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越
(河北大學經濟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逐漸提高,人口流動不僅僅趨向于物質條件的好壞,生活場所的環境水平越來越成為人們考量的指標。在“霧霾席城”的背景下,空氣質量正逐漸成為人們評判生活環境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眾所周知,近些年來我國霧霾天氣頻發且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危害性明顯,已經嚴重影響到民眾的日常生活。以2017年為例,全國338個地級市中有239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超標,占比高達70.7%;338個地級市共發生重度污染2 311天次,嚴重污染802天次,以PM2.5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的74.2%。按照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評價,我國環境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十個城市中河北省占據六席,保定市位列第四[1]。當前,我國霧霾重災區——京津冀地區已經出現了因霧霾等空氣污染問題而導致的人口外遷,盡管規模較小,但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視[2]。霧霾天氣會造成PM2.5嚴重超標、視線受阻,而且對城市交通安全及生產生活會產生諸多不利的影響[3]。由于PM2.5的成分復雜,且其具有很強的吸附有毒有害物質的能力,長期暴露于PM2.5污染環境中不僅會嚴重影響人的免疫系統,而且還會致癌[4]。當前我國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加快改善生態環境特別是空氣質量,打好藍天保衛戰,社會協同治理霧霾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5-6]。同時,因霧霾等空氣污染而導致的人口遷移也成為民眾熱議的話題[7]。本研究的目的即是在以頻繁發生的霧霾天氣為標志的空氣污染等生態環境惡化,以及愈演愈烈的環境社會問題引發民眾普遍擔憂的背景下,探討霧霾天氣導致的居民遷出所在城市的意愿分異及其影響因素。
在人口遷移的研究中,生態環境成為研究者們關注的重要影響因素。目前對人口遷移的理論研究最早追溯到1938年赫伯爾提出的人口遷移是由一系列的“力”引起的,有離開地方的“推力”和遷入地方的“拉力”,而博格在赫伯爾的基礎上進一步概括為人口遷移的推拉模型。遷出地較差的環境會形成人口遷移的推力,遷入地較好的環境會形成人口遷移的拉力,隨后將會發生自發性的環境移民[8-9]。修正過的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對于環境移民現象的解釋在一些研究中得到了支持。 國內針對環境影響人口遷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環境移民的理論方面,如郭劍平等[10-11]對環境移民理論進行了歸納,主要將其分為環境經濟理論、“價值預期”模型、“壓力閾值”模型、“地點效用”理論、感知風險理論和社會脆弱性理論等,并認為環境移民可分為政府主導的環境移民和自發的環境移民;徐江等[12]根據引發環境移民的原因,將環境移民分為環境災害移民、生態移民和環境污染移民三類,并根據移民遷移意愿,將環境移民分為自由選擇型環境移民、強制性選擇環境移民和誘導性選擇環境移民;鄭艷[13]研究認為,氣候移民、生態移民都屬于環境移民的子類型[12];席鵬輝等[14]通過對城市空氣質量與環境移民關系的研究發現,環境惡化不僅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有可能促進人們追求良好的環境而發生遷移。目前國內在霧霾對人口遷移的影響方面研究較少,如程勵等[15]發現霧霾對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的選擇有顯著的負面影響,這也是霧霾對人口超短期流動的影響;洪大用等[16]通過對北京市民的抽樣調查,發展出關于環境移民研究的新視角——績效期待理論,認為民眾對政府治理霧霾的績效期待會抑制其遷出意愿。
綜上所述,霧霾與環境移民之間的關系及其影響因素有待進一步研究。以霧霾為表征的城市空氣污染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遷出意愿?是否會促使人們做出遷出決定?針對這些問題,本文選取近年來我國霧霾污染較嚴重且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保定市為研究個案,基于對全市范圍的隨訪調查,對霧霾導致城市居民遷出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在霧霾問題較嚴重的今天,有研究認為霧霾可能反作用于城市人口,引起城市人口逃離潮[17]。鑒于此,本文基于保定市城市居民的霧霾認知和遷出意愿等調查數據,結合相關理論,分析了城市居民因霧霾問題而做出遷出決策的影響因素。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是根據KAP理論自行設計的城市居民關于霧霾認知情況及應對策略的調查問卷,問卷內容涉及霧霾的知識—信念—行為等多個方面,其中包括生態環境態度、霧霾認知、霧霾治理信心和因霧霾而導致的遷出意愿等。研究采用隨訪調查法,于2017年5月在保定市區內進行隨訪調查,調查地點涵蓋市政府、事業單位、高校、企業和公司等,能夠較好地代表廣大城市居民關于霧霾的認知水平。現場發放并回收調查問卷310份,其中有效問卷308份(問卷匯總時僅有個別問題遺漏,不影響問卷分析即視為有效問卷)。經檢驗,問卷調查數據的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數為0.555,KMO值為0.622,且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0.05的巴特利球型檢驗,說明問卷的調查數據可用。在問卷調查數據的基礎上,本文采用二項logistic回歸的方式,對相關指標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分析,檢驗水準p=0.05,樣本的描述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樣本的描述統計
在有效問卷中,男性占比為46.1%,女性占比為53.9%;年齡在25歲及以下、26~35歲、36~45歲、46~55歲、55歲以上的調查對象的占比分別為37.4%、30.2%、18.8%、12.0%和1.6%;個人年收入在5萬以下和5萬及以上的調查對象的占比分別為72.0%和28.0%(注:個人年收入中,對部分職業為學生的受訪者,將獎學金、假期兼職收入等視為收入來源)。
