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趕集的風尚
晨曦微露,家住彰武縣哈爾套鎮的王鳳江就已起床,來不及洗漱,套上外衣、挎上菜筐,一溜煙小跑下樓,出了院門邁進一條南北通透、東西縱橫的十字街口。
“來倆,要熱乎的。”他沖著早餐攤正炸果子的師傅說道。
接過果子咬上一口,王鳳江一邊往嘴里吸涼氣倒騰燙人的果子,一邊看向擠進十字街熙熙攘攘的人群,望著滿載而歸的挎兜網袋,聆聽著此起彼伏的討價還價聲。
“在農村,有一種時尚叫趕集。”抹凈嘴,擺正菜筐,王鳳江也沖了進去。
此話不假。在鄉村,購物并不能如都市生活般任性,只有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才能實現。“物以稀為貴,這種情況下的購物自然成了一種風尚,久而久之便有了約定俗成的名字——趕集。”
王鳳江是在這風尚潮流中長大的,若不是后來成了西哈爾套村村主任,恐怕很難想到,沁入哈爾套大集骨子里的風尚,還有著深層次且獨特的歷史脈絡。
哈爾套在春秋時期屬古幽州,在遼金時期已非常繁榮,呈現出集市的樣貌——為獲得農具、生活必需品或銀錢,附近居民自發地在固定的日子,將自己的東西拿到固定的街市上出售或交換。
待到清朝初期,這里成了盛京(今沈陽)所轄的養息牧場。嘉慶年間,這里成為北通內蒙古,南至錦州,東去盛京的重要驛道。由于地處要沖,交通又十分便利,漢族、蒙古族、滿族、回族等多民族往來其間,大家“入鄉隨俗”地攜帶農副產品來售賣,逐漸形成集市。
清末民初,哈爾套迎來了發展的鼎盛時期,成為當時全國聞名的農副產品集散地,形成了半農半商、以農促商、以商養農的格局。
建國后,哈爾套領先全國鄉鎮,在20世紀50年代初就興起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并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哈爾套人民公社。百姓勞動熱情高漲,物資交易往來頻繁,在逢五排十的集日里,鄰鄉近村的農戶都“搶灘”于此,爭相銷售,趕集的人來自天南海北,多達數千,很是熱鬧。
“大集還上過《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哩。”王鳳江介紹,《社會主義大集好——遼寧省彰武縣哈爾套公社改造農村集市的調查》讓哈爾套大集再次名噪全國,“如果當年有抖音快手,大集準是著名網紅打卡地。”
喧囂過后,來到改革開放的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市場經濟的初步放開,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百姓的物質生活逐漸豐富,當地開始著手恢復哈爾套大集,王鳳江時任西哈爾套村村主任,這個任務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經歷了前期艱難的征地、補償程序之后,哈爾套大集的初級規劃已基本成型,剩下的只有最難啃的招商工作了。“現在叫招商,以前沒這新鮮詞兒,土話叫拉活兒。”王鳳江帶著村干部挨個村地宣傳,鄰近的鄉鎮也要去,讓大家伙兒都知道大集又恢復了,家里有好貨都可以拿到集上賣錢。
“當年每個村都有村辦供銷社,擱到現在就像社區超市。”王鳳江突發奇想,把村辦供銷社也搬上大集,村民積極響應,轉眼間,十里八村的供銷社商品都出現在集上。西哈爾套村供銷社當時主打產品是白面,“在細糧稀缺尚需供應的年代,從南方辛苦運到北方的白面是難得的寶,特給大集提氣。”馬不停蹄,王鳳江又動員村民側重各種土特產,讓大集不失村集本色……一時間,家常日用、粗糧雜面、山味野貨、雞鴨河鮮等一股腦都被擺到了大集上。
“無論世事如何變遷,趕集的風尚都不變。”王鳳江很享受這份風尚。
賺錢的節奏
在今天,1萬元或是一個普通家庭的月收入,倒退30年,萬元戶無疑是富人的標簽。
“在那時的哈爾套大集上,萬元戶一抓一大把。”李桂香就是其中一員。
20世紀80年代中期,哈爾套大集逐年興旺,不少腦子靈活的人都來到集市,紛紛做起生意,哈爾套大集便成了“糧票”年代的超級市場。那時,只要將外來的商品轉運到集上,不出一天,大多會被搶購一空。白天賣貨,晚上數錢,成為攤販們最快樂的時光。
“服裝的利潤大,一件售價30元錢的衣服,利潤就能達到一半。”李桂香賣的是服裝,當年有哈爾套直達沈陽五愛街的城際客車,她每周至少要去沈陽進一次貨。李桂香眼光好,她每每進新貨擺到集市上,瞬間就會被秒殺一空。兩年光景不到,她就成為村里首位萬元戶。
獲得的收入與付出的辛苦是等量的。“去外地大包小裹地趕車進貨,為節約成本,常坐一宿綠皮車再倒汽車。晚上就車座下鋪張毯子湊合睡會,到家后又忙著理貨和務農,都忘了補覺這茬兒。”
與凌晨兩三點到大集搶占攤位相比,李桂香覺得進貨倒成俏活計了。“去得早,位置好,才能賣得多。所以經常會提前一天拿著桌椅去大集跑馬圈地。”李桂香感嘆,任何時間節點下,占攤位都是遭罪。冬天,零下20多攝氏度下著雪,即便裹著軍大衣,披著厚棉被,西北風一吹也透;夏天,天公不作美,總挑在集日下雨,瓢潑過后不僅攤位白占了,大集也被攪黃了……四季變換中,李桂香深深體會著“無利不起早”真實含義。
進入20世紀90年代,在萬元戶和逐漸富足的物質生活背景下,哈爾套大集迎來爆發式繁榮,但不可避免的,是近乎野蠻成長的狀態下,粗獷經營背后的種種問題。
“相關部門”開始瞄準哈爾套大集,運輸管理費、攤位費、衛生費等收費項目紛至沓來,壓在攤戶身上喘不過來氣,繼而轉嫁到消費者頭上。與此同時欺行霸市,擾亂市場的情況經常發生。
好在當地部門及時介入,為大集打通綠色通道,取消了包括攤位費在內的各種費用,并嚴厲打擊非法行為,建立起完善的市場監管制度。伴著改革的春風,哈爾套大集駛入發展快車道,攤戶呈爆發式增長,商品種類也在不斷增加,交易額更是不斷刷新紀錄。
哈爾套大集的興旺,帶動了周邊鄉村集市的蓬勃發展。2000年后,以哈爾套為圓心,周圍的豐田鄉、滿堂紅鄉、平安鄉、四堡子鄉都相繼建起農村大集,各個大集的集日互不撞車,形成遠近聞名的區域性新農村大集網絡。
對上集的攤戶而言,每月奔波于5個大集之間,邁著辛苦的步伐,享著賺錢的節奏,生活忙碌而美好。對于趕集的人來說,目的不僅限于購物,還有傳統鄉村集市的氛圍,以及鄉村生活不可割舍之逢集必趕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