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妍 鄭聲宇

韓潤生Han Runsheng韓潤生,昆明理工大學二級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首屆云嶺學者、云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等。現任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西南地質調查所所長、云南礦產資源預測評價工程實驗室主任、云南省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創新團隊首席教授;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云南省政協委員。長期致力于構造成礦動力學與隱伏礦定位預測、礦床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地質找礦成果等獎項一等獎6項(4R1,2R2)、二等獎5項(2R1,1R2,2R6)及第三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野外獎)等。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等自主知識產權10件。發表學術論文140余篇,SCI/EI收錄80多篇。以第一、二作者出版專著5部,參撰專著2部,并撰寫地質報告25部。__
1951年1月5日,烏蒙山麓、牛欄江畔,云南會澤鉛鋅礦(以下簡稱“會礦”)宣布成立。
作為中國最早從氧化鉛鋅礦中提取鍺用于國防尖端工業建設的企業,云南會澤鉛鋅礦曾為“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做出了重要貢獻。
但礦山資源總有采完的一天,數十年的開發,使會澤鉛鋅礦的礦產儲備在上世紀末告急。這意味著,如果沒有新的接替資源,這個已為新中國建設貢獻半個世紀的老牌礦山就將走到終點。
2004年4月20日,云南馳宏鋅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馳宏鋅鍺”)在上海證券交易所A股上市。而馳宏鋅鍺,正是會礦經更名、改制于2000年組建而成。
短短幾年,從一個瀕臨關閉的鉛鋅礦山,變身為一家上市公司,說它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都不為過。那么這只“鳳凰”是遇到了怎樣的契機才得以涅槃?

2006年,韓潤生教授獲第三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
答案很簡單,會礦遇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帶領團隊帶來了一套獨特的找礦理論和技術體系。
這個人,就是昆明理工大學二級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韓潤生。這套體系,就是從實踐中總結提出的構造成礦理論和配套的深部找礦關鍵技術體系。它的創建、發展及應用,給會礦帶來了一系列深部找礦重大突破。

韓潤生教授(右二)在云南樂紅鉛鋅礦指導技術人員野外工作
2000年5月12日,一條“會澤鉛鋅礦深部找礦獲重大突破”的新聞刊登在《云南日報》頭版。
據報道,“由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與會澤鉛鋅礦緊密合作,并與長期地質實踐成果相結合,使找礦從定性預測到定量預測獲重大突破。現已初步探明會澤鉛鋅礦麒麟廠南西部隱伏8號礦體鉛鋅金屬儲量近百萬噸,礦石品位高達30%,相當于找到一個大型富鉛鋅礦床,可望延長礦山服務年限10余年。”
這一消息不僅令當地礦業矚目,引發業內同行關注,并且于2001年獲得云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全國范圍引發廣泛影響。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正是全國各地的老礦山最為艱難的時候。多年的高強度開采下來,老礦山儲量所存無幾,深部尋找接替資源又困難重重,因此都不同程度上面臨著礦產資源難以為繼的困境和大量職工下崗的險境。會礦的命運也一樣,原探明的資源將在本世紀初消耗殆盡。
