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妮
摘要:趣味的兒童廚具能夠有效促進兒童參與家庭勞動,鍛煉兒童的動手能力,進而促進親子溝通,提高兒童的社交與合作等能力。本文以烘焙用廚房工具設計為切入點,調研國內外相關產品,分析發展的差異,探討適用于兒童的家用廚具設計要點,結合中國飲食文化特征,展望中國兒童廚具設計的未來。
關鍵詞:兒童;廚具設計;烘焙
中圖分類號:TS6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8-0047-01
一、廚房育兒,益處多多
日本的教育學家認為通過孩子幫助家長做家務,對培養孩子的價值觀、性格、習慣和身體發育都極其有益,與孩子一起在廚房準備食物是最好的親子陪伴方式之一。國外有關兒童廚房實踐結果表明,兒童參與廚房勞動可獲得諸多益處:
(1)感官技能,通過嘗、聽、摸、聞、看,可接觸和識別不同食物;(2)動作技能,能提高手眼的配合力;(3)算術技能,根據食譜會接觸到數、量的訓練;(4)安全認識,從處理食物、廚具和家電中認識安全的重要性;(5)社交能力,與他人一起準備食物的過程當中能培養合作能力,增強與家人的互動和情感關系;(6)情感發展,親手完成一道美食,能逐漸地建立獨立意識和積極的自我形象;(7)語言能力,在食物準備過程中,能學到食物和廚具的名稱,這些活動還能鼓勵孩子進行食物喜好、經驗等的對話,家長能從中更多了解孩子。
此外,觀察食物被加工的變化過程,激發創造力。
二、國內外兒童廚具發展的差距
日本廚房育兒,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美國防癌研究機構在“與孩子下廚”指南中指出,兒童自2歲開始就可以成為父母的廚房小幫手,根據動手水平,可以劃分三個階段:2~3歲、4~6歲以及7~12歲,從只能進行攪拌到使用塑料刀再到可以使用削皮器,孩子接觸的活動越來越復雜。
由于廚房育兒觀念的普及,兒童廚房用品也在國外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例如亞馬遜上有為廚房小幫手設計的臺階凳子,使兒童們能達到廚房工作臺的高度方便操作。另外較典型的還有For Small Hand上的兒童廚具,有一系列切、削、攪、磨、篩等方式,國內面向兒童相關廚具設計多體現在玩的層面,如仿真廚房,真實勞動場景中針對兒童特點的廚具設計仍是空白。隨著家長開始對孩子生活技能有更多關注和重視,不少兒童廚藝課程也如雨后春筍一樣地出現,例如全國連鎖的寶貝廚房以及北京曼斯歡樂廚房的親子課程,均對3歲以上兒童開設西點制作。人們已經不再滿足讓孩子僅在游戲中進行模仿的廚房活動,人們需要對適合兒童使用的實用廚具進行研究開發。
三、兒童廚具設計要點剖析
兒童產品設計的基本原則可歸納為:健康安全性、功能易用性、趣味娛樂性。其中安全是最基本的,現在市場上的兒童產品五花八門,家長或孩子往往鐘情于某種造型的產品而忽視產品可能帶來的危險,所以設計環節尤為關鍵。廚具危險主要在刀片、零件,由于與食物有直接接觸,產品也當嚴格選材,選擇無毒材料,避免易碎、易燙等材料。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后,增加產品的趣味化,是吸引兒童的有效方式,根據諾曼的情感化三層面理論,本能、行為和反思,對孩子來說,使用廚具更多像是過家家,產品的互動趣味過程會更滿足兒童的娛樂心理,廚具設計可以在行為層上更多探究。
Curiouschef的兒童烘焙工具種類豐富:披薩切刀、攪拌器、搟面杖、裱花器、餅干模具、量勺等。所有產品采用綠色和白色為主基調,簡潔統一。其中的裱花器一改常規使用方式,引用針筒的推送方式降低裱花的難度,也增加了趣味性。For SmallHand的不銹鋼打蛋器,增加彈簧,增強彈性力度,提高攪動頻率,以彌補兒童手部力量的不足。另外,Curiouschef的烤盤十分富有創意,采用獨角獸造型,改變常見圓形蛋糕的形態,讓烘焙過程更具主題性,更加打動兒童。
綜上,目前為兒童設計的烘焙廚具僅從種類上來看,并沒有與常規工具有太大區別,但從設計上看,面向兒童的廚具更側重主題性、趣味性。在尺寸和使用方式有所改變、功能的增加或強化、配色的統一、造型擬人化或卡通化、游戲化或故事化使用過程等。因此針對兒童的廚具設計應更多地發現兒童在使用工具過程中的困難點和創意點進行設計。
四、中國兒童廚具的未來發展
西方的理性飲食習慣以及標準化的烹飪方式,使得他們更多地將精力投入到增加廚具的趣味性、多樣性和工藝的精益求精。相比之下,一個炒鍋和一支鏟勺就可成為最具典型的中國烹飪廚具。中餐更多注重火候的控制,因明火和高溫的緣故,不得不將孩子拒之門外。但并非所有中餐活動都不適合兒童參與,其中也有不少活動值得孩子參與,例如搟面皮、包餃子、做月餅都是相對安全且具有趣味性的,十分具有中國特色,因此兒童廚具的設計可以就面點類入手,從中發現兒童操作過程中的難點進行解決,開發出具有本土氣息的兒童趣味廚具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