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華 珊
(桂林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廣西 桂林 541002)
鄉村又叫農村,指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者聚居的地方,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1]。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鄉村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到近現代階段逐步發展變化。在唐宋時期,小農經濟使農民自給自足,中國的鄉土社會走向巔峰;然而,隨著工業革命、城市化的興起,城鄉差距逐步擴大,農村問題逐步凸顯,鄉村逐步開始衰落。
因此,為防止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振興鄉村,保護農耕文明,有必要根據鄉村特色來確定其建設的思路,在生態文明優先的前提下,促進鄉村經濟振興,歷史文化傳承。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其發展能力,達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本文以廣西桂林市江頭村為案例,探討鄉村振興戰略導向下村莊規劃的方法、策略及建設思路,以期能為其他鄉村振興發展提供良好的借鑒價值。
江頭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于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村莊位于江頭村桂林市靈川縣九屋鎮東面,村莊周圍群山環抱,面水而居,村前有護龍河由北向南流過,自然環境良好。村莊以種植荷花、油菜花、水稻為主,并依托民居文化、自然風光發展觀光旅游。
2.2.1藍綠交織的山水格局
江頭村的選址講究山與水的諧和配置,蘊涵著中國獨特的風水理念。村莊外圍群山環繞,護龍河從村莊東面流經,周邊田園毗鄰,村口有漏斗形的風水塘,村內樹林零星分布,構成群山、溪流、田園、樹林藍綠交織的生態格局。
2.2.2院落式的古建筑群
江頭村現有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古民居約70余座,多為院落式建筑。建筑坐西朝東,街巷縱橫,布局奇妙,形如迷宮,房屋青磚灰瓦,屋檐層疊,鱗次櫛比、古色古香,現存愛蓮家祠、太史第、按察史第、奉政史第、五代知縣宅、閨女樓等。
2.2.3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
江頭村是桂林有名的文化世家,為北宋著名文學家、理學家周敦頤的后裔所建。周氏家族傳承理學文化,崇尚耕讀,從清乾隆四十四年到清朝晚期,周氏出現了7名翰林、8名進士、25名舉人、170名秀才。周氏家族遵循先祖遺訓,盛行教化之風,為官做人清廉,弘揚愛蓮文化。素有“才子村”“百年清官村”美譽。
充分認識鄉村發展進程及當前鄉村人口在城鄉間流動謀生的訴求,針對鄉村建設發展問題,認為鄉村振興戰略導向下的鄉村建設規劃,應以鄉村自然生態為基底,以鄉村優秀文化為脈絡,以鄉村產業融合為突破,達到生態宜居宜業[3](如圖1所示)。

3.1.1劃定保護分區
結合現有文物保護建筑本身價值和環境的特點,劃定“文物單位核心保護區”“文物單位建設控制區”“環境協調區”三類分區,不同的區域采取不同的保護內容及整治措施。
3.1.2延續街巷肌理
根據現狀的院落式建筑布局,梳理現狀的街巷肌理,恢復原有的宜人空間尺度,延續“村落—街巷—院落—建筑”的村莊格局。
3.1.3傳承民居語素
江頭村民居建筑規模龐大,特色明顯,建筑語素豐富,規劃提煉傳統建筑語素,如:院落格局、烽火馬頭墻、青磚灰瓦、斗拱、窗花門雕、柱基等,應用現代建筑材料及設計手法,演繹古今融合的新中式民居。
江頭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傳承周氏的理學文化、愛蓮文化,并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支持江頭村姑娘節等民俗節慶傳承發展,營造文明鄉風。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鄉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統籌江頭村的山水林田湖草資源,尊重自然生態,以藍綠為底,民居點綴,恢復村口風水塘,理順水脈,修復山林,治理村貌,復原村落、山色、水流的和諧共生景象。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文創農業為亮點,將江頭村的農業特色,融入休閑觀光體驗旅游,構建農業生產、民居探訪、手工藝制作、觀光體驗為一體的農旅產業經濟體系,帶動鄉村發展、村民致富。
完善鄉村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設施的建設,配套鄉村行政管理、教育機構、文體科技、醫療保健、商業金融、集貿設施,重點推動道路美化、污水處理、垃圾回收等基礎設施提擋升級。整合各種資源,穩步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治理。
以歷史文化保護為前提,將愛蓮家祠、太史第、按察史第、奉政史第、五代知縣宅、閨女樓等院落式民居及歷史環境區域劃定為“文物單位核心保護區”,建筑以保護修繕為主,堅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藝、原做法”的原則,要求空間結構完整,傳統風貌完好,延續文保單位的歷史信息與價值;將保護區外圍的建設區域劃分為“文物單位建設控制區”,嚴格控制建筑的高度、體量、風貌形式、色彩等;將控制區周邊區域劃為“環境協調區”,對整體環境進行整治,使村落內外的總體風貌相協調。充分尊重鄉村背山面水的朝向,曲折通幽、發散生長型的街巷格局,順從村莊的自然增長邊界,確保江頭村順應山丘地形自然有機生長[4](如圖2所示)。
以保護歷史民居為前提,以愛蓮—國學—進士文化、千畝蓮塘風光、自然山水田園三大資源為依托,以民居文化體驗、弘揚傳統國學、蓮塘戶外觀光游樂為三大特色產品,打造為集歷史傳統文化、山水田園風光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型歷史文化村落。
結合江頭村空間特點,規劃形成“一帶一核多點五片區”的功能結構(見圖3),構成村、山、水、田、園交相輝映的生態布局。
1)一帶。
南北走向的護龍河游憩景觀帶,位于村落東側,貫穿千畝蓮塘區,作為游客觀光休憩廊道。
2)一核。
文保建筑群核心,位于老村中部,朝向護龍河,以參觀體驗歷史傳統民居為主,并設置游客服務中心,起到咨詢、管理、引導作用。
3)多點。
包括村民服務中心、江頭書院(進士林)、愛蓮廣場、綠蔭果林。
4)五片區。
歷史風貌體驗區、新村生活休閑區、江頭文化體驗區、千畝蓮塘風光區、田園風光體驗區,其中江頭文化體驗區設置江頭書院,充分挖掘江頭村的“愛蓮、國學”文化,為游客提供文化體驗。


