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傳坤 吳曉燕
(1.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天津 300000; 2.山東正華工程造價咨詢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0)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升,以及城市化發展步伐逐步加快,大量人群涌入城市。地鐵是城市軌道交通的重要載體,它是一種向地下要空間的交通形式,在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帶動城市經濟建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1]。因此,城市地鐵的發展越來越快,范圍也越來越廣,隨著城市地鐵網絡系統的搭建,使得地鐵換乘站成為了當前地鐵設計的重點內容。
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地鐵車站及周邊功能場所多樣,人流量大,地鐵出地面建筑及周邊區域的建筑景觀綠化設計,是展現城市人文景觀和城市面貌的重要媒介,因此,如何做好地鐵出地面建筑與大面積景觀綠化的統籌設計至關重要。
本文以寧波市4號、5號線地鐵換乘站南高教園區站為例進行探討,該站由4號、5號線及聯絡線圍合成一個天然的三角區域,地上部分共有2處地鐵出入口、3處消防疏散口、3組低風亭、1組冷卻塔和1組多聯機等出地面建筑,以及上萬平方米的景觀綠化。
1965年,我國建成第一條地鐵——北京1號線,由于歷史及經濟原因,截止1978年,我國只有2座城市開通了地鐵[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推動了地鐵建設。1990年—2017年,我國已有40個城市開通地鐵[3]。目前地鐵出地面建筑與景觀設計存在以下問題:
1)地鐵設計“重地下,輕地上”。我國地鐵建設開展歷史較短,經驗欠缺,由于大部分地鐵都深埋地下,安全至關重要,并且投資巨大,因此在地鐵建筑設計上更重視地下建筑施工安全、功能合理、造價經濟,而常常忽略地鐵出地面建筑的審美,忽視與市容市貌、城市景觀的統一。于是地鐵建筑常常呈現出“似曾相識”的同質化面貌。
2)景觀設計市民參與性考慮不足。考慮到征地經濟性,城市地鐵出地面建筑出地面部分紅線范圍常常面積并不大,因此,景觀設計時并不需考慮市民參與其中。但隨著換乘站等重要樞紐越來越多,地上部分大面積征地開始逐漸增多,通過景觀設計以美化地鐵周邊環境,提升地鐵車站形象。作為市容的重要組成因素,地鐵車站周邊景觀設計也應考慮市民的參與,注重與城市景觀的銜接。
3)建筑、景觀兩者統籌考慮不足。我國目前地鐵設計多半由市政或勘察設計院承擔,本身地上建筑設計水平不高,因此在碰到地鐵車站大面積景觀綠化設計時多半委托景觀設計單位進行,僅考慮地坪標高的銜接,而忽視了建筑與景觀設計審美層面的融合統一,統籌設計勢在必行。
以寧波市南高教園區站為例,大三角區內包含出入口、消防疏散口、低風亭、多聯機、冷卻塔等出地面建筑。我們可以將出地面建筑簡單的分為兩類:一類是使用頻率較大,如出入口、消防疏散口等供乘客、內部工作人員使用的;另一類是使用頻率較小,如低風亭、冷卻塔等供地鐵運行使用的。
在出地面建筑和周圍景觀設計中,地鐵景觀與城市的景觀相結合,地鐵的存在界定了空間環境,形成了獨特的空間氛圍,并與周圍的環境相互協調,成為不同空間關系連接的紐帶,而景觀植物能夠柔化地鐵站建筑的硬線條[4]。本站將出地面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統籌考慮,對應不同類出地面建筑采用不同理念——“消”與“融”。
1)對于不常用的出地面建筑來說采用“消”的理念。將低風亭等藏于景觀中,如藤蔓、竹林等圍于外圍,使其并不那么顯眼,如圖1所示。
2)對于常用出地面建筑則采用“融”的理念。此三角區紅線內景觀面積高達13 000 m2左右,而出地面建筑占地面積僅為600 m2左右,且出地面建筑最高點僅有5 m左右的高度,基本出地面建筑“淹沒”于景觀綠化中。
3)天津大學中軸線上的“求是亭”是一個構筑物與景觀環境融合很好的例子,高度不高,景觀環境面積較大。在它的整個意象營造中最重要的有一點就是水面的利用,水面中構筑物的倒影將其映在景觀環境中,從而達到與環境融合的目的,這是一種通過水面倒影手段達到“融”的方法,見圖2。

寧波市地鐵南高教園區站周圍是住宅區、校園、道路等,并沒有水面,但可以通過同樣的原理,借助單向透視玻璃達到類似效果。出入口、消防疏散口出地面部分采用單向透視玻璃,從里面向外看的很清楚,但從外面看就是一面鏡子,從而將景觀映在鏡面上從而達到出地面建筑與景觀的融合,如圖3,圖4所示。

4)大面積景觀綠化,有大量的樹木、灌木坐落于其中,在設計出入口、消防疏散口時可以通過木紋鋁板的裝飾貼合周圍樹林環繞的意境,給出地面建筑一種“偽裝”,從而達到與景觀環境融合的目的,如圖5所示。這是通過貼合景觀材質的手段達到“融”的方法。


城市地鐵換乘站作為城市軌道交通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維持軌道交通系統的核心部分。伴隨著大型換乘地鐵站周圍大面積景觀綠化的出現,當前在大力研究城市地鐵地下空間設計的同時,應該給予地鐵出地面建筑與景觀統籌設計更多的關注,通過建筑與景觀相互間的“消·融”使它們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