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曼

李丙智,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果樹科學系副主任,現兼任陜西省園藝學會理事,陜西省果業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寶雞市人民政府農業顧問,咸陽市人民政府農業顧問,省果樹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1997年入選陜西省“三五”人才;2000年被國務院批準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農業專家。
他如同一位樸實無華的農民,扎根田間地頭;他是一名授業解惑的教授,為果農親述最新種植技術。他是李丙智,一個靠不斷創新闖出一片天地的農民型教授。
李丙智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果樹教授、研究生導師,兩次獲得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1983年開始,他一直從事果樹栽培與生理、生態研究和推廣工作,建立了在業界有較大影響力的寶雞蘋果專家大院,研究重點包括果樹優質、高產、高效方面的肥水量化,以及下垂枝修剪、果實套袋等,已從事果樹科研技術推廣36年。
1983年,李丙智從西北農學院園藝系果樹專業畢業,進入了陜西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工作,開始了他的蘋果種植科研之路。在之后的十多年時間里,李丙智和同事們深入農村,深入蘋果園,針對果樹的生長情況推廣先進技術,進行改良。那些年,從三秦大地的長武、洛川、黃陵,到甘肅平涼、河南三門峽等地都留下過他的足跡。在此期間,李丙智還攻讀了研究生,并赴新西蘭園藝研究所學習了半年。
長時間的理論學習與實踐經驗,讓李丙智深刻地認識到,落后的果樹栽培管理技術嚴重阻礙著中國果業的生產發展。1999年10月,李丙智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園藝專家遠赴日本考察,進行了為期兩周的落葉果樹品種及栽培技術學習。此次學習讓李丙智收獲頗豐,為此在筆記中寫道:“我國不僅要大力發展蘋果矮砧栽培技術,還必須引進蘋果套袋技術,同時還要對老齡果園進行樹形改造。”
“有關蘋果栽培制度的一場革命即將來臨。”李丙智說,心里有了明確的方向便立即行動起來。經考察,他發現,陜西省鳳翔縣屬渭北塬區蘋果優生區,位于寶雞市的中心,還具有良好的輻射帶動效應。因此,李丙智在鳳翔縣范家寨鄉大沙凹村建立了寶雞果業(蘋果)科技專家大院。專家大院占地面積200畝,辟建有優質蘋果示范園100畝,專門用于蘋果新品種的引進、繁育和栽培技術的研究與示范。
有了蘋果專家大院的依托,李丙智首次系統研究確定了黃土高原地區的蘋果最佳套袋時間以及取袋時間,并成功研究出了這兩個時間的果實比色卡,還提出了渭北蘋果園減氮、少磷、增鉀的合理施肥方針。2003年,李丙智教授借鑒了從歐洲引進的國際先進的蘋果矮砧集約高效栽培技術模式,以專家大院為基地,建立了高標準示范園,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學習推廣,讓更多果農掌握了這項技術,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創新,取得了蘋果矮砧密植栽培新技術模式等多項成果。
蘋果矮砧密植栽培新技術模式研究成功后,李丙智和項目組先后在全國推廣了30多萬畝,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受到了眾多果農的喜愛和歡迎。

2014年,李丙智教授獲“最美寶雞人”稱號
2012年,李丙智教授受到千陽縣政府的邀請,從西北農林大學來到這里。此時的千陽縣蘋果種植面積還不足2萬畝,正處于發展起步時期。對于千陽縣的蘋果種植業來說,李丙智教授的指導可以說是雪中送炭。
“千陽縣自然資源好、土地資源豐富,且勞動力廉價,同時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千陽發展蘋果產業是大有潛力的。”李丙智教授一到千陽縣,立即勘察地形、研究土壤、探測水質,并緊密配合千陽縣政府建立蘋果試驗站。2012年年初,千陽第一大塬區作為蘋果試驗站園址,占地100畝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寶雞千陽蘋果試驗站落戶,為千陽果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為方便果農們隨時找到他,自2012年以來,李丙智教授便常駐在蘋果試驗站,常穿的衣服也與果農一樣。李丙智的妻子為了支持他的工作,也從西安搬到了千陽縣,千陽蘋果試驗站就是他的家。果農們親切地稱蘋果試驗站為“田間大學”,因為他在這里為50000多名農民組織了600多次蘋果栽培新技術的培訓。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對農民們來說是一個新鮮事物,李丙智教授充分利用技術推廣機會培訓基層干部,并在田間果園手把手指導果農種植技術。
“我非常樂意將科研成果傳授給果農,幫助農民們脫貧是我的職責,也是我最大的夢想。”李丙智自豪地說。果農們通過學習認識到,中間砧嫁接的苗子是由品種接穗、中間砧和基砧三部分組成。矮化中間砧是將具有矮化特性的砧木枝條用作中間砧,利用基砧根系發達和矮化砧木對接穗的影響,共同作用于接穗品種,以達到矮化樹冠的目的。然而此法需嫁接兩次或多次,且植株大小不整齊。而自根砧的嫁接苗是由品種接穗和自根砧兩部分組成。矮化自根砧是利用矮化砧自身的根系,將品種直接嫁接在矮化砧上面,只需嫁接一次,便可完全繼承母株的遺傳特性,且植株大小表現整齊。目前,千陽蘋果產業已經由要我發展轉變為我要發展,果樹栽培模式已經由中間砧逐步發展為自根砧的形式。
自從扎根千陽縣,李丙智教授一年將近300天都在蘋果試驗站,只有大年三十才回家過年,正月初三就回到千陽縣。這一待就是好多年,他為自己的夢想奮斗,卻疏忽了最親近的人。2016年春季蘋果開花前,李丙智教授接到了一個電話。“咱媽去世了……”弟弟說道。彼時,他正在給南寨鎮的農民辦培訓班,講述疏花疏果及病蟲害防治技術。若是此時回去給老人辦喪事,農民們的培訓需要推遲一周,時間對于即將開花的蘋果樹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于是他毅然選擇了先繼續進行培訓,上午講述理論知識,下午又幫助農戶們進行現場指導。啞著嗓子,流著淚仍沒有告訴任何人,直到第二天早上,李教授才趕回家辦理喪事。
2017年4月,李丙智教授退休了。然而他卻沒有享受退休后的閑暇生活,帶著妻子繼續住在千陽縣指導農民栽培和培育矮砧蘋果大苗。在培訓的過程中李丙智教授出現了眩暈癥,被送往醫院治療,當得知有貧困戶需要現場技術指導時,他馬上離開了醫院,帶上藥品又去指導蘋果栽培。2018年,李丙智教授的妻子在這一年中住院3次,累計住院50天,他照顧了不足10天,而一心忙在果園里,李丙智的妻子對此沒有說一句怨言。

