市場經濟的發展,已使得市場交換無行政區劃界限,勞動力的需求和供給也已經遍布全國城鄉。改革城鄉二元結構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建立全國性、開放性人力資源市場勢在必行。掃除人為障礙,創造一切條件促進勞動力流通,消除對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歧視,建立農村人力資源信息庫和遍及農村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二是進一步完善城鄉人力資源市場體系。現階段最迫切的是完善人力資源市場法制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切實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同時注重人力資源市場管理體系、開發體系、中介體系建設與完善工作。
(二)加大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政府對農村教育的資金投入制約著農村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影響著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各級政府要按照我國現代化戰略部署和農村發展實際,加大農村基礎教育財政投入力度,制定出臺有利于提升農民素質的政策,引導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和人力資源的利用開發。
(三)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提升農村勞動力就業水平。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根本途徑在于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技能素質。首先要更新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觀念。不僅使其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還要使之具有對新知識的理解力、運用能力,具有開拓精神、創新精神和終身學習理念。其次是政府主導,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訓模式。在辦學模式上形成多元化的新格局,政府統籌,建立政府、行業、企業、團體或個人共同辦學的體制,實行校企合作式的訂單培養,讓農村學生具備企業需要的專業技能。第三明確培訓重點和方向。根據各地區域經濟特色及發展前景確定培訓內容及重點,避免出現學過的用不上,能用的沒學過現象。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我國政府必須根據我國國情和市場需求,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社會、企業、個人多方面參與的新機制,促進農村人力資源得到有效開發和合理利用,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人力資源利用開發之路。
參考文獻:
①蕭鳴政:《人力資源開發的理論與方法》北京剛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②鄧濤:《對當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思考》農村經濟,2004.
③馮景波:《實現農村富裕勞動力有效轉移的途徑及對策》農業經濟,2004.
④丁霄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中國農村觀察,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