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東
最近幾年,我最關注的民生問題就是農民工權益特別是工資拖欠。我國農民工總量約為2.9億人,在我的老家,青壯年勞動力幾乎90%以上在外打工或者在本地的各類企業上班,外出務工與本地非農就業的農民工占農村勞動力的比例超過70%。雖然這幾年中央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對預防和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的問題都做了制度安排,但拖欠事件仍然時有發生。今年春節期間,我就聽到數起老鄉工資被拖欠的事件。在他們背后,或許有正在等著學費上學的孩子,或許有急等著用錢的病人。辛苦了一年,連萬八千的工資都拿不到,實在令人氣憤。
農民工工資拖欠的原因很多,可謂錯綜復雜。在實際欠薪的各種案件中,工程建筑領域比較集中,原因之一是工程的承包制度很不規范,一個項目下來,常常是大包分二包,二包分三包,甚至分到四包,掛靠承包、違法分包、層層轉包比比皆是。建筑工程領域的項目承包,幾乎沒有一包、二包下來的,幾乎沒有不用包工頭的,而包工頭根本沒有用工主體資格,沒有承包工程項目資質。于是,就導致工程發包單位、建設單位、承包單位、包工頭與農民工之間形成很長的債務鏈,最終的施工單位、包工頭和工程開發單位隔了幾層,工資支付的責任主體怎么能分清楚?所以農民工一旦遇到欠薪,就找不到主訴人,開發方、承包方、施工方、包工頭相互推脫,都把自己責任推干凈。
企業欠薪的違法成本偏低也是導致欠薪屢禁不止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對欠薪企業處罰力度很小,法院只能責令其支付工資,并且最高罰款不超過2萬元,起不到震懾作用。如果企業名下沒有可供執行的財產,即便法院判了結果也是執行不了。企業欠薪違法的成本很低,可農民工討薪的成本卻很高。不論政府協調,還是走法律程序,折騰一年半年甚至三年四年都有可能。在這個過程中,農民工吃住行都會花費不少,農民工身心俱疲,苦惱至極,不少人就無奈放棄了。
工資拖欠,不是小事。想解決這個復雜的問題,就要壓實責任,標本兼治,源頭治理,事前預防。
雇傭農民工企業的主管部門及社會保障、勞動監察等相關部門要加強日常檢查,重點檢查農民工較多的加工制造、建筑施工、餐飲服務等行業,檢查其是否足額支付農民工工資、是否遵守最低工資規定、是否簽訂勞動合同等。凡新建商品房項目預售資金均應納入資金監管,在房地產開發企業申請撥付工程款時,首先應向項目所在地的市縣房屋交易資金監管機構提供施工方、監理方、建設方三方認可的農民工工資發放表,農民工工資直接從房地產開發企業預售資金監管賬戶撥付至施工總承包企業設立的農民工工資專戶,由房地產開發企業督促總包企業和分包企業對工程款和工資進行分賬管理,從源頭上確保農民工能按月拿到應得的工資。勞動監察及公檢法等執法部門也要加強對農民工工資支付的執法檢查,嚴格執行拖欠工資“黑名單”制度,對長期拖欠工程款的單位不得批準新項目開工。還應該暢通網站、熱線等欠薪投訴舉報渠道,并通過媒體或在工地設告示牌等方式廣而告之,讓農民工投訴“有門”,對因欠薪導致生活困難的農民工要加大救助力度。
2020年即將到來,我期待著農民工工資能夠實現無拖欠的目標。國家在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上,已經列出了時間表、路線圖,拿出了硬措施,這讓我看到了中央的決心,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