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才

小張創立了一家新媒體工作室,時常拍一些小視頻,在各大平臺上發布,以吸引人氣和粉絲。
最近,小張策劃了一個測試商販誠信度的主題小視頻活動。他找來一名外國留學生,假裝中文不好,在購買東西后故意多給錢,再偷偷拍下店家會有什么反應。
視頻里,很多店主都會主動退還多余的錢,不過也有一個例外:這天,那名外國留學生在一個大學門口的便利店里買了兩瓶飲料,總共8元,他故意用手機支付了10元,并向店主出示了手機結算界面,可直到他離開,店主都沒有提出異議。
這下“負面典型”來了!回到工作室后,小張就開始了后期剪輯,最終整合成了一條5分鐘的小視頻。小視頻開頭播出的都是主動退錢的店主,最后則“濃墨重彩”地播出了那個昧了外國留學生2元錢的店主。視頻一播出,點擊量直往上漲……
這位店主叫王勇,他和妻子誠信經營,生意一直挺好,可最近兩天生意明顯差了,兩人百思不得其解。小劉是法學院的一名學生,經常來王勇的店里買東西。這天,他對王勇說:“你們店在網上出名了,很多學生認為你們丟了中國人的臉,所以不來買東西了。”小劉還把小視頻找出來播放了一遍。
王勇傻了,自己誠信經營,怎么在小視頻里就成黑心店主了?他和小劉仔細看了幾遍小視頻,又調取了店內的監控,這才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原來,網上的小視頻確實是真實的,但有隱情。王勇夫妻倆文化程度不高,雖然開通了收款碼,但沒有開通語音提示功能,所以那天留學生多付2元錢的事,王勇并沒有直觀地“聽到”;后來留學生雖然出示了手機轉賬界面,但王勇當時太忙,根本沒有仔細看。
小劉了解王勇夫妻倆的為人,雖然他們多收了2元錢是事實,但他們絕對不是故意的。小視頻雖然是真實的,但那么先揚后抑地引導下來,網友對店家的定性就有失公正了。
思來想去,小劉決定幫幫王勇夫妻倆。他聯系咨詢了一名法學院的老師,又撥通了小張工作室的電話,說明了來意,最后表明:“這樣的視頻涉嫌侵犯王勇夫妻的名譽權和隱私權,是不對的。”
小張也懂一點法律,他說:“侵犯名譽權和隱私權是以侮辱誹謗為前提的,我既沒侮辱王勇夫妻,也沒捏造事實誹謗,只是把真實發生的事用視頻記錄下來而已。”
這時,一旁的老師接過電話,他講述了視頻背后的情況,并說:“你雖沒有捏造事實,但將王勇夫妻的經營活動偷拍上網,已涉嫌侵犯隱私權;把王勇夫妻的一時疏忽放到‘中國店主是否誠信的大問題內,已涉嫌侵犯名譽權。而店主因為疏忽多收了2元錢,就要承受萬千網民的謾罵,這公平嗎?”
老師的話讓小張意識到自己錯了。后來,小張主動聯系王勇重新拍了一條小視頻,為他澄清……
《真實也可能構成侵權》故事涉及的一個法律問題,即網絡視頻的侵權風險。
根據法律規定,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包括公民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故事中,小張的視頻雖然不假,但反映及表述的內容并非與視頻背后的客觀情況相等。這樣,造成名譽損害后果,將被拍攝者的小失誤無限放大,甚至上綱上線,那么就很容易違法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