2012年李丙智在千陽縣進行矮砧調研

2013年3月李丙智(前右一)在千陽縣指導果農

李丙智(左三)與參觀學習人員合影
“我的研究成果能讓農民變成錢,能夠讓農民致富,就達到了我的目的。”李丙智教授的努力見到了成效,千陽縣蘋果產業迅速發展了起來,村民們看到了蘋果產業發展帶來的的希望。貧困戶景彥榮的妻子喬秀英只有小學文化程度,她通過參加“田間大學”的培訓,拿到了中級專業技術證書,李丙智教授稱贊她如同是大學畢業了。通過李丙智教授的培訓與指導,截止到2016年年底,景彥榮家中的蘋果產量從過去的每畝1000多斤提升到每畝4000多斤,給家中帶來了近5萬元的收入。景彥榮夫婦倆還由兩個孩子幫助,通過互聯網將自家產的蘋果賣到了四川、湖南、山東等地。

李丙智在千陽縣蘋果實驗基地
千陽縣蘋果銷售渠道增多,銷售量也隨之加大。為進一步擴大蘋果種植面積,李丙智教授按照千陽縣政府提出的“大企業引領、合作組織帶動、能人大戶示范、園區化發展”的思路,為企業和政府牽線搭橋,介紹外地企業到千陽縣投資發展果業。現在,千陽縣先后引進成立了陜西海升、陜西華圣果業、千陽大地豐泰農業、北京匯源、陜西青美、陜西楓丹百麗農業等十多家企業。同時政府制定相關優惠政策,為企業流轉土地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讓企業在千陽縣安心發展蘋果產業。
目前,千陽縣寶豐村蘋果果樹種植面積發展到2631畝,蘋果育苗面積發展到50畝,其中蘋果銷售年收入達到200多萬元,蘋果育苗收入達到400多萬元。截至目前,寶豐村已經整體脫貧,貧困戶全部脫困。在南寨鎮南寨村,李丙智教授通過引進企業發展生產,讓農民在果園打工等方式幫助農民就業,推廣政府的搭載式扶貧模式,并建立了蘋果園1500畝,苗圃70畝,通過蘋果種植銷售及苗木收入幫助農民脫貧。
我國蘋果產業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農村勞動力不足和老齡化,蘋果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省力省工化是蘋果產業發展方向。李丙智教授研究和推廣的蘋果矮砧栽培比傳統果園節約勞動力50%左右,并獲批國家發明專利10項,成為蘋果產業的發展方向。矮砧蘋果目前已經在全國推廣了600多萬畝,其中千陽縣100%推廣矮砧蘋果;千陽縣建立蘋果自根砧苗圃1萬多畝,年出圃自根砧蘋果苗3000萬株,占世界蘋果自根砧苗木數量的25%,占全國蘋果自根砧苗木數量的70%;制定矮砧蘋果地方標準2項,把千陽縣打造成為我國現代蘋果產業示范基地。
李丙智教授正將現代矮砧蘋果產業“千陽模式”在全國推廣。他推廣的蘋果栽培技術,曾獲陜西省農業科技推廣一等獎、獲教育部科技進步推廣類二等獎。2014年,李丙智教授先后被千陽縣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授予“感動千陽人物”,被寶雞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授予“最美寶雞人”的稱號,并當選為寶雞市政協委員,被評為楊凌示范區敬業奉獻道德模范;2016年被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央宣傳部授予“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稱號。2017年7月10日,李克強總理在楊凌考察時,李丙智教授受到總理的接見。2018年5月28日,經過中國科協推薦李丙智教授以特邀嘉賓參加“兩院院士大會”,又在人民大會堂參加了中國科協成立60周年“百名科學家、百名基層科技工作”座談會。2019年,中國科協、農業農村部、國務院扶貧辦聯合成立的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領導小組授予李丙智教授“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個人”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