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宇軒
2019年,生鮮電商攜“前置倉”概念再度翻紅,在這場一打數載的持久戰里,“買菜”成了新的關鍵詞。
互聯網的風口概念永不停息,在前面打車、外賣、共享單車的硝煙還未散去,最近買菜配送又火了起來。各家電商或者利益相關人員唯恐落后于人,爭先恐后入局。
叮咚買菜投資人、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曾說過,“互聯網風生水起,但只占了整個社會零售銷售總額的10%,那90%你還沒撈著呢,那90%就是生鮮?!?/p>
2019年1月中旬,美團低調上線“美團買菜”APP,先后在上海、北京市場啟動測試;
3月28日,盒馬鮮生在上海開了一家“菜市場”,取名盒馬菜市;
3月30日,餓了么建立全新生鮮開放平臺,并與叮咚買菜達成戰略合作,要將買菜業務推進至全國500城;
4月3日,蘇寧小店宣布將于4月下旬在小店APP平臺上線蘇寧菜場功能模塊;
4月7日,盒馬CEO侯毅發朋友圈稱,盒馬APP已上線“平價菜場”頻道……
隨著互聯網巨頭進場,生鮮儼然從外賣電商領域最難啃的硬骨頭變身資本風口下的香餑餑。
2019年,生鮮電商攜“前置倉”概念再度翻紅,在這場一打數載的持久戰里,“買菜”成了新的關鍵詞。
巨頭發力前置倉
在吃穿住用行無一不被接入互聯網的當下,菜市場也被“互聯網+”瞄準了。人們常說,互聯網經濟是“懶人經濟”,買東西上購物網站,吃飯叫外賣,做家務下訂單。然而長久以來,菜市場卻沒有被生鮮電商突破。這要歸結于傳統農貿市場的優勢,即可以保障各類生鮮的時效性和新鮮度。而生鮮電商則是“訂單—倉庫—快遞”的供應鏈模式,在保證食材新鮮度上沒有優勢。
那么,有沒有可能借鑒菜市場模式,將倉庫“前置”呢?如今,互聯網買菜做到了,他們將倉庫建在社區周邊1公里?3公里的位置,平臺將商品先由中心倉或批發市場、綜合菜場運至前置倉,用戶下單后即時送貨上門。毫無疑問,這種方式解決了食材新鮮度問題,也擊中了年輕人不想去菜市場的痛點,所以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有行業測算顯示,傳統生鮮電商的配送路徑是從城市冷庫經由配送站,進而送至消費者家門口,期間大多采用非冷鏈保溫,需要1天?2天,生鮮損耗率在20%?50%左右。但采用前置倉模式后,企業是將商品從城市冷庫房送至社區冷倉,也就是前置倉內,因而配送給消費者大多在1小時內。每日優鮮數據顯示,其損耗率可控制到1%。
其實,這并非完全新的風口。2013年,在中國O2O進入高速發展期后,出現了一些主打生鮮極速配送服務的生活服務乃至生鮮電商平臺。
2014年,每日優鮮成立,并布局前置倉,建立起“城市分選中心+社區前置倉”的二級分布式倉儲體系。2018年下半年,通過前置倉實現極速配送的生鮮電商模式翻紅了。同是2014年上線的叮咚小區,2017年決定聚焦“買菜”,并更名為叮咚買菜。在2018年更是連續完成了6次融資。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從目前的生鮮市場來看,本地菜市場存在時效性問題,超市覆蓋不夠密集,加上一二線城市生活節奏加快,上班族買菜難問題突出,所以買菜領域具有較大的用戶需求。
事實上,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已獲得一定的成功。截至2019年1月,叮咚買菜在上海已設置200余個前置倉,日單量約15萬單,月銷售額超1億元。
事實上,前置倉模式并不是生鮮行業的首創,在O2O盛行的時代,前置倉模式就已初見雛形,即企業在離用戶最近的地方布局集倉儲、分揀、配送于一體的倉儲點,進而縮短配送鏈條,降低電商配送成本。而在新零售提出之后,前置倉模式的生鮮電商行業,就是要抓住即時性、短決策周期的剛性消費。對于臨時起意的消費者來說,要求便捷性和即時性更高。所以以美團買菜、叮咚買菜、樸樸超市為代表的線上運營+前置倉的模式,就是要在用戶下單后盡快送貨上門,縮短配送半徑與時間,提升用戶體驗,改變社區用戶消費習慣。
盈利困境成領域挑戰
這條路發展前景充滿希望,但也暗含挑戰。
艾媒數據2019年3月發布的《2019中國生鮮電商行業商業模式與用戶畫像分析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突破千億,增長率為38.8%,預計2019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600億元。這是一個足夠龐大的市場,這也是各方巨頭鎖定互聯網買菜這一新生業務的理由。
電商分析師李成東認為:“未來中國的生鮮電商可容納10多家公司都做到千億規模。對于前置倉型生鮮電商頭部企業來說,還是有一定發展機會的,但這并不是一個短期內就能見效的賽道?!?/p>
這一模式面臨的考驗主要還是盈利問題。
早在2012年,生鮮電商就迎來了一波高速發展。阿里、京東、順豐等巨頭接連入局,也引得無數創業者跟隨企盼。
2014年起,生鮮O2O大火,青年菜君、社區001、本來生活網、愛鮮蜂、沱沱工社、多利農莊、美味七七、后廚網……一時之間涌現了無數相似平臺。