(1) 因變量:考慮到環境移民的客觀數據難以獲取,本文轉而考察調查對象的環境遷出意愿。本文主要通過一個問題來度量調查對象的霧霾移民意愿,即“是否有離開保定到其他空氣質量較好的地方定居的打算”,這個問題主要考察其本人是否有遷出意愿,作為因變量“遷出意愿”。在總體樣本中,有遷出意愿的比例達到56.3%,沒有遷出意愿的比例為43.7%,可以看出有遷出意愿的比例非常高,而且有遷出意愿的被訪者的比例超過無遷出意愿的被訪者。
(2) 解釋變量:解釋變量共分為9類,分別是自我健康保護意識、生態環境態度、霧霾基本認知、霧霾預警認知、霧霾成因認知、霧霾危害認知、霧霾防護行為、霧霾治理信心和霧霾治理措施接受程度,本文設計了各解釋變量選取的具體問題和處理方法,見表2。
為了更好地了解調查對象的生態環境態度、霧霾防護行為和霧霾治理信心對遷出意愿的影響,本文采用交叉檢驗的方式進行分析,研究中的人口學變量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和個人年收入5類,得到不同人口學特征的調查對象的遷出意愿與生態環境態度、霧霾防護行為、霧霾治理信心的卡方檢驗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在生態環境態度方面,不同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和職業的城市居民存在顯著性差異;在霧霾防護行為方面,不同受教育程度和職業的城市居民存在顯著性差異;在霧霾治理信心方面,不同人口學特征的調查對象無顯著性差異。由此可見,受教育程度和職業對調查對象的生態環境態度、霧霾防護行為均有顯著性影響,而個人年收入則對調查對象的生態環境態度、霧霾防護行為和霧霾治理信心都沒有顯著性影響。
通過對城市居民的遷出意愿與自我健康保護意識、生態環境態度、霧霾基本認知、霧霾預警認知、霧霾成因認知、霧霾危害認知、霧霾防護行為、霧霾治理信心、霧霾治理措施接受程度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城市居民的遷出意愿在0.01顯著性水平上與生態環境態度、霧霾防護行為呈顯著正相關;城市居民的遷出意愿在0.1顯著性水平上與霧霾基本認知、霧霾治理措施接受程度呈顯著相關性;城市居民的遷出意愿與自我健康保護意識、霧霾預警認知、霧霾危害認知、霧霾治理信心無顯著相關關系,說明生態環境態度和霧霾防護行為是影響城市居民遷出意愿的重要因素。

表2 各解釋變量選取的具體問題和處理方法

表3 不同人口學特征的調查對象的遷出意愿與生態環境態度、霧霾防護行為、霧霾治理信心的卡方檢驗

表4 城市居民的遷出意愿與影響因素的相關性分析
注:“*”表示p≤0.1;“**”表示p≤0.05;“***”表示p≤0.01。
根據因變量“是否有離開保定到其他空氣質量較好的地方定居的打算”為二分類變量,建立了如下的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
式中:P表示城市居民有遷出意愿的概率;X1~Xk表示k個自變量;βk表示每個自變量的回歸系數(k=1,2,…,j);β0為截距項。
該回歸模型主要考察保定市居民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的影響因素,其回歸分析結果見表5。

表5 保定市城市居民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的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由表5可知:
(1) 居民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與個體特征變量的關系。在控制其他自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男性受訪者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的可能性比女性受訪者低13.5%;年收入對受訪者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有負向影響,年收入越高,遷出意愿越弱。但是以上兩個個人特征指標都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也就是說居民是否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與其性別和年收入無關。年齡對受訪者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呈顯著性負相關影響,年齡越大,其遷出意愿越弱,年輕人遷出意愿更為強烈;受教育程度在0.1顯著性水平下影響遷出意愿,受教育程度越高,遷出意愿越強烈。
(2) 居民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與自我健康保護意識的關系。自我健康保護意識越高,受訪者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的可能性越大。在控制其他自變量不變的情況下,自我健康保護意識每增加1分,受訪者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的概率增加24.6%,但是從顯著性結果來看,自我健康保護意識對受訪者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不起顯著性影響。
(3) 居民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與生態環境態度的關系。居民的生態環境態度對受訪者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起顯著性正向影響作用。在控制其他自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生態環境態度每增加1分,受訪者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的概率就會增加485.7%,說明生態環境態度越好的居民,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該回歸結果與實際情況相吻合。
