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靖 孫 穎 孫春瑩 閆成輝
(1.63870部隊; 2.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100)
精密軌道工程全長6 000 m,起止端部各30 m為鋼軌錨固區鋼筋混凝土整體道床結構,中部5 940 m采用15 m鋼筋混凝土簡支箱梁結構。軌道主體包括鋼軌、扣件組、端部錨固器組三部分。軌道采用QU-100A起重機軌、材質為U71Mn鎮靜鋼制造,鋼軌五個面經過刨床精加工而成,加工精度要求軌頂相對于中心平面的垂直度小于0.2 mm、軌頭五個加工面左右側面與頂面垂直,軌頭寬度和軌頭側面厚度尺寸小于0.1 mm、兩側面沿鋼軌橫向的直線度不大于0.02 mm,對頂面的垂直度不大于0.05 mm,鋼軌單根長度為12 m左右,共計252個焊頭。
目前,國內鋼軌的焊接方法主要有閃光焊、鋁熱焊、氣壓焊、電弧焊、電子束焊等,根據本工程的精度要求、工地的現場情況和焊接特點選用氣壓焊接技術。
軌道焊接質量要求,焊接強度要求達到母材的90%以上,焊接斷面全部熔通,不得出現焊接斷面不完整的現象。并對焊縫進行銑切處理,確保焊縫左右各200 mm,總長400 mm范圍內軌頂面和兩個側面的直線度0.1 mm,扭轉不大于0.05 mm。所有焊接斷面全部做探傷試驗。
1)對進場的鋼軌進行全面的外觀檢驗(包括加工運輸、堆放過程造成的損傷、變形等),確保鋼軌完好。
2)驗證檢驗焊接工藝,焊縫打磨探傷等操作工藝,以保證焊接的質量。
3)采用同類型焊接工藝焊接鋼軌試件,所有試件先探傷檢測合格后,落錘試驗15個、拉伸1個、靜彎10個、疲勞3個、沖擊1個、硬度2個等質量檢測,檢測結果符合設計要求后方可進行焊軌作業施工。
4)鋼軌的型式檢驗采用50 kg/m的標準軌為依據(QU-100A鋼軌為起重機軌的慣性矩值接近50 kg/m的標準軌),即鋼軌落錘試驗為1 t重錘高度2.5 m兩錘不斷或4.2 m一錘不斷;靜彎軌頭受壓F≥1 200 kN、軌頭受拉F≥1 300 kN不變形;疲勞Fmin=70 kN,Fmax=345 kN,荷載循環次數2×106不斷;拉伸R≥880 MPa;沖擊不小于6.5 J;硬度應滿足測試應滿足0.95HP≤HJ≤1.05HP,HJ1≥0.8HP,W≤20 mm;顯微組織及晶粒度,焊縫、熱影響區:珠光體,可出現少量鐵素體;不應有馬氏體、貝氏體和魏氏組織,焊縫及熱影響區晶粒度應不小于6級;斷口,無未焊合、過燒、夾渣缺陷;可存在少量光斑:單個面積不大于8 mm2,光斑總面積不大于50 mm2。
1)鋼軌焊接工藝原理。
將鋼軌清潔完成后,利用氣體火焰加熱鋼軌貼合端面,當鋼軌開始產生塑性變形時,端面的金屬此時具有一定的活化能,可實現通過粘合面產生擴散,此時即可進行貼面的加壓頂鍛,也就是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對焊接面施加壓力,使兩貼合的焊接面間距減小到原子間相互作用的半徑大小,保證分子金屬鍵可完全連接,該過程即為再結晶過程,完成上述操作后,即可得到焊接接頭。
2)小型氣壓焊機工藝流程。
作業準備→軌端處理→鋼軌固定→安裝加濕器→點火焊接→推凸→正火→焊縫打磨及矯正→焊縫檢查及探訪。
1)鋼軌焊前的準備。
a.首先對各操作設備能否正常工作進行檢查,如高壓泵運行、壓接機、加熱器等,同時查看整個系統內水、油、氣等通路有無阻塞現象,且保證系統內氣體量滿足要求。
b.對推凸設備的零部件靈活度進行查看,且保證刀刃無故障,若設備各方面都滿足操作要求,則將底刀、刀體、后墊放置在合適位置,備用。
c.測量工具:軌溫計、秒表、鋼直角尺、道尺等。
d.人員安全情況、安全防護等各項檢查。
2)鋼軌焊前打磨端面。
打磨端面之前,需對端面進行清潔,通過清洗劑、鋼絲刷將鋼軌表面的銹跡、油污等清理干凈,打磨時,首先利用機械進行,若機械打磨后部分區域不合格,則通過人工利用銼刀進行打磨,保證待焊接端面與鋼軌縱端軸線垂直,當端面粗糙程度滿足標準時,即可完成打磨,但金屬表面被打磨后其金屬鍵很容易產生變化,活潑程度較高的金屬鍵很容易與氧氣結合,影響焊接的正常進行。所以金屬面在打磨完成后,需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焊接,防止端面打磨后金屬產生氧化。
3)鋼軌對接。
在待焊的鋼軌一側上扣放好壓接機,把軌縫調節到1 mm~3 mm,太小的軌縫,可能由于軌道溫度上升時,鋼軌產生熱膨脹現象,使軌縫逐漸減小,從而影響了焊接;若軌縫過大,將會導致壓接機無法完成頂鍛。
固定對接過程中,需保證已經打磨的端面不被污染、劃傷,且固定軌頂螺栓時需保證母材不受損,鋼軌固定完成后,即可預頂,將壓力設置為24 MPa,避免打滑。
4)安放加熱器。
依據操作標準將加熱器放置到合適位置,將火孔平面、鋼軌平面間距設置為24 mm~25 mm,保證加熱器火孔所處平面與鋼軌縱軸平面垂直,且安裝加熱器時,避免焊縫內進入水滴。
5)推凸裝置的安放。
安裝推凸設備前,還需對該設備各部分零配件是否能靈活運行進行檢查,鋼軌、推刀刃口間距標準為:軌腰1.5 mm~2 mm;軌底1.5 mm~2 mm;軌頭1 mm~1.5 mm。可將設備的安裝劃分為刀墊、前刀體兩部分。
6)鋼軌點火焊接。
開始焊接前,需對焊接工具、安全防護等各方面是否吻合要求進行檢查;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后,可點火焊接。燃氣燃燒比例見表1。

