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小偉
(洛陽市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鄭州分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國內部分學者對水泥土攪拌樁進行了較多研究,也得出了很多有意義的結論。
為研究墊層彈性模量對樁土應力比的影響,分別將初始模型中的墊層的彈性模量設置為10Mpa,15Mpa,20Mpa,25Mpa,30Mpa,40Mpa,50Mpa,計算出樁頂平均應力及土層頂面平均應力,如圖1 所示:

圖1 樁及土頂面應力隨墊層彈量的變化曲線

圖2 樁土應力比隨墊層彈模的變化曲線
從圖1、2 中得出:從增長趨勢上,隨著墊層彈性模量的增加,樁頂平均應力逐漸增大,而樁間土平均應力逐漸減小,所以樁土應力比隨著墊層彈性模量的增大而增大;從變化幅度上,樁頂平均應力從彈性模量為10 Mpa 時的273 kpa增長到50 Mpa 的306 kpa,增長幅度約10%;樁間土平均應力從彈性模量為10 Mpa 時的58.6 kpa 增長到50 Mpa 的43.7 kpa 樁間土頂面平均應力逐漸減小,降幅為25.5%。說明樁間土體應力更容易受到墊層模量的影響;當彈性模量較小時,樁土應力比增長較緩慢,當墊層模量大于30 Mpa 時,樁土應力比增長較快。
造成上述結果的原因是由于隨著墊層彈性模量的增大,墊層壓縮性及移動變形性能減弱,其協調變形的能力逐漸減弱,特別是當彈性模量大于30Mpa 時,其協調變形的能力衰減更快,導致樁土應力比增加很快。另外相關研究表明[2]當墊層模量較小時,復合地基整體變形也大,這與本文接下來的研究一致。因此在選擇墊層材料時,可以選擇透水性較好的粗砂,但壓實度不宜過大,壓實后彈性模量不宜大于30Mpa。

圖3 樁及土頂面應力隨墊層厚度的變化曲線

圖4 樁土應力比隨墊層厚度的變化曲線
從圖3、4 中可以看出:隨著墊層厚度的增加,樁頂平均應力先是迅速減小,然后呈現緩慢增加的趨勢,當厚度達到0.3 m 時,達到最小值288.7 kpa。而樁間土平均應力在墊層厚度不大于0.2 時,隨著墊層厚度的增加,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當墊層厚度大于0.3 m 時,增加的幅度變慢。樁土應力比隨著墊層厚度的增加,先是迅速衰減,然后緩慢減小。墊層厚度為0.01 m 時,樁土應力比達到了29.46,當厚度增大到0.1 m 時,迅速衰減到7.26,當墊層厚度從0.2 m變化到1.0 時,應力比僅從5.71 變化到4.58,即墊層厚度增大到原來的5 倍,樁土應力比僅減小20%。因此,當墊層厚度為0.01m 時,即認為不設墊層時,基礎底面荷載基本全部由樁體承擔,樁間土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計,此時沒有形成復合地基。隨著墊層厚度的增加,墊層調節基底應力分布的能力越來越強,所以樁體應力越來越少而土體應力越來越大。但是,當墊層達到一定厚度時,其調節能力不再明顯,因此建議墊層的適宜厚度為0.2~0.3 m。
1) 隨著墊層彈性模量的減小,減少,樁頂刺入墊層的深度也相應增加,因此,較小的彈性模量有利于樁土之間應力的分配,但是,過小的彈性模量增加了樁頂的沉降量,不利于對沉降的控制。
2) 隨著墊層厚度的增加,樁土應力比先是迅速衰減,然后緩慢減小。當墊層厚度很小時,基礎底面荷載基本全部由樁體承擔,此時沒有形成復合地基。而當墊層厚度較大時,其調節基底應力的能力不再明顯。同時,隨著墊層厚度的增加,樁頂刺入墊層的深度是先增加,到而后處于基本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