如何過坎,成為老礦山面臨的生死難題,過去了便是新生。而會礦深部找礦的重大突破,不僅給自身帶來了新生,也給其他老礦區帶來了新希望。
這一重大突破,來自《云南會澤麒麟廠鉛鋅礦礦床深部找礦預測研究》項目成果,其負責人便是韓潤生博士。
課題開始于1998年,當時韓潤生是昆明理工大學副研究員、副教授,已在構造成礦動力學與隱伏礦定位預測、礦田地質力學領域開展教學與科研工作近十年,在云南地質和有色行業已小有名氣。
在前期找礦停滯不前的情況下,會礦主動找到了韓潤生博士,并在會礦領導的支持下開始了項目聯合攻關。
韓潤生博士突破了工作區長期信奉的沉積成礦為主導的傳統認識,提出了構造成礦為主導的新思路。近一年爬高山野外調研,鉆礦井觀察分析,風餐露宿,日夜磋磨,每天近12小時連續工作,終于有了結果,到1999年6月,提出1571中段44~62勘探線間深部的定位找礦靶區,并經礦山工程驗證,于1999年9月17日在麒麟廠外圍首鉆告捷,探到了“寶”,發現了17.65~33.79米厚度的8號富厚礦體群。
盡管遭遇了“吹牛”、“雞窩礦”、碰運氣等接連不斷的流言碎語,但韓潤生帶領的團隊并未退縮,而是堅定信念,繼續鉆研,立志用新的發現證明構造控礦理論和找礦方法的正確性。隨后提出了麒麟廠外圍大水井1571中段88~130線間及礦山廠深部等一系列找礦靶區。2000年6月,深部10號礦體群和1號礦體群陸續發現,流言不攻自破。截至2006年,他們在會礦深部和外圍累計發現鉛鋅金屬儲量近300萬噸,按照當時會礦的采選能力,可延長礦山服務年限近20年。
這一發現帶來了巨大的潛在經濟價值,讓頻臨枯竭的會礦起死回生,更為2004年馳宏鋅鍺的成功上市和迅猛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
而韓潤生,也因為找礦科研成果在2000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開始在國內嶄露頭角。最重要的是,會礦深部的找礦突破證明了韓潤生找礦新思路與構造地球化學快速圈定靶區方法的有效性,給了他極大鼓舞,使他堅定了繼續探索深部成礦理論和找礦技術奧秘的信心。
“會澤鉛鋅礦可能是世界級超大型鉛鋅礦床”,2001年《云南會澤麒麟廠鉛鋅礦礦床深部找礦預測研究》項目成果給出預測。
隨著會礦深部及外圍取得的重大找礦突破,2001年云南昭通地區鉛鋅礦(后改制為彝良馳宏股份有限公司)邀請韓潤生前往全國有名的國家級貧困縣——昭通彝良,在毛坪鉛鋅礦開展深部找礦工作。
韓潤生帶領校企聯合團隊,翻過貫穿礦區的洛澤河兩岸的高山峽谷,輾轉狹窄泥深的一層層礦井,通過構造控礦理論和深部找礦技術的不斷研發和應用,終于提出礦區深部及外圍兩條新的鉛鋅礦化帶及多批定位找礦靶區,通過企業坑鉆工程驗證,發現鉛鋅品位高達25%以上的I-6~I-15號等富厚隱伏礦體, 再次取得了深部及外圍找礦突破。截至2016年底,共新增鉛鋅金屬資源儲量330多萬噸,使毛坪鉛鋅礦床成為繼會澤超大型富鍺鉛鋅礦床之后第二個超大型富鍺鉛鋅礦床。
韓潤生在川滇黔地區20年的研究成果,匯聚成了“陸內走滑構造系統控礦—流體貫入成礦”理論與大比例尺深部找礦關鍵技術體系。

韓潤生教授(右五)在川西南大梁子鉛鋅礦井下指導吳鵬副教授(右四)、管申進(右三)、龔紅勝博士(右一)、李凌杰博士生等技術骨干和青年學生開展深部找礦研究
“搞地質的”都是用雙腳丈量大地的人,爬高山、下礦井、出野外,不到一線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從1989年在昆明工學院做實習研究員開始,韓潤生已經這樣干了近30年。
近30年來,他的足跡遍布烏蒙山區、云嶺大地等地的主要礦山和勘查區,玻利維亞高原及黔西南、川西南、陜南等地的多個礦山都留下了他的汗水,全國典型礦山及贊比亞、老撾等地也都留下了他的腳印。
1999年會澤鉛鋅礦深部找礦取得突破后,他繼續與馳宏鋅鍺進行深部找礦工作,并與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貴州有色金屬和核工業地質勘查局等單位開展產學研用協同攻關,帶領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省院省校合作及校企合作等一批重點項目的持續支持下,實現了鉛鋅多金屬礦床成礦理論和深部定位預測關鍵技術創新的新飛躍,取得了從成礦理論到綜合找礦的一系列新進展和深部找礦突破。