表1 燃燒比例
點火時,焊縫距離點火位置較近時,可能污染焊縫隙,因而要將加熱器搖至遠離焊縫的位置。根據上表中的比例將燃燒氣體混合后,靜置3 s~4 s,當混合氣體噴出后,即可進行點火,然后將加熱器轉移到焊縫處,擺動加熱。焊接過程中,其擺動量設置見表2。

表2 焊接時采用的擺動量
燃燒氣體參數:
a.氣體出口壓力:O2:0.5 MPa~0.6 MPa;乙炔:0.16 MPa~0.17 MPa。
b.氣體流量:O2:4.0 m3/h~5.2 m3/h;乙炔:5.0 m3/h~5.2 m3/h。
持續加熱使軌端表面溫度為1 350 ℃~1 400 ℃、內芯溫度達到1 250 ℃時,軌端開始可產生塑性形變,此時可進行頂鍛操作,操作過程中防止產生欠熱、過燒。溫度檢測采用紅外線測溫儀。
7)加熱及頂鍛。
當軌端加熱后呈塑性狀態時,給軌端施加頂緊壓力45 MPa,鋼軌互相擠壓進28 mm~32 mm時熄火,熄火后再繼續頂2 mm,促使鋼軌端頭連接,焊接時,頂鍛、加熱具有相關性,兩者關系見表3。

表3 加熱與頂鍛關系
頂鍛距離可設置為30+2 mm,若實際頂鍛時該距離滿足標準,即可將加熱器熄滅,然后繼續頂進2 mm,頂鍛完成。
8)鋼軌焊瘤的推除。
頂鍛結束后,即可將加熱器熄滅,把時間控制在10 s~15 s內的范圍,用焊機上的附加推除刀(當軌溫為1 250 ℃~950 ℃時),將焊接凸出的大部分焊瘤推除,留余1 mm~1.5 mm的量。推凸過程中壓接機油缸應該有不小于90 mm的工作行程,裝刀時間不超過10 s。
9)鋼軌焊后處理。
采用正火熱處理焊后鋼軌,不但可增強焊縫處的強度,而且適當減少一部分內應力。推除焊瘤后,等焊縫區溫度降到300 ℃以下時,立即開始正火。正火時,再次用焊接加熱器給焊縫加熱,使用弱碳化焰。以焊縫為中心擺動加熱器,擺動總寬為60 mm。當加熱后焊縫溫度升到850 ℃~920 ℃時,熄火,靜置使其自然冷卻,開始加熱時,可將其擺動限值設置為焊疤外1 mm~2 mm,設置擺動頻率為40次/min,擺動過程中,經過焊縫時應加快速度,到達兩端時,可停留一定的時間,時間控制在:1′30″。正火時,需采用表4所列燃氣燃燒比進行正火作業。

表4 正火燃燒比
10)焊縫打磨及探傷。
焊瘤推凸除瘤時留有一定的凸出量,雖經焊后處理,焊縫處卻不能與原鋼軌縱斷面平齊,鋼軌截面的突變不利于應力的傳遞,產生斷裂,若依焊接時,若焊縫出現凸起,需進行打磨,主要打磨區域為兩側工作面、軌腳面、軌低平面、軌頭頂面等,打磨后的鋼軌應達到以下要求:
a.焊縫左右各200 mm,總長400 mm范圍內,軌頂面和兩個側面的直線度為0.1 mm,扭轉度不大于0.05 mm。
b.鋼軌焊接后標記編號,編號應標記齊全,字跡清楚,記錄完整。記錄內容包括:天氣、氣溫、軌溫、焊軌技術參數等。
c.對焊縫進行全面超聲波探傷(以軌底兩角為重點),探傷時鋼軌溫度不超過50 ℃。按編號做好探傷記錄。若發現內、外傷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11)焊縫缺陷防止與處理。
a.操作過程中需按照相應的流程進行,根據操作標準,控制加熱器,保證左右的火孔的高度相同,同時依據操作流程將加熱器擺放在合適位置,使焊縫處于平行于火孔的平面上,且加熱過程中,加熱器擺動的幅度、頻率應小于標準限值,在出去焊瘤時,不能敲打鋼軌,防止敲打過程中鋼軌產生塑性變形。
b.若焊接過程中產生下述現象,則停止焊接,且需對端面進行重新處理:
第一,開始焊接時,產生“放炮”現象。
第二,焊接過程中由于壓接機夾軌松懈,從而產生打滑跑軌現象。
第三,加熱器擺動歪斜,發生偏烤時。
第四,點火已達2 min,發現加熱器未供冷水時。
通過精密軌道工程實例,分別從鋼軌焊接原理、工藝流程、焊軌作業及焊接缺陷處理等方面的論述和實踐運用,實現了小型氣壓焊接QU-100A大截面起重機鋼軌,本工程多次試驗取得的參數,對后續同類工程鋼軌的焊接技術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