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發
首先,我要告訴大家,戰斗機和殲擊機其實是同一機種的不同譯法,我國早年將Fighter譯為殲擊機,但現在戰斗機這種譯法使用更廣。同樣,攻擊機(Attacter)和強擊機也是同一機種的不同譯法,現在比較常用的是攻擊機這一說法。如此一來,我們常見的軍用飛機大致就可分為偵察機、戰斗機、攻擊機、轟炸機和運輸機了!那么,這些軍用飛機又有什么不同的用處呢?這就要從它們誕生和發展的歷史講起了。
我們講過萊特兄弟的故事,講過達爾文設計直升機的故事,這些發明家在發明飛機的時候可能只是為了實現人類的飛天夢,但后來戰爭來了,就有人發現飛機可以在戰場上空發揮極大的作用,于是他們使用飛機執行偵察任務,飛機上并未配備武器。后來,人們漸漸產生了用飛機攔截敵機的想法,并在1911年的墨西哥革命中進行了首次嘗試。當時,革命軍雇傭的一名美國飛行員,駕駛著美國柯蒂斯式飛機對墨西哥政府軍的一架活塞式偵察機進行空中攔截,兩架飛機的駕駛員在空中用手槍相互射擊,這一次空中交鋒成為歷史上首次“空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飛機的性能有了較大的提升,飛機開始設計加裝武器和投彈裝置,功能由單一的偵察轉換為攻擊轟炸戰場目標。1914年10月,法國利用飛機上安裝的機槍擊落了一架德國飛機,但是由于在空戰中使用的武器瞄準射擊難度大、命中率低,所以人們開始設計制造一種專門適用于空戰的飛機——戰斗機。
1915年,法國率先研制出“尼埃波爾特”11C1飛機,這是一架雙翼機,在上機翼的前方安裝了機槍,可在螺旋槳轉面之外向前方射擊,由于機槍使用復雜,在空戰中的使用效果并不好,所以在后來的“莫拉納一桑尼埃”飛機上,機槍改為與發動機軸平行安裝。為防止子彈打中槳葉,槳葉上還加裝了金屬防彈板。1915年4月1日,法國飛行員駕駛“莫拉納一桑尼埃”單座戰"Abt~,成功擊落一架德國的雙座“信天翁”偵察機。由此發展而來,戰斗機的任務主要集中在爭奪制空權、保持制空權、護航、截擊和突擊等方面。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歐洲各國裝備了大量的飛機,隨著戰爭的發展和航空技術的進步,雙座飛機安裝了炸彈架成為輕型轟炸機,小型單座飛機裝上機槍則成為戰斗機。
1916年6月24日,英法聯軍在索姆河戰役中首次用飛機執行對地面壓制攻擊任務。德國受到這種戰術的影響,在1917年4月的埃勒斯戰役中,原來擔任炮兵彈著點(炮彈落地點)觀測任務的雙座飛機便承擔起低空攻擊的任務。區別于執行對空任務的戰斗機,這種能夠執行對地攻擊任務的飛機就被稱為攻擊機。
說起攻擊機,首先要提起的就是德國容克斯公司研制的容克斯J1型飛機。此款飛機于1915年12月首飛,是一種采用硅鋼板制造的單翼機。機上裝有機槍,載有少量炸彈,可對地面目標進行低空掃射和轟炸。當時,英國也在積極研制適合低空掃射戰術的飛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索普威恩公司設計了一種帶裝甲的“塞勒曼德”式飛機,用以執行攻擊機的任務,可以說,這種帶裝甲、用于近距離空中支援的“容克斯”和“塞勒曼德”式飛機,是世界上最早的攻擊機。
我們說攻擊機主要是實施對地攻擊任務,所以它需要有較好的低速性能來發現、識別和攻擊目標:有較高的低速靈活性,在一次攻擊完成后能夠盡快進入下一次攻擊航線:有較堅固的機體能夠抵擋敵軍的防空火力:還要有足夠的武器載荷用于對地攻擊。但不得不說,在導航和航電設備上,攻擊機不如戰斗機配置先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幾次局部戰爭中,有些國家就已經開始通過空中投擲手榴彈的方式對敵軍進行轟炸,但是這種轟炸的作用很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最先使用飛機作為進攻性武器執行轟炸任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軍派遣飛機對法國的留內比爾實施轟炸,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用飛機對城市進行轟炸。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各個國家都開始注重轟炸機的研制。由此,轟炸機的氣動布局、結構、設備都有了明顯的提升,單翼機取代了雙翼機,全金屬結構取代了木、布結構,光學觀察設備取代了較原始的機械式設備,自動電動式投彈器取代了機械式投彈器。不僅如此,無線電設備也開始廣泛應用于轟炸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參戰國都大量投入雙發重型轟炸機執行戰術轟炸任務,而到了戰后,使用為投核彈設計的重型轟炸機來執行縱深遮斷轟炸任務顯然有些大材小用,所以各國又研發了布局和戰斗機類似的戰斗轟炸機。戰斗轟炸機雖然看起來和戰斗機很像,但細節上主要以對地打擊能力為重點,強調載彈量大和低空高速突防能力。戰斗轟炸機為保證較長的航程和大載彈量,身形通常較大,而且為了提升低空飛行的穩定性,它的翼載(飛機重量與機翼參考面積的比值)通常較高,為了平衡高翼載和低速起降需求還有很多戰斗轟炸機設計了變后掠翼(在飛行中可以改變后掠角的機翼)。美國的B-52就是“二戰”后比較著名的變后掠翼轟炸戰斗機。
戰場遮斷
戰場遮斷是指通過空中力量或遠程打擊部隊對目標戰場進行暫時“屏蔽”,阻斷該戰場與周圍作戰區域的聯系,阻擋外部支援,將目標區域置于一個相對孤立的環境下,從而提供更好的戰場條件,幫助己方實現在該地區的作戰目的。在現代戰爭中,這種遮斷不僅指物理上的阻隔,還包括電磁方面的阻隔。
戰爭中,除了要有戰斗機,還要有運送人員、物資的運輸機。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法、德、美等國利用戰時保存下來的飛機,開辟了一些航線,擔負空中運輸任務。1919年8月,英國建立了空中運輸機構,使用的飛機是DH-4A雙翼機,這種飛機就是由DH-4晝間轟炸機改裝而成的。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空中運輸尚處于起步階段,所使用的飛機大都是由作戰飛機改裝而來,專門設計的運輸機很少。
“一戰”后,隨著性能的改進,飛機逐漸由執行多種任務過渡到執行單一任務,并逐漸形成戰斗、轟炸、偵察、運輸等機種。單一機種的出現,也就相應地形成了單一的航空兵兵種。“二戰”后,隨著第四代戰斗機設計技術和航電、彈藥水平的提升,戰斗機也開始多用途化。20世紀70年代,全能型選手——多用途戰斗機登上歷史舞臺。
多用途戰斗機首先要滿足戰斗機對空作戰任務要求的全部能力,然后再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增強掛載能力、改進航電軟件、搭載觀瞄和導航設備等手段,實現各種打擊。聚集了戰術飛機最高技術成就的多用途戰斗機,掛載空對空導彈時就能當作戰斗機使用,掛載空對地彈藥時就能變身攻擊機或轟炸機。如此全能,也使其成本高昂,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多用途戰斗機并不能完全取代普通戰斗機、攻擊機和轟炸機,因為多數情況下,它們在各自的領域,性能和性價比還是最好的。
了解了這些機種的由來和作戰用途,你下次再看到不同的機種名字時,腦海中是不是就能立刻閃現它們在執行各自任務時的英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