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來
他們心有精誠,手有精藝。
他們技高膽大,巧奪天工。
他們守護經典,攻堅創新。
他們練技修心,兼濟天下。
他們來自不同行業,
用極致追求,書寫新時代匠人精神。
系列專題——為您講述新時代大國工匠。
今年5月初,在東北制藥南廠區見到王清濤時,他正在車間里組織大伙兒拆卸管線。個頭兒不高,戴著窄邊黑框眼鏡,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像個教書先生。
“你再晚來幾天,我就搬家了。”說話間,43歲的王清濤眼角連著魚尾紋笑成了一道縫兒。下個月,南廠區就要搬遷了,王清濤和同事們正在做搬遷前的準備工作。
不一樣的“廠子弟”
前陣子,熱播劇《大江大河》中,提到了改革開放時期的一家國有化工廠。在化工廠里,工人分成兩類,一類是畢業后被分配來的,要從最艱苦的崗位干起;另一類則被叫做“廠子弟”,接班進來的,被安排在養尊處優的崗位。
一定程度上講,王清濤就是東北制藥的“廠子弟”。
“我們家,從我爺爺那輩算起,我叔叔、姑姑、哥哥……全在東北制藥工作。”說到這個龐大的“東北制藥家族”時,王清濤臉上的那種自豪神情,藏都藏不住。
王清濤的爺爺王志河是“老革命”,1955年大學畢業后,就扎根在東北制藥總廠擔任工藝員,是有名的元老級功勛員工。父親王哲巖在東北制藥張士廠區負責園林綠化工作,一輩子兢兢業業,曾連續十幾年被評為廠里的先進工作者。
延續家族榮耀,成為東北制藥人,是王清濤很小的時候,就被長輩規劃好的路。
“我小時候貪玩,有一次偷看了爺爺的工作手稿,上面的各種化學公式,我看不懂,但覺得特神奇,特有吸引力。”或許是基因的作用,王清濤從小就偏科數理化,這讓家人更加堅定——他就是吃這碗飯的。
初中畢業時,沒有絲毫猶豫,王清濤直接報考了東北制藥總廠技工學校,定向培養,3年后,順理成章地進入了東北制藥廠維生素分廠。
與電視劇中的“廠子弟”不同,王清濤可沒被安排到養尊處優的崗位。
1995年,正值我國首條萬噸維生素C(簡稱VC)生產線在東北制藥建設,19歲的王清濤被分配到了VC發酵提取液生產線。萬事開頭難,項目從建設到正式投產的過程艱苦異常,新人王清濤吃了不少苦。他心里清楚,這么大的項目,只要賣力干,一定會有好前景。
一場關于VC的商戰
如預期一樣,這條當時國內第一大,世界第二大的VC生產線,很快就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巨大影響力。可王清濤沒料到的是,隨影響力而來的,不是效益,而是世界各大制藥廠的聯合打壓。
生產線正式投產后不久,多家世界知名維生素C生產廠,聯合了不少行業營銷巨頭,發起了瘋狂的價格戰。他們深知耗資巨大的東北制藥廠正急于回收成本,對于價格戰,幾乎沒有還手余地,他們蓄謀著將這個“巨大的威脅”擊潰在搖籃里。
短短幾個月內,VC 的國際市場價格急速下降,遠遠低過了成本價。這就意味著,東北制藥生產的每粒VC,都將以虧本的價格出售,產量越大,虧損越多。
被逼入絕境,唯一的辦法就是減產。一時間,生產線大幅關停,員工面臨停工放假,人才外流嚴重。關系不錯的工友建議王清濤同他們一起另覓前程,也有不少藥廠來高薪挖人,面對種種變故,王清濤不知該如何選擇。
猶豫之際,爺爺的一番話讓他清醒:“這么多年,東北制藥經歷過多少大風大浪,哪一次不是絕處逢生?”爺爺破天荒給他講了很多老一輩東北制藥人,在血淚中奮進的故事,這些故事爺爺從沒說過。在王清濤的記憶里,爺爺口中的東北制藥從來都只有輝煌。前輩們的奮斗史讓王清濤備受觸動,他下定決心與VC生產線共進退。
想從價格戰中突圍,關鍵在于降低成本,必須依托于技術創新。
沒過多久,在全體科研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國際領先的“兩步發酵法”誕生了。這項技術不僅獲得了當年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還讓東北制藥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價格戰中,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
全廠歡欣鼓舞,可王清濤心里卻有了落差,他感到作為一名普通的一線工人,即便足夠努力,貢獻也難與技術人員比肩。
這樣的想法,并沒持續太長時間。當時,在VC提取生產過程中,要先花費1.5個小時交“正號料”,再花費1.5個小時交“洗料”。“為什么不同時進行呢?”一次生產操作中,王清濤頭腦中閃出個念頭。
他壯著膽子向廠里提出了合理化建議,被采納后,產值效益一個月就增收了74萬元。在那個年代,74萬元對于年僅20歲、初出茅廬的王清濤而言,是個無法想象的天文數字。
不再妄自菲薄,也不再滿足于僅僅提建議,王清濤開始摩拳擦掌。
