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建筑業廣闊的市場未來相比,制約其發展的瓶頸也逐漸顯現出來,人才成為其中的關鍵。
2019年1月7日,國家工程建設標準化信息網發布了“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發布行業標準《建筑工程設計信息模型制圖標準》的公告”,批準《建筑工程設計信息模型制圖標準》為行業標準,自2019年6月1日起實施。
該標準是BIM領域重要標準之一,在《建筑信息模型設計交付標準》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深化和明晰了BIM交付體系、方法和要求,在BIM表達方面具有可操作意義的約束和引導作用,也為BIM模型成為合法交付物提供了標準依據。
這也標志著,我國建筑工程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
建筑業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隨著建筑業新業務、新模式、新技術的出現,以及利好政策的不斷加碼,我國建筑業得以快速發展,尤其是裝配式建筑行業。
隨著建筑業朝信息化轉型的動作加快,BIM、裝配式建筑、機器人、AI等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可以預測建筑業將會在不遠的未來一步步地打破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桎梏。但與廣闊的市場未來相比,制約其發展的瓶頸也逐漸顯現出來,人才成為其中的關鍵。
科技賦能智慧工地
隨著一項又一項大型工程項目的竣工,中國建筑行業的勃勃生機也吸引了世界的矚目。在這些建筑或雄偉、或優美的外觀之下,內在更是凝聚著無比精密先進的技術力量。
事實上,不僅僅是一個又一個從科幻電影里走出來的未來建筑,即便是人們司空見慣的建筑工地,也正在被科技賦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預制墻板每塊重達100多公斤,而遙控搬運小車一次可以搬運4到6塊預制墻板,只需要一名女工遙控操作,就能將墻板提升、捆扎、倒放,再通過工地復雜的路況、進出電梯,最終整齊堆放到樓層指定地點。這是在北京某工地的真實場景。
在廣東東莞的另一處工地,在搬運墻板的是另一種被稱為AGV的自動運輸機器人,它能通過預設編程、自行識別路徑和避障行進,在特定范圍能實現無人化運輸。這個工地上還在試驗另一款地面找平機器人。
另一處工地,工人使用裝載智能芯片的安全帽通過實名制通道進入施工工地;智能安全帽與對應的勞務人員身份信息綁定,實現數據自動收集、上傳;無人機航拍技術,實現工程實景測繪、方案模擬及進度匯報;空氣檢測、噪音等數據信息被實時檢測并大屏顯示;視頻監控系統實時查看施工情況……
這一切仿佛讓建筑工地擁有了“生命”,長出了“大腦”“眼睛”“耳朵”“鼻子”,看得見違章,聽得見噪音,嗅得著隱患……這不是科幻電影里的場景,而是我們身邊的智慧工地。
智慧工地是人工智能在建筑施工領域的具體體現,通過運算大數據、云計算等實現精準化管理和風險預警,加強建筑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移動化施工管理,切實解決施工現場的痛點及風險防范。
智慧工地的核心是以一種“智慧”的方法來改進工程各干系組織和崗位人員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確性、效率、靈活性和響應速度,更大程度地去聯系在工地施工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以及每一個個體。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智慧產品在建筑施工中運用,我國智慧工地市場發展十分迅速。智研咨詢發布的《2018-2024年中國智慧工地行業市場運營態勢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智慧工地行業市場規模達到99.1億元,同比增長24.03%。
巴爾弗·貝蒂(BalfourBeatty)公司預測:“到2050年,建筑工地將不會再有人類工作?!?/p>
事實上,三一集團已經推出了無人壓路機、無人挖掘機、無人起重機、無人消防機、3D攤鋪機及無人智能壓實機群等重量級無人裝備,并已投入使用。
毫無疑問,建筑行業正在飛快地發生著變化,迎來一場指日可待的科技盛宴。當然,這一系列變革也讓傳統的建筑業人才結構發生了變化。
從人手到人才
雖然高科技在建筑業嶄露頭角已不是新鮮事,但整個建筑業相對而言,當前仍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仍是以現澆建造方式為主要生產模式的傳統產業。
作為傳統產業的典型代表,2018年中國建筑業總產值達23.5萬億元。但成績的背后,勞動力短缺、勞動生產率低、工作環境較差、工人施工技術良莠不齊、環境復雜、噪音粉塵、施工安全風險,等等,都成為傳統建筑行業的痛點。
事實上,因為傳統建筑業“門檻”相對較低,專業技能要求不高,吸引了大量農村轉移而來的勞動力。長期以來,農民工一直是我國建筑行業從事一線工作的主要力量。歷史數據顯示,2008年建筑業占全國農民工總量的比例為13.8%,2011年17.7%,2014年占22.3%。
但隨著建筑業從傳統勞動向智能化建設轉移,國家振興鄉村戰略步伐的加快,同時帶動農村就業、創業機會大幅增加,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勞動力更愿意選擇其他相對輕松、職業相對體面的工作。因此新生代建筑工人數量急劇下降,致使建筑一線從業人員大幅減少,并呈現出當前建筑工人老齡化不斷加劇的局面。
建筑業農民工整體占比也開始出現下降,2017年下降至18.9%,2018年為18.6%。
雖然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占全國農民工總量的51.5%,占比呈不斷增加之勢,但2012年-2017年5年內,從事建筑業的農民工中,僅有40歲以上的農民工占比是增加的,其中50歲以上的農民工占比從15.2%增長至21.3%,增幅最明顯。而年輕勞動力整體處于下降趨勢,其中勞動力最旺盛的21歲?30歲農民工群體占比從30.8%下降至27.3%。