理論上,他們針對川滇黔地區鉛鋅礦品位特高、儲量大、富鍺銀等特點,聚焦長期制約深部找礦突破的主導控礦因素和鉛鋅鍺超常富集成礦機制等核心問題,以及深埋藏礦床(體)定位探測等關鍵技術難題,研究提出會澤型鉛鋅礦床新類型,并建立了陸內走滑構造系統控礦—流體貫入成礦論,實現了富鍺鉛鋅礦找礦思路從沉積成礦的傳統認識到構造成礦的根本轉變,為深部找礦突破奠定了理論基礎。
技術上,他們成功研發出了大比例尺找礦勘查共性關鍵技術,為深部找礦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撐。比如發明的高精度坑道重力全空間域定位探測方法,攻克了其它物探方法因電磁干擾和異常多解性影響礦體空間定位的難題,填補了坑道重力三方向梯度探測技術的空白;比如發明的大比例尺構造-蝕變巖相找礦預測方法,解決了非巖漿熱液礦床礦化自然邊界和礦化中心圈定的難題;比如創新了構造地球化學精細勘查技術,提出了捕獲深部礦化信息與判定礦體產狀新方法,實現了重點靶區快速圈定等。
以成礦理論和關鍵技術創新為支撐,韓潤生帶領團隊創建了大比例尺“四步式”深埋藏礦體定位探測集成技術體系及綜合勘查模型,實現了深部隱伏礦體準確定位,對同類礦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最終,他們在會澤、毛坪、巧家松梁等礦山深部及外圍和黔西北地區發現、探明了一批隱伏礦體,并優選出重點找礦靶區50多處。仍以會澤鉛鋅礦為例,他們在會澤鉛鋅礦深部及外圍,驗證和勘探發現8、10、10-1~10-17、I-1~I-7號等富厚礦體群,使探礦深度達1800m,最終累計新增鉛鋅金屬資源儲量561萬噸。十幾年前“會澤鉛鋅礦可能是世界級超大型鉛鋅礦床”的預測被證實。
韓潤生教授還帶領團隊與云南銅業集團、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等單位合作開展國家支撐計劃、國家危機礦山專項及校企合作項目研究,在易門、大姚、牟定銅礦,核桃坪鉛鋅礦等多金屬礦山深部和外圍,以及文山紅石巖-荒田等勘查區取得了一個個找礦新進展。
多少年來,韓潤生帶領產學研團隊已建立了以成礦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發到成果應用快速轉化成經濟效益為特色的產學研用一條龍模式,累計新增1200多萬噸鉛鋅、約50萬噸銅、約6萬噸鎢、949噸鍺、1940噸銀的金屬資源儲量,相當于新發現5個超大型鉛鋅礦、1個大型銅礦、1個大型鎢礦、5個大型鍺礦、2個大型銀礦,潛在經濟價值3000多億元。
不僅會澤鉛鋅礦、毛坪鉛鋅礦、核桃坪鉛鋅礦,牟定、大姚、易門獅子山銅礦等一批老礦山,也都因這一獨特找礦體系的應用而重獲生機。同時,這一找礦體系在荒田大型鎢礦、大錫板中型銻礦的發現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取得了在理論上有創新、方法上有發展、生產上有顯著效益、找礦上有突破的優秀成果。隱伏礦定位預測有重大發現,成果已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成果累計新增鉛鋅金屬資源儲量巨大,經濟社會效益顯著……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會澤鉛鋅礦床成因類型厘定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成礦理論研究、‘四步式’找礦技術具有重要的創新意義,隱伏礦定位預測效果顯著,找礦實現重大突破。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找礦技術集成及找礦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富鍺鉛鋅礦超常富集成礦理論、深部找礦技術具有創新性,隱伏礦定位預測效果顯著,新增鉛鋅、鍺金屬資源儲量巨大……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這分別是2000、2009、2014和2017年業內權威專家對韓潤生團隊不同階段成果的鑒定評價,從中不難看出韓潤生團隊研究的傳承與延續。深部找礦不是靈光一閃,也并非朝夕之功,需要長期的研究積累和千錘百煉。而這種深厚的積累,最終都會呈現在找礦效果上。
