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摘要:“節奏”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并以多元化的藝術語言出現于各個領域,音樂、詩歌、建筑等都有涉及,由于媒材不同產生了不同的表現方式和手段,但都圍繞著節奏的變化規律進行長短不一排列組合。本文所指的“節奏”問題限定在繪畫范疇之內,表現為畫面經營布局所帶來的結構關系的運動感,以及具有獨立存在意義的畫面各元素的節奏美感。
關鍵詞:節奏;理論;水墨;點;線
中圖分類號:J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8-0171-01
一、前言
以水墨作品中的單個元素進行分析的方法,有畫面分析學的意味,從本質上來說,它們是聯結在一起的統一體無法分割,但在繪畫中,除去畫中結構布局所產生的節奏感之外,線條,色彩及筆觸也可以起到同樣的節奏感受。對畫面形式元素的節奏表現及運用進行分析有助于理解水墨作品的形式美感,也有助于對水墨作品的深層含義進行全面把握。
二、墨色的節奏
面對一幅藝術作品,節奏可以表現為畫家用筆時的動作或輕重,也可以是大小方圓不同墨色形態之間穿插布列關系,深沉濃郁的重墨被看作為音樂中的低緩的節奏,給整個作品中最重的一級定下一個基調,最輕的墨色是一些關鍵的品味點,也在最微妙處設下一個臨界點。墨的節奏從畫面上可以分為:勾畫時的線條節奏和墨色氤氳氛圍中形成的節奏。早期,西方人在了解中國繪畫時,有理論家將“六法”中的“氣韻”二字翻譯為“rhyth-mic”,對應西方繪畫中的“節奏”二字,不論這個理論的建立依據,這里也不探討其具體的內涵,這個現象和其后來的影響也可以從側面證明,畫面形式上西方近現代藝術中傾向于“表現”的那一支與中國古代傳統繪畫的抒情達意有著潛在的聯系,這其中節奏起著契合的作用。
墨色的節奏直接奠定了畫面的情感基調,“高昂”“冷靜”暫被列為一組對比詞語,高調的畫面帶著一股沖出畫面的氣勢,消解了實體物象的束縛感,各種力都在發揮著作用,墨色的不安定感給這種氛圍的營造奠定了基礎,畫者彼時內心的感受隨著畫面結構的展開呈現出回宕、沖突、流淌等強烈的張力,作品自然呈現飄逸和激蕩之態。而筆墨的和物象的重疊,產生凝固與阻滯,在限定的形態中通過不同大小形態的墨色跳躍,淡墨似氣態在畫面中回轉,消融。
(一)“黑”的意義
中國畫中有一個概念叫“知白守黑”,這在我的運用中表現更多的是運黑為白,通過畫面中有限的黑推敲出畫面的多種可能。把握黑微弱的虛實變化,有無數次重復的中鋒用筆,有看似游戲自由的第一次材料的觸碰存在,從一層到第十幾層,最黑的墨色或線條可能之于畫面起到立骨的作用,支撐起整個畫面的形式結構,而在大面積的灰色空間里再包含深灰,中灰,中淺灰,淺灰等多個概念,它們有著各種差別,模糊的、明確的;線條的、綜合的;多元的、統一的;開放的、閉合的;運動的、靜謐的。
畫面中的黑不是物象所固有的黑,或者在一般視覺內它原本應該被勾勒出來的黑,僅僅根據畫面中的形式或視覺需要,體現繪畫作品中藝術家的豐富內心體驗,在對黑的把控中保留住筆墨成型的偶得效果,這個過程虛實相化相生,變化過程自然也充滿了節奏。
(二)點的節奏
點,在中國畫范疇內被歸納成“點法”。法,法則,是規范,也是約束,但它并不是封閉僵化的,對于進行理解并加以運用的人來說便是抒情達意的工具了。點,在最早山水畫《游春圖》中便可見,以花青苔點遠山,這些跳動的點給原本細勁溫潤的畫面增添了春天的活力與氣息,也展現古人在面對自然山川河流時所持的觀看方式和言說方法。
點也可分為成濕筆和枯筆,也可分快與慢,強烈與溫和的節奏關系,枯筆的凝滯是的阻力,是干裂的、老練的,矛盾中的悲壯力量,濕筆的審美感受是流暢和平整,使人聯想到優美。以梁楷的作品《潑墨仙人圖》中的點為例,在整體大的布墨氛圍中,衣服中克制的點與由于速度減慢落下的,臉部中更小的點,收放、干濕之間形成了節奏的連貫性與韻律感。
(三)“節奏線型”與“旋律線型”
l.“節奏線型”。節奏線型是指線條多方向的多樣的變化,每一個轉折都代表了一個方向的力量,這便強化了線條本身或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矛盾,它們以不和諧與反順暢為前提,因此這樣的線條產生自由與跳動感。南宋四家畫面中的山石樹木便是屬于這一類型的,與前人畫面相比較增加了很多直線因素,使得畫面整體更加簡練概括,畫面各種力的對抗讓人產生碰撞的情緒。
2.旋律線型。旋律線型不同于節奏線型中的碰撞,它調和線條本身及線條之間的“矛盾”以和諧統一為前提,舒緩、光滑、優美。在董源的《夏山圖》中有所體現,清雅潤透的曲線表達南方濕潤的氛圍,“蘭葉描”、“鐵線描”等都能被視作為一種旋律線了,但這種線條在山水畫和人物畫中都沒有表現出旋律感,因為線條隸屬表達客觀實在形體,并未形成獨立的意義,擁有獨立性格的線條在北宋之后開始出現,至元代達到高潮和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