以現狀南北向的護龍河為基準,老村以恢復的漏斗型風水塘為中心,規劃新村以新建的風水塘為中心,結合曲折多變、發散生長型的街巷格局,形成兩組向心式朝向的組團。治理護龍河水系脈絡、恢復老村被填埋的水塘,利用村內閑置空地,種植造林,形成村內外綠意濃郁的場景。劃定生態環境廊道,力求景觀視線通透、相互聯系、移步異景的鄉土場景,構成水綠相間、怡然自得的畫卷(見圖4)。
以生態保護優先為原則,整治江頭村內部景觀環境。種植當地鄉土植物改造環境,采用“四微”模式,將“微菜園、微果園、微田園、微花園”點綴在屋前屋后,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將經濟作物引入院落,達到美觀與創收的雙重效益。挖掘竹籬笆、瓜棚、稻草垛、瓦礫、碎石等鄉土元素應用于村落的景觀治理;提取江頭村的木材、竹片、青磚、灰瓦、石片等鄉土建材營建村民住宅,凸顯江頭村文化內核,體現村落的鄉土氣息(見圖5)。


村落內民居建筑語素豐富,包括馬頭墻、青磚灰瓦、院落、門頭、窗花門雕、飛檐、柱基等,其中馬頭墻的形式多樣,有一疊式、二疊式、三疊式、四疊式,在愛蓮家祠建筑中還出現了官帽馬頭墻。建筑設計應以新中式的建筑風格為方向,傳承傳統的民居建筑語素,結合當代的建筑材料及技術,形成文化傳承、古今融合、生態節能的江頭建筑風格。
深入挖掘江頭村歷史文化,以清廉文化、理學文化、耕讀文化最為突顯。規劃以歷史為脈絡,建設祠堂、博物館、書院等文化場所。保護修繕江頭村愛蓮家祠,作為鄉村宗親文化的根源;以村內龐大的古民居作為江頭博物館,見證歷史的變遷,江頭人世代傳承;規劃新建江頭書院,復興周氏的理學文化、國學文化等;建設江頭村的村民活動文化中心,作為村民日常活動的重要場所。利用村內愛蓮廣場,開展江頭村姑娘節、百家宴等民俗節慶活動。
江頭村區位優勢明顯,自然、人文資源豐富,具有扎實的產業基礎。規劃整合本村特色,以文化為魂,以項目為王,探索休閑農業+體驗式旅游的文旅發展模式。以愛蓮文化、國學—進士文化、民居文化為吸引,以千畝蓮塘風光、自然山水田園為基礎,建設文化體驗、田園觀光、農業采摘、水上游覽等項目,帶動農家旅館、農家餐飲等相關服務產業,建設以農為基、以旅為領的農旅生態產業體系[4]。
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針對國內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鄉村規劃建設、社會治理、文化傳承、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亟待加強。在進行鄉村建設規劃研究時,需要抓住村落的特點,因村制宜,在保護生態、傳承文化的基礎上,促進村莊的產業振興。本文結合江頭村的建設規劃案例,引出鄉村振興戰略導向下鄉村的建設思路,包括生態文明優先、優秀鄉村文化的傳承、鄉村產業構建,基礎設施的完善等。希望本文關于鄉村建設規劃的探討能夠為其他鄉村的建設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