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夢媛 寧心怡 高靜怡 肖雪 鄭明娟
摘要:包裝技術的發展,設計觀念的進步,精神需求的凸顯,食品包裝的設計變得越來越精致,它不僅要完成基本的盛裝功能,更多的是滿足用戶體驗,產生經濟效益。研究并改進學校周邊關食包裝文化的創意與實踐,是使用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的結合。這既有助于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學科建設意義;又有助于在應用型辦學的模式指導下,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行動力,鼓勵學生創新創業,促進經濟發展的現實社會意義;更有傳播傳統文化,提高審美情趣,弘揚美的文化的人文意義。
關鍵詞:外賣;美食;包裝
中圖分類號;TB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8-0067-01
從古至今,飲食作為能量來源,在人類遷徙路上,扮演著多重角色,現今,它己不單是一種溝通交流的生活方式,儼然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所謂“民以食為天”,我國的飲食文化尤為發展繁榮,各派系名菜、小吃更是不勝枚舉,不同的飲食習慣成就了多樣性的食物,這其間也蘊藏著人類廣博的智慧。食物于民族與宗教、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不同角度,展示出了不同的文化品位,也體現出了不同的審美價值,異彩紛呈。
“外賣”,互聯網時代下衍生的產物,它將各式飲食文化用獨具魅力、更接地氣的方式展示在這個新時代,“無孔不入”的出現在人們日常生活里,推動著相關行業的發展,讓更多的人不受任何限制的可以去品嘗、了解中國的飲食文化。“學校周邊美食”,更是城市美食文化的縮影,它通常以外賣形式呈現,給生活在習慣于快速瀏覽下的當代大學生,帶來了無盡的方便和實惠,新消費時代,他們在食品上更加講究品質、趣味和造型,包裝的打包功能,早己滿足不了他們對于個性、出位的品質追求,于是商家們除了在口味、價格、距離等因素上做文章之外,食品包裝就成了角逐的一大亮點,它們或新奇有趣、或凸顯材質、或呆萌可愛、或簡單清新,無疑不是極盡可能地去吸引更多消費者,以獲取最大化的經濟利益。
然而,行業集中、自由發展的背后,一定會伴隨很多問題的滋生,面對出現的各種問題,我們不禁思考:為什么不能對美食的外體包裝進行再設計呢?以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為素材,以各個高校為設計本體,融和武漢人文民俗、歷史文化風情,手繪出各種系列插圖,印在美食包裝外立面上,既可盛載食物,又可承載餐廳品質、調性、格調與審美,更承載了一個學校的人文情懷;既是當代大學生精神生活的縮影,又可增加校與校問的有趣互動,更為“文明武漢”增加一抹獨特的色彩,成為“城市書簽”。
“包裝”顧名思義,即包裹、裝飾,是實用與美學的合體。捷登設計總監Raymon認為:“O2O時代,飲食文化的再開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意包裝設計如何更好迎合消費者的需要”。可見,融趣味性、交互性和創造性為一體的包裝推動飲食文化的發展,己然成為一種趨勢。因其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需求非常廣泛,所以我們針對大學生最受歡迎的一些食物(例如炸雞、飯團、麻辣燙等),選擇更具裝飾意味的插畫風格食品包裝,并結合包裝行業的政策法規、材料質感、裝飾造型、餐廳品牌形象等多方面,去考慮造型的美學設計,以期通過創意包裝設計,拓展食物包裝形態,改變傳統思維模式,創造不同的用戶體驗,體現設計產品對人性化傾注的更多熱情。
其次,必須注重材料的環保因素,研究哪些材料可加熱、防擠壓、無毒無味、不直接接觸皮膚、成本低、又提升品質,它又必須是可回收、可折疊、便于造型,力求在設計中融入節能意識、環保意識;
最后,選擇有創造性、有針對性的宣傳方案去展示和推廣,精準設計市場投放,巧妙地把設計本身切實變成一種購買行為,推動消費需求動力;同時又能做到,把教學實踐能力的提升與社會公益的推廣進行雙重結合;注重產品交互體驗的同時,又能切實美化學校周邊環境,提升大學品牌形象,為大學生活找到一個有趣的對應點,最終能實現雙贏的結果。
以創意包裝設計與大學生生活常態相結合,不斷挖掘大學生的個性需求與人文關懷,研究食物包裝的個性化與情感表達,分析總結人文要素在促進創意包裝設計理念的形成和主題定位過程中的內涵及表現,總結創意包裝設計類別的發展趨勢,提出基于一種食品包裝的造型設計對受眾的影響的概念化表達,構建以獨特審美取向和富于人文關懷為導向的包裝設計體系,就不同審美情趣,不同食物特點,演繹不同包裝形態,考慮結構、材料、功能等多種元素的相互影響,制作出如錫紙包裝、雙安酚A、竹制、環保袋、可降解塑料、智能3D等多樣化的包裝實體,讓手繪插畫與不同的材料產生碰撞,呈現不同的畫面;根據大學生關注的幾個代表性節日,例如情人節、圣誕節、女神節等,進行專題設計,傳播節日信息,改變固有思維風格,突出節日特定審美形態,讓濃厚的節日氛圍與個性化的食品包裝深度融合,相互成全,以試圖讓其在任何空間形態下,都能不僅僅是一個結實環保的打包盒,還盡可能是一個充滿時代性的文化載體,最終實現美食與包裝藝術相結合的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