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青
(邵陽學院,湖南 邵陽 422000)
洞口縣位于臨近湖南省雪峰山,資水上游,在當地的盆地西部的湘西南地區,位于湖南通往廣西的主要道路上。資江從縣城以西平西河4公里。這條河從雪峰山向東流入西部,并且兩側的危險山峰面對彼此,形成峽谷。該峽谷是由懸崖覆蓋,河流穿越山洞運行。到目前為止,它形成了一個深水池。于是形成了“洞口”這個名字。有人一直在這里自從6000年前。經過千百年的演變,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親緣關系豐富的村莊,在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當地的宗族特別重視對祠堂的建設,曾經有300多個祠堂,至今還有還保留著40個多古祠堂。灰雕,也被稱為堆灰,也被稱為灰批,從磚的雕刻和粘土雕塑衍生的室外傳統的建筑裝飾領域,具有浮雕的藝術效果。它存在于唐代,是在明清兩代最為流行。當地的工匠使用沿岸居民的材質打造,灰的墻,用稻草或在本地繪制的大麻或竹結合,雕塑混合。它主要用于建筑,如房屋,拐角和房屋建筑角落,桁架和橋門廊的山脊上,形成一個獨特的地方的風景線。在景觀設計實踐和教學中中,地域性又是設計的源泉,本地的洞口祠堂灰雕具有藝術文化研究的價值,宗祠通常位于村子風景優美的位置作為一個代表家族興旺的建筑,其地位比住宅和其他建筑要高。

在洞口祠堂中其特色的形成主要是傳統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戲曲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響而形成的。在穩定的基本結構的基礎上,提出了各種風格和形式。例如,蕭氏宗祠位于通往襄渝的古路的地方,所以一南一北去的客商聚集,熱鬧非凡。蕭氏宗祠的雄偉和寬敞的架構是收到各路客商青睞,并已成為這里商賈暫時居住,舉辦各種活動的地方。為了凝聚在客商和發展地方經貿經濟,蕭氏宗祠增掛"蘭陵會館"牌匾,并且增修了祠堂的后花園伏龍閣及聚義堂。后來又增建了東西廂房四間用于建學館,對古代孩童學習進步,家族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隨著時間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在當代現代的審美觀念景觀設計中,展現了現代人們的精神風貌,體現人們的文化內涵,滿足了現代生活中人們日常生活所要求的舒適性和人性化。本土景觀設計教育在學校的景觀設計教育中地位還不高、往往被忽視,因此如何開發、落實好這些本土景觀設計教學資源,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宗祠的大門在洞口縣的牌樓門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強烈的地域特色。這是是洞口祠堂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民對祠堂的第一印象,增加了灰雕藝術的宗祠大門氣勢磅礴、威嚴聳立。在洞口縣宗祠里,灰雕的藝術裝飾一般是有傳統的吉祥圖案組成的,還極具有文化品位和藝術特色,每一幅作品都是精致細膩。走進一個祠堂,首先引入的是牌坊門,然后門樓,看戲劇的戲樓,觀眾的觀戲臺,以及房屋中間的天井。而牌樓門是通往整個祠堂第一通道,因此,家家戶戶的非常重視它的設計和施工,以顯示體面和榮耀。梁思成曾說過:“牌坊為明清兩代特有之裝飾建筑,蓋自漢代之闕、六朝之標、唐宋之烏頭門、欞星門演變成型者也。”灰色雕塑的位置往往是建筑物,如屋頂的結構的各部分的連接點,脊的交叉點,瓦片和脊的交叉點,所述門框架和壁,所述窗框,等等。這些地方經常浸泡在雨水和濕度影響了建筑本身的耐久性。灰雕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非常好,還增加了它的美感和裝飾感。
看戲臺和聽戲坪則是牌坊門樓入口后的第一座建筑。因為中國傳統禮樂文化寓教于樂,人們在生活的閑暇之余聽戲看戲,有時候不僅僅是一種娛樂,還在戲劇里學到了一些人生的道理,例如本體常見的邵陽祁劇和邵陽花鼓戲,曾經排練了很多關于忠孝禮儀等中國古代道德傳統故事。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增加了豐富的感情。洞口縣祠堂的灰雕的設計內容有著獨有的藝術特色,他主要是根據民間故事和道教理念而發展設計的。例如我們在祠堂里地面上天花上隨處可見豐富多彩的太極圖八卦圖,檐口、柱子、柱墩以及斗拱上裝飾道教八仙、福祿壽三仙、太白金星塑像,在宗祠的戲樓或者屋頂用寶葫蘆做裝飾,很多裝飾圖案體現"紫薇高照"的道教以及人們對于豐富的向往。它體現了該地區對道教文化崇高的敬意,并希望能幸福生活,健康快樂、多子多福、財源廣進、長命百歲等等。
洞口縣的灰雕藝術作品,主題是非常豐富多彩的。主要裝飾在古建筑的山墻、墻頭、屋脊、檐角、照壁、門樓、門窗上,裝飾著各式各樣的灰雕,例如有神仙,人物,動物,花鳥,山水,在古代文學作品的話或故事情節等等。既增強牢固墻體又有觀賞價值,更有通風采光的作用,主要的灰雕裝飾如暗八仙,象征吉祥、喜慶、接福納瑞等濃厚的文化內涵,為人們所喜愛的猴子玩耍等是本地豐富的民間圖案中常見的紋飾。抽象裝飾紋樣主要是幾何形狀,以二方連續居多,主要是形態美組成的現代設計。
洞口灰雕藝術是公共景觀設計的一種,本土景觀設計根據本土的文化藝術素材作為依據而創造、衍生出的公共景觀設計教學,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將本土景觀設計教學的一種模式。除了空間布局,還可以通過對當地圖案的調查和了解,分析整理,感受傳統文化圖案的魅力對整個景觀設計增添文化的氣息。
灰雕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悠久的歷史。自漢晉時期,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它是最普遍的。所有的地方,寺廟,寺廟和房子大多數是用灰塑灰雕裝飾。因為灰雕的主要原料能夠連接原有的部件,并且生存風雨數百年。清代至民國時期中國的過程中,所有的新房子,灰雕成為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祠堂的裝飾圖案被布置都有它的高低排列,豐富和華美的次序美。因為古代儒家文化的影響,宗祠大多數都以中軸線為中心呈對稱規則的布局,造型方正高大威嚴。隱喻著權威、尊貴;外在形式下隱含著封建社會嚴明的等級秩序;例如楊氏宗祠的左右門旁邊,修建了華麗壯觀的門樓門罩,上面布滿了琳瑯滿目額灰雕灰塑,顏色豐富多彩,并且具有故事性,例如有南方楊家將的故事和三國時期的故事情節都躍然門上,讓人在不自覺間感到古代將士楊家將、三國故事中的夏侯、馬超可歌可泣的故事,這些傳奇故事在鄉村有了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下恢復了象征意義,又不是一種簡單的回歸,不僅是物質的保護還是行為的保護,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可持續發展。人們以一種積極進行自發性的保護和修復,并且以新的眼光新的觀念去拓展民間祠堂的文化內涵使民間祠堂文化發展,保留其設計上的優秀傳統,保留優秀傳統文化,在這里又溶入文物保護地域文化,為民間文化增添美麗的色彩。洞口灰雕最大的特色在于本身的藝術文化以及其造型獨特具有民間特色。在設計創作時,我們要開發灰雕藝術新樣式和新用途,對造型、技術應用、材料應用等方面進行創新,并且保留其精髓,做到與時俱進,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