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志學(陜西佳縣)
讀汪金友的文章《捉拿“形式主義”》(《雜文月刊》2019年5月原創版),汪先生提出了三個很現實的問題:誰在搞形式主義?形式主義藏在誰的身上?誰去捉拿形式主義?
誰在搞形式主義?不言而喻。民眾如我者,有時也搞點形式主義,多是為了應付領導檢查,除此別無意義。某些領導干部出于某種需要,是搞形式主義的主體。典型事件如陜西秦嶺北麓違建,習總書記六次批示到陜西省委,陜西省委批示到西安市委,違建整治捏了個202 棟(實際是1194 棟)上報,一個流程就走完了。
形式主義藏在誰的身上?心照不宣。正如文中所說:“幾個領導干部坐在臺上,輪流講,反復講,一連幾個小時,講得大家都疲勞不堪。這時私下有人嘀咕:到哪兒去找形式主義?不就在自己身上嗎?!”
誰去捉拿形式主義?這個問題最重要、最關鍵、是根本。依我看,主要還是得依靠群眾,因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形式主義誤黨誤國,必須盡快出手,徹底捉拿。
●曹勇(安徽淮南)
《雜文月刊》2019年5月原創版,候曉強的封面漫畫《懷鄉》,堪稱漫畫圈腦洞大開之作。這幅漫畫對迎客松的今生來世,做出穿越時空地警示:黃山景區網紅迎客松,被樹販子從家鄉拐騙到某高樓林立的城市廣場。噪聲、刺眼的燈火、二氧化碳、車流尾氣、霧霾、PM2.5 的污染,使得其水土不服,體無完膚??喑?、凄涼之身掛滿維持生命的吊水。那個敞開心扉的個性化招姿已折。世人都懂得人挪活樹挪死的道理,何況這千年大樹?病痛中的迎客松發出呻吟聲,那是在懷念故鄉。
阿福的《從豐盛大餐到脊椎側彎》,亦是腦洞大開之作。此文以類比的手法敢于表明:知識、技能并非學的越多越好,“學多了與吃多了”同樣可以“積食”。小學生因學習過度熬夜勞累,導致生病,這除了本身課業過重,大都是因為有意無意,過多參加各類興趣班造成的。興趣班是把雙刃劍,對其真感興趣的可藝多不壓身,對其沒興趣、還要奉父母之命裝腔作勢、硬著頭皮學的,則和吃多了會“積食”一樣,學多了也同樣消化不良,甚至造成比“積食”更嚴重的頸椎變形、脊柱側彎。
●喬國政(河北石家莊)
《雜文月刊》除了說真話、有良知外,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辯證思維。如2019年5月原創版有多篇雜文,揭示了一個共同的哲學命題——“物極必反”。
阿福老師的《從豐盛大餐到脊柱側彎》就是用很接地氣的生活小事,揭示人生哲理:太太出差因思夫念女中途回家,做了一桌豐盛大餐。本想表達對丈夫、女兒深深的愛意,卻害得父女倆連吃了三天剩飯,被愛女抱怨不迭。由此引申,學校為提高教學成績,拼命給學生增加學業負擔,導致學生近視、脊柱側彎。嚴陽先生的《從‘旅行箱’到‘收納箱’》講學生的課本、教輔資料、作業本太多,課桌、書包占不下,只好用大大“收納箱”“旅行箱”裝書本,反映的也是學生負擔過重,影響身體發育,與阿福老師的美文異曲同工,講的都是“物極必反”。
張志明先生的《慈母罪》,講在計劃生育最緊時,爹媽生了5 女后,才生1 男。二老對這個“寶貝疙瘩”百般溺愛,有求必應。為讓兒子開心,俯身給兒子當馬騎,伸臉讓兒子摑耳光;上學不讀書,爹娘看的開;長大混賭場、泡柳巷也舍不得責罵;最后鋃鐺入獄,是另一個版本的“物極必反”。
商子雍先生的《貓屎咖啡》,講有人為收集貓屎咖啡,將野生麝香貓改圈養后,導致麝香貓處境悲慘甚至被虐死,其收獲反而減少,印證的也是“物極必反”。
總之,“物極必反”這一哲理告訴我們,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理當思之、戒之。
●雨茂(江蘇徐州)
看了《雜文月刊》2019年5月原創版的一篇文章《“我窮是因你富”的邏輯很可怕》,感觸頗多。“我窮是因你富”的邏輯,實際上是以偏概全,是用部分人的劣根性掩蓋自己的怠惰,為自己不努力、不作為、不爭氣找借口。如果照此邏輯推演開來,自己孩子學習不好是因為教師的偏心,自己家人的病沒有治好是因為主治醫生不敬業,自己違反了交規被查是因為交警隊沒有熟人……
有一年夏天,我去一省會城市出差,順便去博物館參觀。當時暴雨如注,我在博物館大門外等了很久才打到一輛車。司機知道我去高鐵站,一方面很高興,因為路程比較遠;一方面又向我抱怨,說這個時段高鐵站沒有旅客會打車到市里。過了不多久,他就捎了一位據稱與我同路(可能欺負外地人不識路)的客人。鑒于雨天打車困難,我沒有表示異議,好在客人很快就下車了。司機心情好些后就主動與我搭訕,我表明身份后,他就說大學老師收入高,還有保障,不像他,收入低,還不穩定,目前還是單身,租房住,車也是公司的,自己只是來自農村的外來打工仔。我安慰他,你還年輕,只要踏實肯干,就會有光明的未來。沒想到年輕人并不買賬,說我在給他上政治課洗腦,這些心靈雞湯對他沒有用。我心平氣和地勸他,我也是從最貧窮的農村開始奮斗的,沒有依靠任何人。司機仍然不贊同我的說法,他甚至直截了當地告訴我,他現在什么都不相信,只相信錢。我看實在不能說服他,就勸他轉變心態,積極上進,不要消極頹廢,有時間就看幾本書吧,讓自己沉下來想想今后的路。
年輕司機的心態其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不認可奮斗可以改變境遇,偏執地認為這個世界不公平,對有錢有身份的人羨慕嫉妒恨,自己卻希望一夜暴富,鉆在錢眼里不能自拔,這種仇富的邏輯其實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