“去鈉鹽”是VC生產流程中,一項重要工藝。簡單來說,就是把古龍酸鈉中的鈉成分去掉,鈉的去除率,直接關系著藥品質量。王清濤親自動手進行管線重構,將鈉鹽發生率由30%以上降到了2%以下,創造了歷史最好水平。
巨大的成就感讓他豁然開朗,即便只是一名普通的技術工人,通過技術創新也可以為廠里創造巨大效益。
不明工種的高級工
今年,王清濤獲評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可在職稱上,他卻還只是個高級工。與大多數同等榮譽的工匠們清一水兒的高級技師職稱相比,差距不小。
差距的根源在于王清濤工種的不確定性。因為你很難給王清濤明確定義工種。按照高級工職業資格證書所示,他應該是個結晶制藥工。可當了解了他的全部日常工作,你也可以說他是個維修工、鉗工、儀表工,甚至是搬遷工。
生產線上,不銹鋼門閥受到酸性原料腐蝕發生了滴漏,他就化身鉗工,自己動手打磨耐酸堿性強的UPVC材料閥門;夜班里,電機循環泵故障,為了不影響進度,他又干上了維修工的活兒;最近廠里搬遷,他成了搬遷工,整天謀劃著管線設計、安裝的最佳方案,忙得不亦樂乎。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工種,只要是與技術創新有關,能為廠里創造效益的活兒,我都干。”技術創新,已經成了王清濤的一種執念。
有一年,王清濤所管轄的大組遭遇了超濾設備物料流速緩慢的問題。此后,王清濤就像做了病一樣,每到凌晨3點就會從睡夢中驚醒,試了很多“偏方”,情況都沒能好轉。
“怎樣把產量搶回來?怎樣減少處理時間……”凌晨3點的昏暗中,王清濤瞪著眼睛,一個接一個的問號從腦海中閃過,想不出辦法,問題明天還會反復涌現。
這天,依舊是凌晨3點的“自然醒”。不出預料,他又開始了一遍遍地自問自答。他回憶著操作“超濾水沖洗”時的情形,不斷反問自己:“為什么補水手閥不能全部打開?為什么打開后會低液位報警、延長沖洗時間?”就在這時,腦海中突然閃入了一段水流的畫面,“水流有點兒大……對啊,生產線就是水流過大了!”他興奮地快叫出聲了。
從床上一躍而起,王清濤本想振臂高呼,卻瞟到了正熟睡的妻子,只得收起拳頭,悻悻地爬回床上。余下的床上時間完全是煎熬,天剛蒙蒙亮,他就迫不及待趕去了廠里。不到一天時間,就將管線重裝完畢。
看著改進后的設備,王清濤長噓了口氣:“終于能一覺到天亮了!”
2003年,由于技術創新帶來的巨額效益,王清濤在東北制藥內部獲評了技師職稱。“技師已經是廠里評的最高職稱了,一共只評了兩個人。”說到這兒,王清濤笑的得意又靦腆。
第二個執念
為了提升知識儲備,2008年,王清濤報考了成人高考。與大多數混學歷的人不同,從大專到本科,5年里,王清濤從不懈怠,特別是數控技術方面的課程,工作中經常用到,他學的尤其認真。
在王清濤忙著攻讀大學課程時,廠工會舉辦了合成藥精制、結晶工培訓班,參加培訓后就有機會報考高級工職稱,這對王清濤很有吸引力。“我雖然已經被廠里評為了技師,可這個職稱只在東北制藥有效,社會上并不認可。”職稱的問題,一直是王清濤心中的遺憾。
報名后,王清濤每個工作日的晚上去夜校學習,周末則參加制藥高級工培訓,所有時間都花在了工作和學習上。“當時很多人不理解,不能參加社交活動,也少不了被埋怨和誤解,可我一點兒不后悔。”
王清濤的確有不后悔的資本。有了知識的支撐,創新路愈發暢通無阻。他提出的高離轉刷濾網改造項目,日節電5000kw,創效160余萬元;超濾設備供、出料系統及走料方式工藝改進,平均出料時間縮短27%,滿足了車間產量需求的同時,全年創效857萬元……
2016年,以王清濤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在他的帶領下,提取工段內掀起了創新工藝小改小革的高潮。前年,王清濤勞模創新工作室被正式命名為“遼寧省勞模創新工作室”,帶動的職工范圍擴大到了全廠。
王清濤一路在成長,他為之奮斗的東北制藥也在2018年迎來新的騰飛。作為遼寧省沈陽市國企“混改”試點企業,東北制藥引入遼寧方大集團作為戰略投資者,無論是體制機制,還是管理模式、商業模式、創效模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而改變了東北制藥盈利能力長期低迷的局面,開啟了高質量快速發展的新步伐。
隨著年齡的增長,王清濤開始注重身體鍛煉。每天早上,他還是早早起床,不同于過去急忙趕去廠里,如今他會踩著晨光,約幾個球友到文化宮打羽毛球。趕上天好,還會帶上兒子。
王清濤的兒子念初中了,內心里,他還是希望兒子可以延續這個“東北制藥家族”的榮耀。可兒子更鐘愛電子競技,天天吵著成為職業電競選手。
“時代不一樣了,我不能再像父親規劃我一樣,去規劃孩子的未來了,不過我相信,等他再大一點兒,會明白,東北制藥是最好的選擇。”與對技術創新的執念一樣,把兒子培養成“東北制藥人”是他深藏在心里的又一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