然而,由于蔬菜的客單價低,加上容易損耗,履約成本高,算上配送成本、倉儲成本、人員費用分攤,虧損率極高。
中國農業生鮮電商發展論壇2018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中,只有1%盈利,4%持平,88%虧損,剩下的7%是巨額虧損。2014年、2015年紅極一時的生鮮O2O,大多數倒在了盈利的門檻前。
從2016年開始,美味七七、社區001、后廚網、許鮮網等生鮮O2O紛紛倒閉。大多數項目因為無法盈利、未能跑通商業模式而倒閉消亡。
傳統菜市場模式以經營散賣菜為主,散賣菜與包裝、稱重好的蔬菜水果相比,最突出的問題便是損耗大,成本相對較高,而如果將這一部分損耗成本加在菜價上的話,又會導致定價較高,對消費者吸引力有限。對于生鮮品類來說,謀求成本與盈利之間的平衡非常困難,因此大家也都在尋找生鮮引流后的增值價值,但目前來看都還處于探索階段,并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
海通證券在《叮咚買菜:前置倉模式,專注到家的社區電商》研究報告中對叮咚買菜的盈利模型進行了測算:前置倉面積約300平方米,假設平均租金水平3元/平方米,客單價50元,毛利率30%,單倉20個配送員、10個分揀員。測算在日均800單/1000單/1250單的情況下,年度虧損額分別為98萬元/55萬元/0.2萬元,虧損率各為7.9%/3.6%/0.1%。這意味著,只有在單個前置倉的日均訂單達1250單時,才基本保證盈虧平衡。
叮咚買菜副總裁俞樂2019年3月30日公開透露,叮咚買菜在上海的日均訂單現已接近20萬單。截至2019年1月,其在上海已有200余個前置倉,據此推算,目前其前置倉的日均訂單量低于1000單,虧損率依然在3.6%以上。
叮咚買菜目前是行業內先發優勢較為明顯的平臺,由它的相關數據可以推測,剛剛入場并主打自營模式的美團和蘇寧更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盈利。
“這個市場一直都很有吸引力,線上生鮮直送每年至少有千億元級別的增長空間,到最近,風口來了,巨頭涌入,會帶來傳統菜店的大變革。”杭州已創立2年的互聯網買菜創業公司負責人介紹,“互聯網買菜”雖然已經開始成為互聯網巨頭角力的新戰場,但還是開始階段,盈利仍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盡管如此,互聯網巨頭仍舊義無反顧地投身買菜市場,它們手握多年積累下來的資金、品牌、供應鏈、人才,也擁有爭奪場景與流量的野心、耐心、決心和信心。這里是機遇和風險并存的賽道,一聲槍響,巨頭開跑。
巨頭爭奪本地流量新入口
既然距離盈利尚遠,巨頭們為何前赴后繼地涌入“買菜”這個傳統生意?
“看互聯網企業的業務,不能只看短期的利潤。”零售行業分析師陳永偉認為,首先,對于互聯網企業,流量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菜場戰略本身有巨大的流量,這點不能忽視。其次,互聯網企業做的都是多邊市場,業務之間有交叉補貼,一個市場上即使虧損,但如果它可以帶動其他業務,也是合算的?,F在以阿里巴巴、美團為代表的大型互聯網企業,都在主攻城市生活這個大市場。菜場是一塊重要的拼圖,這個想象空間是很大的。
菜市場生意流量價值大,現在巨頭的用戶增速在放緩,需要尋找新的引流方法。生鮮作為高頻消費品類是很好的引流工具,前期虧損培養用戶習慣,后期再收割用戶,所以寧愿虧錢也要投入。
根據第三方數據檢測與分析機構易觀的相關報告,2018年,中國本地生活消費市場的交易規模,比2017年實現了56.3%的驚人增長,達到1.5萬億元以上。
“買菜的同時,總是忍不住順帶買點牛奶、薯片等食品。”每日優鮮老用戶紀女士透露,各家的買菜APP其實不止買菜,簡直就是一個超市,因此每次總有大約30%的花費用在蔬菜之外的貨品上。
確實,打開多款買菜APP可以發現,它們的業務內容不止買菜,包括了幾百種貨品,涉及各種水果、米面糧油、休閑零食、南北干貨甚至廚房用品,而且這些產品時不時搞促銷活動,并在首頁推薦,吸引用戶點擊購買。
這些產品抓住了城市居民的高頻使用入口,而且由于買菜需求與居民日常生活的高度相關性,這個入口不但流量大而且具有很高的黏性。一旦用戶養成了這個使用習慣,買菜APP將會很容易向其他品類進行擴展,直至覆蓋到所有本地生活消費品類。
能讓巨頭前赴后繼的除了流量價值,還有生鮮市場本身巨大的潛力。餓了么新零售KA負責人高繼磊在2019阿里本地生活服務生鮮伙伴大會上曾表示,生鮮行業從2012年-2018年每年保持著3%?7%的增長,傳統生鮮的增長趨勢在放緩。反觀線上的生鮮交易規模則是從10.05億元到1449億元,整體規模翻了150倍,因此高繼磊得出重要結論:線上生鮮必將成為傳統生鮮的新突破口。
隨著巨頭們以不同形式進軍社區菜市以及區域玩家不斷升級創新,競爭不斷升級也將推動原有行業格局加速洗牌,未來生鮮市場的線上滲透率或將會逐步提升。這意味著,生鮮電商之戰仍是“持久戰”,而“菜籃子”之爭僅是開場。
中國新時代 2019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