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遠
摘要:靈感來自于對王羲之尺牘的反復臨習研究,對于王羲之尺牘章法的特色,除了單個字結構的點畫之外,還有單字與單字之間連組形成的行氣,這也為章法的構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字和字之間無論上下還是左右的相互關系,隨著字的體態、字勢的變化以及書寫者心理情緒的變化,構成了微妙的節奏運動,為了在創作中能夠熟練及靈活運用這些變化,我仔細臨摹和研究了王羲之尺牘中的《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
關鍵詞:王羲之;用筆;結體;章法;墨法
中圖分類號:J2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8-0020-01
一、用筆
王羲之尺牘的用筆主要采用中鋒起筆、中鋒行筆,時而也伴有露鋒起筆、側鋒行筆的。
就《喪亂帖》而言,帖中用筆挺勁,表達肯定直率,前半部分多用露鋒起筆,用筆上雖提按變化不明顯,但卻表現出較為強烈的節奏感。在橫的書寫上,起筆多樣,變化莫測,且有特色用筆,例如“墓”、“慕”,起筆上側鋒起勢,在中鋒中求變化。
其次,起筆有方有圓,側鋒起勢,中鋒行筆,行筆干凈利落,筆畫厚重靈活又不失含蓄,例如《喪亂帖》中的“離”、“喪”。
在轉折還有鉤的處理上帖中是極富變化的,很多字的轉折及鉤都是平拖圓轉的,但也伴有個別字中有中鋒與側鋒之間的變化,并且方圓兼備,在轉折的地方用筆變化更為豐富,有方有圓,虛實兼備,例如《喪亂帖》中的“首”、“當”。在鉤的處理上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方折頓挫之間也有很多微妙的變化,例如《喪亂帖》中的“頓”、“亂”等。
在牽絲連帶方面,我臨習借鑒了《二謝帖》,帖中有較多映帶組合,給人連綿起伏之感。例如帖中的“比面”、“良不”、“想邵”?!氨让妗备⒅貭拷z的外拓筆畫,“良不”則有筆斷意連之意,“想邵”則是內撅外拓的結合。
近人沈尹默先生認為:“大凡筆致緊斂,是內撅所成;反是,必然是外拓。并指出:‘內撅是骨勝之書,外拓是筋勝之書”。因此在一幅作品中,內撅和外拓是必不可少的筆畫。
二、結體
疏密得宜、開合伸縮。在《喪亂帖》中結體上以欹側取勢,整篇在結體上全失平正,中軸的移位和擺動能夠造成正欹的變化,帖中二、四、五、六行的中軸線都略向左傾斜,一、三、七、八行的中軸線趨于垂直,兩部分結合在一起使得整篇雖結體欹側卻不失平衡感。如“當”、“荼”、“貫”。“勢如斜反而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書寫的過程中多注意點畫與點畫之間的布白方法。
《綠蔭亭集》中說:“字有疏密,密處緊腠理,疏處展豐神,語默動靜、寒暑、生殺之機寓焉,非通乎人情,得乎天理,未可與于斯?!币虼耍杳艿卯攧t結字服帖,在結體中通過用筆的肥瘦、長短、等開合伸縮的方法表現出來。
隨形變化,同字異構。創作作品中有很多重復出現的字,一是變化筆形,二是變化字形。但是這些變化又不能脫離“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基本法則,相同字形或相近字形的字同時出現時,要形隨勢變、同字異構,結構的變化要“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章法
節奏感受,優美動人。整篇作品的章法在于每行字形的大小、筆畫的粗細、字組的經營等,整行的波動怎樣安排,怎樣題款,怎樣蓋章,這些都是構成章法的內容。
四、墨法
所謂墨法,就是用墨的方法和技巧。筆法與墨法相得益彰,正所謂“墨法之妙,全從筆出”。墨的干濕濃淡,潤燥都能表現虛實輕重,清代包世臣曾在《藝舟雙楫》中說:“書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矣?!睆娬{了用墨的重要性,如《得示帖》中“霧”、“遲”,并且要表現適度的枯筆,這樣才能做到虛實相生。
再次,在書寫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過多碎筆畫,過多碎筆畫的出現讓整幅作品顯得很零散,書寫過程中我在追求字的大小變化的同時,在一些小的字的處理上筆畫過于單一,沒有賦予筆畫粗細、長短變化,使得整個字乃至整幅作品缺乏整體感,在老師的指導示范下,我將寫的易碎的字加以筆畫的長短變化、粗細變化、肥瘦方圓的變化,調整過后的作品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創作過程中,閱讀大量有關王羲之的文獻和書籍。對于書法理論方面的知識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和掌握,最大收獲就是如何把握作品的統一性與豐富性,就是要注意字與字之間的空間布白,一字內相似的空間布白越多字越有秩序感。
另外要注意線條的長短、粗細、肥瘦方圓的變化,單個字中運用這些變化才不會使得筆畫過于單一,缺乏變化。并且我發現凡單個字的結體,難就難在如何使其密,合體字的結體難就難在如何使它疏,而重疊的字切忌寫的過長,橫疊的字切忌過于開闊。
總而言之,在書寫過程中每種字體都有它的書寫規律,行草書中所兼顧的變化會多一點,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臨習一些優秀的法帖,不斷臨習的過程就是在不斷熟練與嫻熟運用的過程,這樣在創作中才會運用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