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匯寅

網上傳出一段視頻:5月3日,G521 高鐵動車組上一位女乘客拒絕查票與乘務員發生沖突。她還振振有詞地揚言:“我打你怎么了,還碰到乘務人員碰瓷的了!”乘務員無可奈何,氣得直哭。或許是女乘客太霸道的緣故,周圍的乘客都不敢發聲,只有一個小孩提醒她:“阿姨,每個人都要檢票啊。”旋即遭到女乘客的訓斥:“大人的事小孩別插嘴!”
網友們都為這個小孩點贊,其實他也不一定是“見義勇為”,只不過隨口說了一句實話。《三字經》所說“人之初,性本善”,有一定的道理,這個小孩說實話就是天性使然。孩子們心口如一,把老師奉若神明。老師要他們“過馬路綠燈行、紅燈停”,“講衛生不亂扔垃圾”,“坐車買票、對號入座”等等,他們都當作金科玉律身體力行。大人們則老于世故,碰到這樣查票之類的糾紛“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各人做事各人了,管人閑事受人磨”。網上還有人再三警示:“遠離‘垃圾人’!”孩子們不知道江湖上有兇險,不懂得厲害禍福,無知便無畏,有啥說啥。
這個社會如果聽任某些大人裝聾作啞,“垃圾人”便益發有恃無恐、為所欲為。既然大人都不愿管事,讓小孩“插嘴”管一管“大人的事”,有何不可?大家都不吱聲,就聽憑“垃圾人”氣焰囂張嗎?設若安徒生不讓一個小孩出面戳穿“皇帝的新衣”,謬種流傳至今,我們豈不以為世上真有那么一件神奇的衣服?
1949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作家福克納初學寫作時,受到先于他成名的安德森指導:“作為一個作家,你首先必須做你本色的人,做你生下來就是的那樣的人;也就是說,做一個美國人和一個作家,你無須去口是心非地歌頌任何一種傳統的美國形象……你只需記住你原來是怎么樣的一個人。”(福克納:《散文·演說與公開信》第8 頁)福克納由此受益匪淺,并牢記于心永志不忘。
“做你本色的人,做你生下來就是的那樣的人”,不就是永遠保持童心,拒絕世俗污染嗎?我們很多自以為成熟、自以為“知天命”“不惑”的大人,往往違背本色、謹小慎微、看風使舵、趨利避害,沾沾自喜于功成名就,其實于“世”無補。僅看中國文學史,那些真有作為的大家,如“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水中撈月而逝的李白,騎驢推敲的賈島,屢試不第、“才非干寶雅愛搜神”的蒲松齡,“繩床瓦牖”的曹雪芹……哪一個沒有執著的孩子氣?
有句教育后代強調身教重要性的話叫作“屋漏水滴舊窩”,意思是先人怎么做,后人就會跟著怎么做。要求長輩當好下一代的表率不錯,但要后人按照自己的模式成長則不妥。一代一代都這樣上行下效,屋頂的水漏下來總是滴在過去的老窩子里,縱然有水滴石穿之日,石穿后盛水的還是那處舊窩,社會永遠在原地踏步,沒有絲毫的生氣和活力。大人一味要求小孩的言行像自己,主宰世界的就永遠是一批老氣橫秋者。少年老成看似不錯,但未老先衰已成朽木,因襲世俗走老路,有何創新可言?又何從促進社會發展進步?!
陶淵明、蒲松齡們大都辜負了父輩的期望,但他們為歷史增色了。老一輩總要退出歷史舞臺,急流勇退之前就得給后輩以發展空間,還要向小孩學習,學習他們的好奇心,學習他們的求知欲,學習他們心無雜念無所畏懼。唯有童心永駐才朝氣蓬勃,才能毫無顧忌一往無前,不至于老是落入前人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