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革
“做事有度,過猶不及”。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把衡量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作為區分量變和質變的唯一標準。世間萬物,莫出此理,娛樂也不例外:適度則活,過度則死。“娛樂至死”之說,不僅僅從批判的視角審視娛樂化,也為時下娛樂化的一些亂象敲響了警鐘。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娛樂一直是人們追逐的精神享受。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一文中指出,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5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日趨加快的生活節奏普遍加大了人們的生存與心理壓力,在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后,人人都希望得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我們以趕超的速度追求目標,再不娛樂就會抑郁而亡。進入新時代,娛樂成為“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因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對娛樂的形式、內容產生了更高的需求。
強大的信息化使互聯網成為社會發展的平臺,也成為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年一代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途徑。智能手機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社交便利,“低頭族”“手機控”“網紅”等新生詞匯成為對當代人閱讀方式形象描述和生動刻畫,也成了這一代人的代名詞。無論白天還是夜晚,無論是上班還是休閑,玩游戲、刷微博、看抖音等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生活狀態和生活習慣,在這些媒介下,內容逐漸成為娛樂的附庸,非娛樂性的政治、新聞、教育等嚴肅公共行業的公眾話題日漸以娛樂化的方式呈現,并成為一種文化潮流,娛樂和非娛樂之間的界限消失,這確實需要高度重視起來,但我們就因此不娛樂了嗎?我想不是的,娛樂產業要繁榮,但業態發展要健康。
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升級,推動媒體融合加快發展,娛樂業掀起了信息、媒體、金融等行業的跨界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迅速打破媒體邊界,通過相互滲透、聯系和適應,形成生產經營聯盟,引爆了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的娛樂方式,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做到足不出戶就可以實現聽相聲、看京劇、學知識、面對面即時互動,還可以虛擬現實體驗。同時,娛樂業是就業率非常高的行業,也是我國大力發展的重點文化產業,互聯網? 娛樂更是國家大力倡導的產業業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現實來看,“讓國人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同時實現精神追求”是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娛樂業當仁不讓,責無旁貸。所以,要正確處理好物質財富和精神追求的辯證關系,努力實現兩者的統一,大力實施載體為媒、內容為王的策略,制止發緋聞增流量、看裸體博眼球、現丑態吸粉絲、賣色相賺金錢的娛樂現象,摒棄靠消費自己換身份認同的人生觀,約束主播行為,加強平臺監管,倡導健康內容,禁止嚴肅公共話題娛樂化傾向,努力推動娛樂業走向高尚和繁榮。
天有日月,道分陰陽;左右上下,南北東西;和諧生美,玩物喪志。我們要增強辨別力及自制力,學會取舍選擇,適度娛樂心爽,過度娛樂心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