說到底,韓潤生教授從事深部找礦研究的最終目的,還是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直接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而在找礦實踐中被印證與完善的創新理論與技術方法,也會更具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
多年來,韓潤生總結相關理論和技術成果已出版5部學術專著,其中最具分量的,是2016年6月出版的我國第一部《礦田地質力學理論與方法》和近期出版的《滇東北礦集區富鍺鉛鋅礦床成礦機制與隱伏礦定位預測》。其中《礦田地質力學理論與方法》論著,繼承和發展了中國有色行業和云南省著名地質學家孫家驄教授生前建立的礦田地質力學分支學科,集成了古元古代—新生代以來多金屬礦田構造研究的成功范例,提出了構造成礦動力學的新方向,為礦田地質力學理論和方法增添了新內容,為深部找礦勘查實踐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現在,韓潤生團隊正在將礦田地質力學理論與方法,以及發明的深部找礦技術方法,創新應用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一系列校企合作等新課題研究中,已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
以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過程中驗證、完善理論,而后再將理論投入到更廣闊的指導生產實踐的過程中,最終形成良性循環。這是韓潤生的研究邏輯,而我們的科技,也正是循著這一規律向前邁進。
韓潤生是地道西北人,出生在陜西武功,生長在秦川大地,扎根西南紅土地,是到昆明工學院就讀之后的事,但搞地質卻是因為好奇。
中學的時候,韓潤生第一次在武功縣城接觸到了地質隊員。他們的裝扮、行為、對看上去很普通的石頭的珍視,都引起了韓潤生的好奇。莫不是山里有“寶藏”?
等到韓潤生本科學了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進了大山,下了礦井,他才知道,原來山里真的有“寶藏”。而到這時,他自己成為了一個“探寶人”,一個憑借創新理論、先進技術與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探尋不竭礦產寶藏的地質人。
最終,韓潤生舍棄了北京等地工作的優厚條件,在云南扎了根。對他來說,這片紅土地,這個有著“有色金屬王國”美譽的地方,不僅僅是第二故鄉,更是人生的舞臺。秀美的山川中隱藏著無數的“寶藏”,而它們都在地球深處靜靜等待著韓潤生們的探尋和發現。
“熱愛、目標、前沿、奉獻、耐勞、創新、總結、交流、感恩”,韓潤生常以這18字箴言與地質同仁、學生共勉。桌上的每一幅工作圖紙、每一本野外記錄,書柜中的每一項專利、每一篇論文、每一部專著,指導的研究生獲得的每一篇省級優秀論文,甚至腿上、手上、身上的每一道傷痕,都凝結著他們的青春與汗水,銘刻了他們對地質的熱愛與堅守。
而韓潤生也獲得了國家各個層面的榮譽和肯定——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首屆云嶺學者、第三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獲得者、云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云南省師德先進個人等等。這是榮耀,更是鞭策。
如今,向地球深部去,已成為國家戰略目標。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理論上講,地球內部可利用的成礦空間分布在從地表到地下1萬米,目前世界先進水平勘探開采深度已達2500米至4000米,而我國大多小于500米,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
向地球深部去,實現綠色找礦勘查,是韓潤生和他的產學研創新團隊已經堅守多年的工作。
向地球深部去,未來,他們將一如既往,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