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尚文

“在畢業季到來時,學生們跟著父母去中餐館飽餐一頓是常見的事情。度過了3年辛苦的學校生活,父母特地給買一碗炸醬面,這樣的日子也就算是畢業日了……”上世紀70年代,韓國學生畢業那天,總會吃炸醬面慶祝,這不僅是一種記憶,更體現了韓國人對炸醬面的特殊情結。
曾是珍貴奢侈的食物
炸醬面是中華料理的代表,其流入韓國要從旅韓華僑的百年歷史說起。19世紀末,不少山東人舉家遷至朝鮮半島,將仁川作為主要居住地。中國人以他們特有的經商之道,從事貿易和餐飲業,令這一帶繁榮起來。一家家中華料理店在仁川興起。其中,一棟紅磚砌成的2層小樓,成為了炸醬面的發源地。這棟建筑最早的名稱為“山東會館”,主要接待來這里的清朝勞工。來自山東的老板于希光發現,當時中國菜多以煎炒為主,不僅制作方式復雜,且嚴重依賴當地物資,如何讓工人們吃到簡便且價格實惠的食物,他想到了炸醬面。后來,取辛亥革命成功后迎接“共和國元年之春”之意,“山東會館”于1912年更名為“共和春”。
可以說,近現代朝鮮半島命運的轉折,也左右著“共和春”和炸醬面的發展。隨著日本對朝鮮半島深入殖民,這里的常客從最早的中國人變為日本人。脫離殖民統治后,逐漸趨于“本土化”的中華料理受到了當地人的歡迎。“共和春”就銷售經改良的炸醬面,即在炸醬里加入了當地種植的洋蔥和蘿卜等,炸醬本身則改用當地以黑豆制成的“春醬”。在當時,炸醬面被人們視為珍貴且奢侈的食物,制作“清料理”的中餐館一度被視為高檔餐廳的代表。
2012年4月28日,在位于仁川市的“共和春”的舊址上,韓國炸醬面博物館問世了。走進博物館記者看到,這里共有7個展覽室,通過文物和模型介紹了在仁川港口開放時期、日本殖民統治期、韓國擺脫日本殖民統治以及工業化時期等各時代與炸醬面相關的社會文化現象。記者看到,展廳真實再現了“共和春”廚房的舊景:一位身著白色廚師袍的師傅,手握大刀,一旁擺的是待處理的肉、蔬菜等食材,另一側則是醬、面、切好的土豆和洋蔥……
博物館除了向韓國民眾介紹了炸醬面的用料、制作過程和相關歷史,還講述了中華傳統文化習俗。如每年臘月二十三是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
特殊日子吃炸醬面
直到上世紀70年代,韓國人在生日或畢業典禮等特殊日子,最常吃的就是炸醬面。據說李明博就任韓國總統期間,還曾在青瓦臺偷偷叫過炸醬面外賣。
上世紀90年代后期,韓國曾有過一個廣告,用來宣傳手機信號覆蓋面廣。講的是一個人在韓國郁陵島海面上劃著小船送炸醬面外賣,其間他停下來舉著送炸醬面的鐵箱大聲叫著:“點炸醬面的那位!點炸醬面的那位!”突然手機響起,電話那頭的人坐在游艇里,字幕顯示“馬羅島的海上”。他慢悠悠地說:“抱歉,我現在搬到馬羅島了!送到這里來吧。”聽罷,外賣小哥從船上掉入海中。這則廣告在韓國可以說家喻戶曉,到韓國最南端小島馬羅島吃炸醬面的傳統由此開始。這也成為韓國人特有的炸醬面情結。
在韓國電視劇或綜藝節目里,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橋段,外賣小哥手拎著“鐵箱”,將炸醬面、糖醋肉和腌蘿卜片配菜等從層層抽屜中取出。有意思的是,中餐館的“鐵箱”,曾被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所屬的韓國設計文化財團選定為過去半個世紀韓國人日常生活代表性設計之一,與Monami153圓珠筆、辛拉面、七星汽水、小型汽車、出租車等一同獲得了至高榮譽。
錘子炸醬面是什么?
這些年來,韓國人在炸醬面“改良”“創新”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韓國綜藝節目RunningMan曾經做過兩期炸醬面特輯,其中就曾介紹了多款“異色炸醬面”。如以海鮮、蘑菇和炸醬三足鼎立的鐵板炸醬面,以面片取代面條的炸醬面片,沒有使用著色重的春醬卻保留炸醬面香味的清淡口的白炸醬面,又甜又辣的紅炸醬面,還有以造型取勝的錘子炸醬面,面上扣一個碗形的玉米餅,用錘子將其敲碎后伴著炸醬面一起吃,碰撞出奇妙美味的口感。
此外,韓國人還將炸醬面做成了方便面,這被認為是將異國產品帶入韓國本土方便面市場的典型事例。為了開發出方便面形態的炸醬面,韓國食品巨頭農心集團曾聘請當時首爾中餐館“雅敘園”的廚師長進行指導,在炸醬面做法的基礎上加上方便面技術,從而生產出了“速食炸醬面”,該產品也為日后炸醬方便面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不得不說,為了吃炸醬面,重視儀式感的韓國人還為了它創造了一個節日。2月14日是“傳統情人節”,3月14日是“白色情人節”,4月14日是“黑色情人節”。每到這一天,尚未找到人生伴侶的年輕人要穿著黑色衣服,吃一碗黑色炸醬面。因為與白色相對,黑色表現了單身青年們收不到禮物而“燒焦”的內心。“黑色情人節”也成了韓國單身青年們的狂歡日。▲
(圖為韓國炸醬面博物館)
環球時報2019-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