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修福
日前,發生在四川省敘永縣的一起破壞選舉案,終于畫上句號。二審裁定,駁回抗訴,維持一審的無罪判決。這是一起由父親“打招呼”舉薦兒子,被選民聯名推薦選區外選民作為鎮人大代表候選人,而當選代表所引發的破壞選舉案。該案最終被宣告無罪,其積極意義可圈可點。
據二審刑事裁定書披露,公訴機關指控,在2016年9月的縣鄉兩級人大代表換屆選舉工作中,被告人王某祥作為村黨支部書記、村換屆選舉工作負責人,在明知其子王某不是本村選民(戶籍掛在本鎮社區,生活在本村)的情況下,卻給村里的四個社長“打招呼”,希望推選其子為鎮人大代表候選人。在其子被聯名推選為鎮人大代表候選人后,公訴機關認為被告人有隱瞞其子不符合選民資格的事實,被確定為正式代表候選人,并于2016年11月17日當選為鎮人大代表,犯破壞選舉罪。審判機關認定,被告人“打招呼”推薦其子,不構成破壞選舉或妨礙選舉的行為,無罪。被告人之子當選鎮人大代表,是選區選民依法在鎮域范圍內自由行使跨選區提名推薦、投票表決等為內容的選舉權的結果,是公民被選舉權在同一行政區域內跨選區地實現。
透視本起案件的判決,充分彰顯了法治的進步。本案中,針對公訴機關的指控,被告人及律師合情合理合法的辯護,得到了審判機關的認定。諸如“打招呼”行為,“內舉不避親”(其子也是中共黨員),與中華傳統美德一脈相承,且不足以對選舉結果造成影響。雖然說,公訴機關提供的縣里換屆選舉文件規定要提名推薦本選區選民作為候選人,但是法律沒有限定,權威解答只要是本行政區域選民都可以參選。法律的天平沒有偏袒任何一方,縱然是抗訴二審,依然維持一審無罪判決。與其說這是一次私權(公民權利)應對公權(公訴機關)的勝利,更準確地說,這是法治的勝利。
透視“破壞選舉案”,對公民行使選舉權的啟示。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應依法去爭取和把握。黨紀法規明確規定,禁止拉票賄選。但這并不表示,我們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被動的。諸如在各級人大代表選舉中,除政黨、團體可以推薦代表候選人外,依法必須要有選民或代表聯名推薦代表候選人,否則就無法實現差額選舉。沒有公民積極主動參與的選舉,算不上真正的民主選舉。因此,在人大代表選舉實踐中,有關機關、組織應該鼓勵和引導選民或代表聯名推薦代表候選人,并樂見當選。只有這樣,變被動投票為主動參與,選舉的民主才能真正實現。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市三山區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