這也就意味著,一方面,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年輕勞動力供給出現嚴重下降,由于建筑業屬于重體力活,建筑勞務人員的用工年齡主要集中在20歲?50歲之間,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愈加嚴重,我國建筑勞務人員的年齡將呈現出老齡化趨勢。由于用工量大、季節性強、工種門類多以及生產需求的增加又導致建筑業補員和新增員工的雙向疊加,“民工荒”問題凸顯。
而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隨著建筑業的轉型升級,從傳統手工型向工業化、智能化轉變的過程中,對于工人的需求也正在從“人手”向“人才”轉變。
隨著我國建筑業不斷引進新的施工技能,對建筑模式、監管體系、施工人員和技術人員的素養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大型綜合建筑領域,機械化的規模作業將逐漸替代傳統勞務人員的基礎工作,體力活終將被技術活所替代。
毫無疑問,曾經“教農民工用水泥造房子”已然行不通了。
相比肩挑背扛的體力活,工業化生產預制建材、機械化的施工作業,不管是在施工效率還是驗收過程的可靠性,都遠遠大于人力施工,可以說不管進程的快與慢,高科技在將來必然會在很多崗位替代人工。
變革中的人才需求
近年來,隨著利好政策的不斷加碼,我國裝配式建筑行業發展迅猛。如今,裝配式建筑正在從試點示范走向全面推廣階段,步入高速發展時期。裝配式建筑行業市場規模從2012年的303億元快速增長到2017年的4682億元,2018年已達到6532億元。
有機構預測,2017年-2020年全國裝配式建筑累計市場空間約2萬億元,2017年-2025年全國裝配式建筑累計市場空間超過6.8萬億元。
與良好的市場態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相關人才顯得供不應求。目前建筑工業化從業人員稀缺,大部分從業人員均由傳統行業轉變而來,缺乏工業化的系統訓練。
據統計,現如今我國建筑工業化專業技術人才缺口已近100萬人,而所需后備人才在高校培養中仍屬少數,情況堪憂。全國的大專院校幾乎沒有“預制構件”專業,也沒有對技術工人培訓的渠道,造成相關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均極度缺乏。
同時,裝配式建筑使工程雖然在混凝土現澆、模板和鋼筋等方面減少了現場用工量,但同時也增加了構件吊裝、灌漿和節點連接等方面的人工用量,并且施工難度更大。普通的施工隊伍、人員素質較低,缺乏施工經驗,很難滿足裝配式建筑的施工要求。
而另一方面,建筑工業化離不開BIM技術。例如,江蘇連云港的一則招標公告就在公告中明確提出一項投標要求:在“裝配式建筑”上使用過BIM技術,可加6分,且BIM工程師必須是投標企業自身員工。
就如同10年前的互聯網一樣,基于BIM所引領的技術變革、管理變革,也勢必會創造出新的工作崗位。無論是對施工企業與施工管理人員,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它將直接決定施工企業的施工技術與管理水平、相關從業人員的素質和層次。
然而,BIM的人才缺口也在逐年增大,包括BIM技術人才和BIM管理人才。據統計,BIM的人才缺口預計到2020年將擴增突破到60萬。
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美華表示:“BIM技術的行業需求越來越大,高校作為BIM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要承擔者,其BIM技術人才的培養遠遠不能滿足行業發展的需要?!?/p>
BIM人才需求結構大致可以分為:BIM建模翻模人才、BIM項目運營管理人才、BIM戰略人才。為了適應BIM人才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各高校實施BIM高端人才培養的改革已經不可避免。
近幾年,國家注重高校中BIM的研究發展,企業也注重與高校間的合作研究,一定程度上激發了高校學生BIM的熱情,越來越多的學生認識到學習BIM對于走出校門后未來職業發展規劃的重要性。
建筑施工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工種繁多、工序復雜、高中低技術兼有,這就需要大量訓練有素的技術型產業工人。長期以來,由于技術工人社會地位不高、職業教育培養人才與企業有脫節、對技術工人的培養與儲備不足等原因,導致建筑施工領域內的專業技術骨干人員一直較為缺乏。
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培養懂技術、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已成為建筑業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建筑行業的高層次人才和新興專業人才依然不足,供求矛盾仍然突出。
如何培育、引進、留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促進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成為建筑業企業的工作重點。
人才困境是轉型期中的中國建筑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發展階段,將進一步倒逼建筑業企業加快管理創新和轉型升級的步伐,使企業在困境中謀發展,通過改革管理體系、創新用人機制、提升員工的歸屬感,為“人才”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舞臺,將企業真正引入做強做優的軌道中來。
業內專家分析稱,2019年,不管是地方主管部門還是建筑業企業,都將會更加重視建筑從業人員的培訓,加強培養和吸收一定數量的自有技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