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世凱
摘 要:機動車查驗是預防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關口和有力抓手,也是交通事故深度調查重要環節。本文以事故調查案例為背景,建議從嚴守工作防區、掃除工作雷區、規避工作盲區三個方面入手,不斷規范機動車查驗工作。
關鍵詞:事故調查;機動車查驗;規范化建設
規范地開展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調查,旨在通過研究道路交通事故暴露出來的問題,分析查找道路交通安全各相關環節存在的安全隱患、管理漏洞及薄弱環節,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推動相關部門、行業、企業整改問題和落實責任。對于機動車查驗工作而言,如何切實履行法定職責,把規定動作做足、做實、做細,既能充分發揮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隱患的關口作用,又能在交通事故深度調查中做到盡職免責,實現工作過程與既得結果的“雙贏”,是機動車查驗工作不可回避和極需要關注的問題。
1案例實錄
2015年5月15日,陜西省咸陽市某縣境內發生一起特別重大道路交通事故,造成35人死亡、11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2300余萬元。發生事故的大型普通客車于2003年9月1日出廠,2003年11月3日在A車輛管理所注冊登記,使用性質為出租客運。2011年1月20日,該車轉移登記后轉入B車輛管理所,使用性質為出租轉非(即由營運轉為非營運)。2014年4月24日,該車轉讓給現實際車主C某,私下簽訂了買賣協議,但未辦理正規交易和過戶手續。2014年7月, C某私自為該車更換了發動機總成,并通過車托D某,讓其代為辦理車輛檢驗,并支付了500元費用。
事故調查報告指出,交警支隊履行車輛查驗職責不到位是導致該事故發生的間接原因之一,主要體現在支隊車管所對查驗員培訓教育不到位,對查驗員工作監督管理不到位,查驗員未按照要求對檢驗合格證明進行審核,部分查驗員資質過期;對檢測機構現場抽查、巡回檢查不到位,未發現檢驗機構檢測項目漏檢、少檢問題;支隊對車管所培訓教育不到位、監督管理不到位。
事故調查報告建議,給予34人黨紀、政紀處分,其中車管所所長E因安排資質過期查驗員從事查驗工作,建議給予行政記大過處分;查驗員F因對檢測機構現場抽查、巡回檢查及監督不到位,對檢驗機構檢測項目漏檢、少檢問題失察,對事故發生負有直接責任,建議給予行政降級處分。
2相關規定
《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調查工作規范》(試行)中規定,應通過查閱、調取相關文件、檔案、資料、日志、數據信息等方法,對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展開深度調查,其中涉及機動車查驗工作的主要有以下幾項:
(1)機動車登記、檢驗、維修保養等情況及拼裝、改裝嫌疑,整車、主要安全部件和系統的安全性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及缺陷,“兩客一危”車輛衛星定位系統終端及行車記錄儀安裝和運行情況;
(2)鑒定機構資質情況,是否存在未按要求檢驗鑒定、超范圍檢驗鑒定、出具虛假檢驗鑒定報告、買賣檢驗鑒定報告等問題;
(3)機動車生產、銷售企業是否存在生產、銷售不符合《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 7258)等國家標準的機動車的問題,是否存在“大噸小標”“值班車上牌”等情況,非機動車生產、銷售企業是否存在生產、銷售不符合國家標準的非機動車的問題,是否存在發布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廣告等問題;
(4)相關監管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單位安全監管、主體責任落實情況。
3對策建議
3.1擺正思想站位 嚴守工作防區
思想是行動先導,只有思想上繃緊“責任”這根弦,工作上才能不懈怠、不放松。查驗員要牢固樹立“查驗無小事,簽字需謹慎”的思想意識,秉承“以事實為依據,以標準為準繩”的工作理念,不能“人云亦云”“道聽途說”,更不能把查驗工作看成是自己的特權,憑關系、講利益,進而在工作中選擇性執法、機動性查驗,隨意降低查驗標準;要堅決糾正“機動車查驗就是核對車輛識別代碼(VIN)”的片面認識,摒棄機動車查驗就是“簽字蓋章”的作業陋習,不能人情大于規定,不能進行“飛行查驗”“空中查驗”;要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減少主觀因素判斷和人為因素干擾,克服“別的地區已落籍”“其他查驗員已通過”為借口的僥幸心理和從眾心理,做到實車實地查驗、按照流程查驗、依據標準查驗,做到“不整改不簽字、不合格不簽字”,徹底堵塞失職漏洞和消除失職隱患。
3.2把握重點環節 掃除工作雷區
機動車查驗是機動車登記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是依據相關法規和標準確定車輛的合規性、唯一性和安全性,其本身本無重點與非重點而言,但從事故調查的角度看,對其據有 “可溯性”的部分,應著重進行把握。