(4) 居民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與霧霾認知的關系。從回歸分析結果來看,霧霾基本認知、霧霾預警認知、霧霾成因認知對受訪者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起正向抑制作用,而霧霾危害認知對受訪者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起正向促進作用。在控制其他自變量不變的情況下,霧霾危害認知每增加1分,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的概率就會增加152.5%,但從顯著性來看,霧霾基本認知、霧霾成因認知和霧霾危害認知對受訪者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不起顯著影響,霧霾預警認知對受訪者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起顯著性負相關影響,即越關注霧霾問題且知曉霧霾預警,從而采取正確的防護手段的受訪者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會減弱。
(5) 居民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與霧霾防護行為的關系。霧霾防護行為對受訪者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起顯著性正向影響作用。在控制其他自變量不變的情況下,霧霾防護行為每增加1分,受訪者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的可能性就會增加338.5%,說明霧霾防護行為越好的民眾,越可能會因擔心自身健康而發生遷出。
(6) 居民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與霧霾治理信心的關系。霧霾治理信心對受訪者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有顯著抑制作用。在控制其他自變量不變的情況下,霧霾防護行為每增加1分,受訪者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的可能性就會降低84.5%,說明霧霾治理信心越好的民眾對未來霧霾治理期望較高,越不會發生遷出行為。
(7) 居民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與霧霾治理措施接受程度的關系。霧霾治理措施接受程度會對受訪者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有正向影響作用。在控制其他自變量不變的情況下,霧霾治理措施接受程度每增加1分,受訪者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的概率增加70.4%,但是并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總的來說,城市居民的年齡、生態環境態度、霧霾預警認知、霧霾防護行為和霧霾治理信心對遷出意愿有顯著性影響,而居民的自我健康保護意識、霧霾基本認知、霧霾成因認知、霧霾危害認知和霧霾治理措施接受程度對遷出意愿沒有顯著性影響。
本文基于對保定市城市居民的隨訪調查數據,探索了霧霾對人口遷出意愿的影響關系,得出以下結論:
(1) 霧霾問題引起了保定市城市居民的擔憂,也促使大部分城市居民(56.3%)產生了遷出意愿。
(2) 城市居民的人口學特征如性別和年收入對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無顯著性影響,而年齡和受教育程度影響其遷出意愿。
(3) 城市居民的生態環境態度、霧霾防護行為對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4) 城市居民的治理霧霾信心和霧霾預警認知對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也就是說,治理霧霾信心越高則萌生遷出意愿的可能性越低。
(5) 城市居民的自我健康保護意識、霧霾基本認知、霧霾成因認知、霧霾危害認知、霧霾治理措施接受程度對因霧霾萌生遷出意愿無顯著性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使用的數據、數據的測量以及樣本的代表性存在局限性,尤其是樣本量不大且未進行第二次對比調研,使得研究推論存在一些不足。后續研究需擴大調查樣本量和地域范圍,獲得高質量的樣本數據,以便能夠更加科學、合理地揭示霧霾對城市居民遷出意愿的影響關系。
因霧霾等環境問題導致的人口遷移需要較大的成本,而且不利于城市形象建設與社會穩定,因此未來的制度安排應給予因城市空氣污染而導致的人口遷移等社會環境問題足夠的重視程度。本文的政策啟示可以表述為以下幾個方面:
(1) 超過半數的受訪者(56.3%)有因霧霾而遷出到環境較好地方定居的打算,證明大部分居民已經有強烈的環境風險意識,環境社會問題不容小覷。政府應加以引導、政策干預、積極宣傳,提高民眾的霧霾治理信心,幫助其減少焦慮,積極應對風險。
(2) 生態環境態度會直接影響民眾因霧霾等環境污染問題而導致的外遷行為。越是有較好的生態環境態度及關注環境保護等方面內容的民眾對霧霾等環境污染問題的敏感度越高,也就越容易發生外遷行為,表明生態環境態度對外遷行為有重要的影響。這就需要政府有針對性地加以宣傳,在政府、企業與個人共同參與“藍天保衛戰”的行動中,注重提高民眾生態環境態度的同時,也要正確引導其增強環境風險意識。
(3) 民眾的霧霾治理信心能夠直接影響其遷出意愿,也就突出了政府治理霧霾的主體作用。因此,在霧霾治理的過程中政府應以更加積極有效的方式對大氣污染進行治理,提高民眾對政府治理霧霾的信心,同時突出反映了政府政策干預及有效改善霧霾等環境污染問題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此避免環境社會問題帶來的焦慮與恐懼。
從城市居民的治理霧霾信心對萌生遷出意愿起顯著的抑制作用這個實證結果中可知,增加民眾對治理霧霾的信心能夠有效減少因空氣污染而打算遷出的意愿。因此,政府要切實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如調整優化交通運輸結構,整治高排放車輛,加強環檢機構監督管理,提高燃油品質,推廣清潔能源汽車;在污染源普查與控制、關停整治污染企業等方面加大力度,讓民眾知曉政府壯士斷腕的治霾的決心與積極態度,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即形成政府、企業與個人三方聯動,共同投身到藍天保衛戰中去。同時,要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參與到環境保護中,鼓勵群眾監督污染企業的排污活動,發揮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并要實行環境信息公開,及時公布空氣質量狀況以及對污染企業的處罰情況,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及政府的公信力。
感謝河北大學人口研究所王朋崗副教授對問卷設計及論文撰寫給予的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