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葉可
摘要:謝赫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繪畫理論家,其提出的繪畫理論是我國古代繪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我們學習與研究繪畫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從謝赫繪畫思想中的教化與審美功能的繼承與發展入手,深入進行分析,以供參考。關鍵詞:謝赫繪畫思想;教化功能;審美功能;繼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8-0179-01
一、引言
在中國傳統繪畫批評體系中,繪畫批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社會的勸誡功能,另一方面是審美功能,其形神、筆墨、氣韻等均屬于其審美內容,促使謝赫的繪畫理論思想成為我國重要的繪畫發展精神。
二、謝赫繪畫批評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一)教化功能論的繼承與發展
我國的傳統繪畫藝術具有悠久的文化傳承,并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為滿足人們不斷增加的藝術追求,促使繪畫的功能逐漸發生變化,以滿足時代的發展,利用其功能折射出人類的內心世界。對于謝赫繪畫批評理論來說,其自身的教化功能最明顯的體現在于“明勸誡,著升沉”,對于我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具有直接的影響,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功能的繼承實際上中國傳統繪畫的勸誡與教育功能是最早提出的功能,例如在春秋時期,《左傳》中曾記載“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其主要表達的就是在青銅器上的紋樣體現的教化功能。例如,三國時期,曹植在也曾在《畫贊序》中表明教化功能,如“觀畫著見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見三季暴主,莫不悲婉”,通過該段話語可以明確的看出人們在觀賞中看到不同的人物會產生不同的情感,使觀賞者在觀賞畫作過程中情感得到升華,發揮出其勸誡功能。曹植提出的思想與孔子提出的“明鏡察形”思想相似,對我國的繪畫藝術發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謝赫著作《古畫品錄》中曾經提出“圖繪者,莫不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其體現的思想就是對繪畫藝術的勸解,并對教化的功能進行進一步的闡述,以前人的經驗理論為基礎,實現教化功能的繼承。
另一方面,功能的發展.謝赫的“名勸誡”教化功能在傳承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例如唐代的張彥遠在《敘畫之源流》中曾提出“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該句話充分的表達出繪畫自身蘊含的教化功能。同時,張彥遠還提出“見善足以戒惡,見惡足思賢”、“以忠以孝,盡在于云臺”等,均體現出其對謝赫的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并豐富了繪畫的教化功能。宋代的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提出“畫要在指鑒賢愚,發明治亂”的社會價值和功能,體現出社會的真實寫照,將教化功能與繪畫理論進行合理的融合,實現理論的繼承與豐富。
(二)審美功能的繼承與發展
實際上,謝赫繪畫思想中的審美功能在繼承與發展過程中,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其審美功能與前代畫論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例如在中國傳統繪畫理論中,東晉顧愷之提出明確的“形與神”觀點,通過該觀點描述其功能,實現傳神寫照,以達到繼承的目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曾經提出“六法”思想,其應物象形是對當前的形神論的一種繼承發展。“形神論”從內涵上進行分析主要包括“形”與“神”兩種,通過對對象形態進行刻畫,真實的表達出其蘊含的精神。例如,以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為例,大量的學者對形神問題進行論述,如《莊子一知北游》中曾寫到:“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其實質是對“形”進行闡述,表達出一種做事的態度,可以將其看作為對“形”的一種分析雛形。又比如漢代的《淮南子》一書中對“形”問題進行進一步的闡述與分析,提出了“君形者”論點,其觀點與謝赫的“應物象形”有極大的相似之處,實現了功能的繼承與發展。
另一方面,謝赫繪畫理論中的審美功能在發展過程中主要表現在形神觀念上,例如謝赫的“六法”思想體現的“氣韻生動”法則,直接表現出形神論的發展,并對形神論進行進一步的闡述分析,在發展過程中提出全新的思想。如唐代的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出的“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思想,對人物畫作進行評語,表明了創作者在畫作前已經在腦海中形成了大體的形式輪廓,如繪畫的中心、主題思想、構思、筆墨等,經過完整的考慮分析,保證在落筆時可以達到最初的目的。在作品完成后,保證繪畫的意境得以凸顯,實現“象應神全”,表達出中國畫的內在關系,實現其藕斷絲連的氣韻。對于中國畫來說,通常情況下,首先強調其氣與勢,體現出畫作的內涵思想,與謝赫提出的“氣韻生動”存在相似之處,并實現了理論的繼承與發展,為我國的繪畫藝術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中國傳統繪畫來說,在發展過程中主要以當前的教化功能、認識功能、審美功能等為基礎進行評論,并且三者之間并不存在明確的劃分標準,僅僅是以某一內容的突出為主,通過謝赫繪畫批評理論的分析發現,其審美功能觀點的提出可以有效的促使繪畫文化發展,并進行全新的理論闡述,實現藝術的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