首先,嚴格注冊登記審核。要比對《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選定正確的批次,核對《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機動車出廠合格證》、實車查驗數據三者之間的一致性,查看外廓尺寸、軸距等數據是否符合GB 1589、GB 7258等標準要求,及時發現違規產品并按要求上報;要核對《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有效期、車輛停止銷售日期與《機動車銷售發票》開具日期間的邏輯關系,判斷《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報告》要素是否齊全、檢驗數據是否合理。
其次,規范查驗記錄表填寫。要依據業務種類、使用性質、車輛類型等內容,確定機動車查驗項目、標準和方法,對重中型貨車做好整備質量、總質量的邏輯判斷,對大型客車、校車、危化品運輸車,要做好安全裝置的查驗,使用PDA拍攝查驗項目相片;按要求在查驗表備注欄中記錄“安全裝置符合要求”,或者在“備注”欄中記錄“安全裝置不符合要求”并說明具體情形,進口機動車應施行雙查驗、雙簽名。
最后,落實業務監管責任。要建立車輛查驗(檢驗)監管中心,依托業務監管系統,開展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管,及時發現和排除工作風險點;要認真做好業務審核,輔助查驗員做好項目評判和標準運用,借助視頻監管、執法記錄儀等音視頻資料,固化查驗過程和查驗結果;要定期對轄區內安檢機構進行網上監管、現場檢查和檔案復核,當場出具檢查結果和整改意見,對涉嫌替檢、出具虛假報告等嚴格違規行為的,立即通報質監部門開展聯合調查,并應形成完備的工作記錄。
3.3統籌制度安排 規避工作盲區
事故深度調查的依據,除了國家層面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制度標準外,還包括各地各級政府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為完善、規范機動車查驗工作而出臺的有關規定。毋庸置疑,只有注重制度的科學性、合理性、可行性,剔除工作中的死角與盲區,才能有利于高效落實,才能在深度調查中做到“自圓其說”,而不是“自食其果”。
首先,要科學嚴謹,依職守責。制度是工作源,也是責任源,是工作的抓手,也是追責的依據。所以制度的制定一定要科學嚴謹,審慎為之,既要結合自身的工作職責,否則就是空穴來風,沒有生命力,又要立足于工作實際,否則就是空中樓閣,沒有執行力,只會是調查追責時才有“用武之地”的“一紙空文”。比如有的單位,通過聯合發文的形式,要求將交通部門主管的營運車輛動態監控系統接入車管所機動車檢驗監管中心,要求查驗員監管營運大客車的運行狀態,盡管維護交通安全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具體操作缺條件,運行不暢通,24小時的監守很難做到,更有“跨界執法”的嫌疑;有的單位將查驗員查車的時間、每天查車數量做出硬性規定,與現實工作嚴重脫節,制度本身就有“先天性不足”;有的監管單位要求衛星定位裝置統一型號、統一廠家、統一安裝,遠遠超出查驗工作職責,名義上是為“安全”把關,實有“紅頂中介”之嫌。
其次,要形成體系,配套可行。制度的制定重在指導工作,解決問題,尤其是省、市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更應做好上級有關規定的細化和補白,突出連續性和實用性,在可執行上下功夫、做文章,為基層查驗工作提供依據和支撐,而不是簡單地將上級文件“一轉了之”,讓基層自行理解、心照不宣,甚至是“摸著石頭過河”,埋下失職追責的隱患。比如縣級車管所的業務范圍與權限的問題,查驗員資格證書如何審驗、未經審驗是否可以從事查驗工作的問題,查驗員如何教育、培訓、考試的問題,檢驗監管部門如何定期分析業務數、如何與質監部門共同調查處理嫌疑業務的問題,工作中數字證書、PDA的使用與管理的問題,都需要省、市兩級公安交管部門做出進一步細化和明確,為基層查驗工作提供基本的制度遵循,做到防患于未然。
最后,要注重傳承,加強學習。事實證明,部分查驗員在深度調查中被問責的原因,不是不履責,而是不知責,是對連續性的法規制度了解的不夠、對專業性的政策標準掌握的不實,再加上個別單位查驗員流動性比較大,人員交流過于頻繁,導致業務素質傳承不夠,業務能力出現斷層。所以各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要注重業務知識的積累,做好相關法規、標準梳理,把握不同標準版本間的主要差別和適用范圍,加大業務培訓力度,尤其是對新情況、新問題要及時組織研討,統一認識、統一標準;要科學統籌查驗員定期交流與隊伍穩定的關系,實現查驗工作有序銜接,確保查驗業務不斷檔、查驗風險不失控;要逐步推行查驗員選拔任用、調離轉崗的審批備案機制,尤其是對中、高級查驗員的使用與管理,應征求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意見和建議,努力實現查驗員隊伍水平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 GB 7258-2017,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
[2] GA 801-2014,機動車查驗工作規程
[3] 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調查工作規范(試行)
[4] 機動車查驗工作規范(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