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濤

近年來,“國學”作為一個時髦的話題,凡能與“國學”沾邊的人或事,似乎一下子就變得“高大上”起來。
誠然,“國學”博大精深,廣義上的國學更是可以包羅人間萬象,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國人和事物都跟“國學”有聯系;任何國人和事物跟“國學”親近都無可厚非。學習國學、親近國學、踐行國學,無疑是一件好事,即使“不明覺厲”地附庸風雅,也算是追求上進的積極態度。竊以為,“附庸風雅”總是比“自甘下流”要好得多。
北宋大儒橫渠先生張載有廣為流傳的“橫渠四句”,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橫渠四句”展現出來的胸懷和宏愿同歷史潮流聲氣相通,與人類夢想心脈相合,故不為儒者所獨有,千百年來成為仁人志士所秉承的處世準則與理想,并匯同歷代賢哲精神一起涵養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鮮明的節操與擔當。
放眼當今“國學熱”,“橫渠四句”也正好給出了明確的指導——面對國學,我們不應該忘卻國學中所蘊藏著的、傳承千百年的節操與擔當。
節操是國學得以薪火相傳的生命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節操所在;沒有節操的文化,如同沒有節操的文化人,“鄙其人而薄其文”,即使流傳下來,也是如秦檜般“頑鐵無辜鑄佞臣”。
擔當是國學所以備受尊崇敬仰的道德根基,“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正顯擔當可貴;沒有擔當的文化,如同沒有擔當的文化人,只能斯文掃地,被“倡優蓄之”。
然而,當今“國學熱”中暴露出的“亂象”“怪相”“丑相”也確實令人擔憂。誦讀百十首詩詞、斷章三五句古文、“新解”一兩部經典,輒稱“國學大師”“國學 XX”……“尋常一樣方于魯,才著絨衣便不同”。以至于某些家具、旅游、醫藥、佩飾、服裝、飲食都冠以“國學”二字,甚至有的房地產商也“扯虎皮做大旗”,打出“國學文化豪宅”的招牌。更有不堪者,將早已被釘死在歷史恥辱柱上的,諸如“三從四德”等腐朽野蠻的糟粕,包裝成“國學產品”而欺世盜名、大賺其錢……凡此種種,國學“被作秀”“被泛濫”“被實用”“被商業化”,實在是于國學的本質漸行漸遠。
當今“國學熱”里,不講擔當的國學灌輸也只能使國學淪為嘩眾取寵的“玩物”、撞騙斂財的“道具”。擔當既無,節操盡失,遑論尊嚴!當然,大浪淘沙,燒玉煉金,當今“國學熱”里,不講節操和擔當的“掛羊頭賣狗肉”式的商業化營銷國學,肯定是不會長久的。
國學不是不問民生、不接地氣的“象牙塔”里的“供品”; 國學不是身著漢服、口誦經典的表面文章;國學也不是做工精良、毫無實用的“高仿文玩”;國學絕不是裝點門面、故弄玄虛的“野狐禪”;國學更不是沽名釣譽、博取眼球的“商業賣點”。如此看來,每一個不管出于什么動機而跟“國學”有關聯的人,都應該思考一下為什么學習國學?國學應該學什么、怎么學、怎么用?否則,“國學熱”不僅不是國學的涅槃重生,還會變成國學毀滅性的“自焚”。
面對國學,我們必須重新拾起節操與擔當,堅守“橫渠四句”的信念,靜下心來,身體力行,甘當人梯,才能真正弘揚國學精髓,才能真正把國學融入到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洪流中,才能真正把國學踐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大路上。也唯有如此,國學才能與時俱進、發揚光大、長久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