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宇昊
(浙江綠城佳園建設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蕭縣分公司,安徽 宿州 235200)
岱湖大橋工程位于濱湖路中段,是一座橫跨蕭縣岱湖的15 跨景觀橋,通過橋梁向西連接岱湖路,向東連接岱河路。工程定位為岱湖新城的重要基礎設施,根據設計圖紙的信息,建成后橋梁全長386.6m,橋梁寬度為40m。橋梁設計規范遵循《城市橋梁設計規范》 (CJJ11-2011)、《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 (JTG D60-2015) 等。
岱湖大橋項目施工場地位于蕭縣鳳北新區,該區域地屬平原區,地面高程在33.15~34.13m 之間,整體地勢平坦。橋梁周邊沒有復雜房屋、建筑設施,道路沿線多為農田、果園以及少量水塘。
根據地下水勘測報告,地下水位穩定水深埋深3.4~5.4 m,標高在28.27~29.76m 之間,隨著季節和降水變化,地下水位在升降幅度在1.5m 左右。根據地質勘查報告,在樁基設置范圍內穿越13 層土,其中層1~層4 為新近堆積圖,施工條件較差;層5 為一般堆積土,施工條件一般;層6~層7位老堆積土,具有良好工程條件;層8~層13 的工程性質好,它們分別為強風化石灰巖、中等風化石灰巖、泥巖、泥巖、強風化砂巖、中等風化砂巖。
對于土層進行力學分析,第9 層泥巖飽和單軸抗壓強度平均值為0.378MPa,極限側阻力標準值為120KPa,承載力基本容許值為300KPa;第11 層泥巖飽和單軸抗壓強度平均值為0.476MPa,極限側阻力標準值比第9 層稍高,測算結果為150KPa,承載力基本容許值為400KPa;第12 層強風化砂巖極限側阻力標準值為160KPa,承載力基本容許值為350KPa;第13 層中風化砂巖飽和單軸抗壓強度平均值為46.63MPa,極限側阻力標準值和承載力基本容許值分別為200KPa、2000KPa。
大橋整體抗震設防烈度為7 度,針對場地的地震效應進行勘察,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g。根據現場實測波速資料,圖層等效剪切波速Vse=168.6~171.7m/s,平均值為170.15/s,根據以上數據判定地土類型為中軟場地土。橋梁結構拱肋設計,如表1 所示。

表1 拱肋主要參數
橋梁設計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干路級,滿足城-A 級荷載,人群荷載按《城市橋梁設計規范》 (CJJ 11-2011) 取值。河道方面,常水位、控制水位、洪水位分別為30m、31m、33.5m,抗震要求滿足設防烈度7 度,地震加速度值為0.1g。按照設計圖紙預期,橋梁使用壽命為100 年,環境類別為I類,安全等級為一級。標準橫斷面:4m(人行道) +3.5m(非機動車道) +1.5m(綠化帶) +22m(機動車道) +1.5m(綠化帶) +3.5m(非機動車道) +4m(人行道) =40m。
橋梁結構設計安全等級為一級,針對成橋運營階段最不利荷載組合結構驗算,采用的有限元軟件為MIDAS CIVIL 2012,通過它可以對岱湖帶橋各階段的受力情況進行分析,針對內力、應力、位移進行校核。此外,考慮到橋梁荷載自重、二期橫載、溫度、不均勻沉降、混凝土收縮等。
關于一、二期橫載計算,前者按照結構實際重量計算,后者根據欄桿、鋪裝等操作進行計算。按照設計圖紙,溫度荷載體系升溫20℃、降溫30℃。
橋梁的主拱圈部分采用的混凝土為C40,拱上側墻、護拱、橋臺臺身、樁基、人行道板等位置選用的混凝土為C30。橋面鋪裝采用瀝青混凝土,水泥的強度等級為42.5、52.5、62.5 的硅酸鹽水泥,橋梁的板梁部位采用同一種水泥。對于細骨料材料要求,采用天然中粗河砂,然后使用專門機組進行機制,保證細度模數在2.6~3.2 之間,含泥量<2%,泥塊含量<0.5%,符合JTG E42-2005 規定。粗骨料應連續級配,碎石處理采用錘擊式破碎生產,碎石粒徑<20mm,避免后續混凝土澆筑困難或振搗不密實。
在混凝土正式施工前,應對骨料進行堿活性試驗,優先使用活性骨料。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應使用堿-碳酸鹽反應活性骨料或膨脹率>0.2%的堿-硅酸反應活性骨料。基于此,堿-硅酸反應活性骨料的膨脹率應控制在0.1~0.2%,確保總堿含量<3kg/m3,且應經堿-骨料反應抑制措施有效性驗證合格[1]。
混凝土拌和與養護,應符合JGJ 63-2006 的規范,拌和物中的氯離子總量小于膠凝材料總量的0.06%。為了保證混凝土的性能,采用的礦物摻合料為粉煤灰,氯離子含量小于0.02%,性能符合GB/T 1596-2005 中關于I 級粉煤灰的規范。對于外加劑的選擇,應考慮其品質穩定性,以及與膠凝材料的相容性。減水劑采用高效聚羧酸高性能減水劑,減水劑摻入量應根據水泥適用性實驗而定。
橋梁工程采用的拱上填料為泡沫混凝土,其制作主要原料有水泥、骨料、摻合料、外加劑、泡沫劑、水等,需滿足JG/T266-2011 的規范。根據泡沫混凝土的應用場景考慮,混凝土試模采用規格為100mm×100mm×100mm,現場澆筑24h后脫模,養護時間至少達到28 天。干密度等級要滿足A10,抗壓強度達到3.5~5MPa,容重為10kN/m3。
鋼板預埋剛配件采用Q235NH 鋼材,符合GB/T 4171-2008 的規定,對于焊接材料選擇,需進行一定的焊接試驗,確保所選焊條、焊劑、焊絲符合相關國家標準。
根據設計圖紙,本次工程環境類別為I 類,同時結構設計基準期為100 年,因此要求混凝土耐心性滿足《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范》等要求。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最大水膠比、膠凝材料用量應滿足0.55%、280~400kg/m3;C40 混凝土,相應參數應滿足0.45%、320~450kg/m3;C50 混凝土,水膠比應滿足0.36%,膠凝材料用量為360~480g/m3。
為了保證橋梁的耐久性,應盡可能降低水泥中的氯離子,避免拌合料(水泥、礦物摻合料等) 引入增高水溶氯離子容量。對于鋼筋混凝土構件同樣有所要求,即不超過膠凝材料0.1%,同時嚴禁使用堿活性基料。工程使用的硅酸鹽水泥,要求含有的氯離子含量<0.06%。不宜采用早期強度較高的水泥和高C3A 含量的水泥,確認最終水泥品種后,將其與摻合料(外加劑等)進行復配試驗,保證匹配水泥性能優良。
按照I 類環境取值滿足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普通鋼筋、預應力鋼筋要求滿足規范要求,工程的構件最小保護層厚度如下:基礎和樁基承臺40mm;拱圈、拱上建筑(受力主筋)30mm;人行道構建、欄桿(受力主筋) 20mm,箍筋20mm;緣石、中央分隔帶等行車道構件30mm;收縮、溫度、分布、防裂等表層鋼筋15mm。
綜合上述,橋梁工程主要采用C30、C40、C50 強度等級的混凝土。橋梁結構設計的基準期、使用壽命為100 年,為了保證橋梁的耐久性,要求盡可能降低水泥中的氯離子含量,控制在0.06%以下。同時不同摻合料與水泥搭配,需要進行一定的復配試驗,遵循相關技術和施工規范,確保水泥性能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