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摘要:在戲曲表演中講究“唱、念、做、打”,“唱”作為“四功”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戲曲的演唱中科學的發聲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很多情況下,戲曲演員會覺得演唱時力不從心,很難達到良好的效果,這是由于沒有采用科學的發聲方法。因此本文對科學發聲方法在戲曲演唱中的運用作出具體分析,以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科學發聲;戲曲演唱;分析
中圖分類號:J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8-0162-01
一、戲曲發聲中存在的問題
(一)錯誤的方法
戲曲演唱的師傅帶領徒弟的訓練很多時候都是單一的模仿,這種“口傳心授”的方式優點在于經驗的直接傳授,戲曲的個性得以繼承發揚,但是弊端也是不可忽視的:很多學生一味的模仿聲音的特點,而不注意發聲的技巧,導致一直沿用錯誤的發聲方法,有的學生本身具有戲曲演唱的天賦,但是無法唱出戲曲應有的“味道”,很多時候不是因為缺少訓練,準確的說是缺少正確訓練方法,氣息的正確使用是建立在循序漸進的發聲訓練中的,人身體的發聲器官和聲帶的良好配合才能讓氣息平穩扎實,因此,學生缺少正確的科學的指導,一味的模仿、盲目的接受訓練,最后也只會停步不前,無法取得長進。
(二)聲帶的過度使用
在戲曲演唱中,唱腔高是顯著的特點之一,而這種調門高的形成也是有歷史原因的,在以前,技術和設備都欠缺的年代,要使最后一排的聽眾聽得清楚,就必須要提高調門,這是增加響度的重要方法之一,當然提高調門也有提升表現力的作用,與此同時,調門過高會加重嗓門的負擔,加上戲曲藝術特有的表演、動作等直接影響表演者氣息的調整,這樣一來,便會增大戲曲演員嗓音疾病的發病率。
二、科學發聲方法在戲曲演唱中的運用
(一)發聲——戲曲演唱的基礎
音樂的產生可以通過各種樂器,例如二胡、鋼琴、大提琴等。當然也可以通過人聲的演唱,聲樂便是人聲演唱出來的,對于人聲來說,我們人的身體本身就是它發聲的樂器,這個樂器在自然的狀態下音域是比較窄的,并且音量較小,這些弊端很難滿足演唱活動的要求。有的演員先天具備很好的條件,但是總是很難唱好,這是由于沒有掌握科學的方法。具體來說,就是在戲曲演唱中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能夠達到氣息沉穩、音色悅耳、咬字清晰的效果。
在戲曲演唱中,分大嗓小嗓,也就是真聲和假聲,所謂真聲是由聲帶整體振動發出的,真聲的特點是結實、渾厚、明亮,但是真聲的聲音振動頻率低,不具有靈活性,假聲是由聲帶部分振動發出的。相比較真聲而言,假聲更為輕盈、柔和、圓潤,聲音振動頻率高,靈活性強,但也存在它的弊端——聲音空虛。因此,在戲曲演唱過程中,做到真聲和假聲的有機統一,便會獲得靈活自如的聲音。比例恰當的發聲方法被逐漸采用,這種唱法將真聲和假聲綜合起來,取二者的優勢,避免了兩種發聲的弊端,使聲音聽起來渾厚中帶有圓潤,輕盈而不失明亮,給人一種聲音高遠而且輕巧的感覺。因此,科學的發聲是戲曲演唱中基本功,它也是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人物情感的重要技巧。
(二)氣息——發聲的動力
在戲曲演唱中,人們都是通過氣息的調節來實現聲音的轉化的,演唱中需要的氣息比生活中需要的氣息量要大得多,在我國的民族傳統唱法中也強調“氣沉丹田”,“氣沉丹田”實際上是腹式呼吸法,這樣發出的聲音明亮且具有磁性。氣息包括吸氣和呼氣兩個方面,要保持和控制良好的氣息,吸氣是關鍵,吸氣時要求身體放松但是面部要興奮,這樣才能打開吸氣的通道。正確的呼氣是建立在吸氣的基礎上的,二者的正確轉換才能使發出的聲音達到共鳴。“京劇演員都講氣口,氣口運用不好則不會唱好。”這里的“氣口”便指的是氣息的運用。
戲曲的演唱講究氣息的深沉、平穩和持久,因此在平時的訓練中要求一個唱句要平穩且流暢,一氣呵成。正確的氣息不僅僅是做到氣息的“深”,更要做到平穩,“深沉”便是氣息訓練的最高境界,因此,要想把戲曲唱好還要在氣息的訓練上多加練習。
(三)共鳴——聲音的擴大器
在物理學中認為,“發聲器件的頻率如果與外來聲音的頻率相同時(即音調相同),則它將由于振動的作用而發聲。這種共振現象叫做共鳴。”在戲曲演唱中,要想獲得良好的共鳴,就要做到說話和演唱對腔體的不同要求的區分,我們在日常交談過程中,口腔后部不需要張的很大,位置比較低,只運用口腔共鳴,但是如果講這種共鳴應用到戲曲演唱中,時間一長,嗓子就會很不舒服,更是難以完成整個戲曲的演出。在戲曲演唱中,要求口腔后部張的大一些,位置相對來說較高,在這樣的空間中,發出的聲音獲得三個共鳴腔,也就得到了混合共鳴,聲音自然得到的擴大和美化。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戲曲演唱中科學的發聲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沒有科學的發聲方法作為基礎,難以使演員和聽眾形成心靈上的共鳴,很難達到良好的藝術效果。我們還要將存在的問題逐個突破,了解和掌握氣息的運用方法,實現真嗓與假嗓之間流暢的轉化,在保護戲曲發聲特點的同時,融入科學的發聲方法,促進戲曲藝術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