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敏
摘要:本文主要從東莞市莞城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角度闡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意義和必要性,緊接著闡述了當下“莞城非遺文化”進校園的實踐與成效,進一步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可行措施,對于提高學生文化素養,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莞城非遺文化;校園;保護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6122;66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8-0201-02
一、前言
莞城,擁有1260多年的建城史,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在漫長的歲月中,東莞人民共同創造了寶貴的文化財富,包括以物質形態存在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也包括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和手工技藝等。在新時代背景下,為了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莞城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活動是其中一項非常有效的活動。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同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寶貴財富。校園是各種文化交融、傳承、發展、創新的有利地點,對孩子們文化的教育是多方面的,通過把非物質文化引入學校的教育體系里,既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傳承與保護的作用,又可以豐富孩子們的校園生活,提高綜合素質。
(一)促進非遺保護與傳承
目前,我國在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給予了高度的關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雖然也取得了較好的結果,但是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出臺的相關政策與支持,更多的有利于非遺的保護,對非遺的傳承起到的效果甚微,所以只有將傳承問題解決了才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經久不衰,然而傳承最重要的是在于人,校園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校園擁有朝氣蓬勃的年輕群體,尤其小學是孩子心智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可塑性特別強的時期,如果將非物質文化引進校園文化中,能夠使孩子們學習非遺的歷史與文化,激發其民族意識和使命感,會極大地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二)豐富校園文化
當下學校越來越注重營造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非物質文化進校園無疑是對豐富校園文化生活貢獻了一份力量,也可以作為學校獨特的教育資源,有的學校甚至可以結合當地資源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學校。學校是教書育人的流動平臺,它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必要的校園環境、文化氛圍、傳承載體等,更加有利于非遺的保護、傳承、發展與創新。而非遺文化也為學校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資源,學生不僅可以學習文化知識,還可以組建相關的興趣班豐富課余生活,從小受到非遺文化的熏陶,伴隨著他們今后的成長,自身所傳承的文化也會傳播到各個地方,這種“活態性”的傳承是對非遺文化最好的保護與傳承。
三、“莞城非遺文化”進校園的實踐
學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切入點,我們應該積極組織非遺進校園活動,這對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是十分有利的。
自2014年起,莞城街道在原有非遺項目的基礎上,積極發掘街道內非遺資源,使莞城現有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增至6項,分別是國家級的東莞千角燈,以及市級的莞城花燈制作技藝、古琴音樂(嶺南派)、興塘醒獅、莞城龍形拳、莞城粵劇。為了進一步普及非遺知識,全面推廣莞城街道現有非遺項目,使這些寶貴的傳統文化知識能夠得以流傳,并長久發展,東莞市莞城文化服務中心自2014年起在轄區內各院校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并根據各院校教學特色,讓不同項目傳承人老師進駐到學校,向青少年學生開展周期性培訓活動,受到社會以及學校的大力支持。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要從小抓起,學校無疑是最理想的地點,本著孩子們對家鄉的熱愛、對非遺的理解、對文化的傳承為興趣,通過將培訓活動帶進校園,使孩子們可以近距離的體會“非遺文化”的魅力,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熱愛的非遺項目進行學習,增強了學生對莞城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孩子們的校園文化得到了極大地豐富,培養了對傳統文化更多的興趣,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十分有利的。
在進行校園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更加注重穩中求進的策略,首先是以欣賞教學為主,使學生進行初步的了解與學習,增強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其次,將不同非遺項目的傳承人聘請到學校開展周期性培訓活動,本著對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發展的方針,進一步發掘即將消失在公眾視野中的非遺文化;最后,由學校牽頭,根據周期性培訓班的學習進程,建立專門的興趣社團,在傳承人的幫助下以老帶新,傳承非遺文化,并積極參與到學校、社會等公共活動中,發揚學習到的民族文化。
四、“莞城非遺文化”進校園的成效
現在莞城街道內非遺項目已進駐多個學校,校園實踐已經成為莞城非遺文化的一項重點活動,其中興塘醒獅、莞城花燈、莞城粵劇、莞城龍形拳四個項目自2014年起,陸續在不同學校開展“非遺進校園”周期性課程培訓,均得到了較大的成果,其中興塘醒獅在莞城中英文實驗小學、莞城第一幼兒園開課,莞城花燈在莞城阮涌小學開課,莞城粵劇在莞城阮涌小學、莞城第一幼兒園開課,莞城龍形拳在莞城中心小學開課。
莞城不僅僅是在校園開展非遺活動,校外組織的很多活動也惠及了學校的孩子們。自2011年莞城龍形拳傳承基地正式成立后,莞城街道每年均會積極組織中小學生免費學習龍形拳武術套路,并外出表演節目和進行武術交流,從而產生了莞城區龍形拳第五代的傳承隊伍。2003年莞城醒獅隊正式更名為“興塘醒獅”,并設在莞城興塘社區文體志愿服務基地,由社區一名副書記負責管理,基地中固定隊員約45人,主要來自轄區青少年及新莞人的子弟,其中有教練員和助教(隊員兼)5人,經過長時間的培訓,并融合創新的元素,學員排演了多個醒獅節目并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為了能傳承和發揚粵劇,莞城聯合市粵劇發展中心和市戲劇曲藝協會,打造了莞邑紅豆粵劇少兒培訓班,每個星期六上午固定開課,經過多次考核和遴選,目前固定員超過50人,排演的節目屢獲大獎,如第二十二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金花獎、省“明日之星”等,更有多名小學員被粵劇學校錄取,進行專業曲藝學習,成為未來傳播粵劇文化的棟梁。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可行性措施
在我市非遺文化進校園取得可喜成績的背景下,莞城街道的非遺推廣工作也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但同時我們還需要思考如何進一步將非遺進校園活動舉辦的越來越好,對此提出了以下措施。
(一)構建專業教學課堂
本著保護與傳承民間藝術文化的理念,學校應該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要化被動為主動,積極與社會、政府合作,構建專業性的教學課堂,讓民間藝術可以真正的走進孩子們的生活中。
(二)創新教學模式
在教學模式方面,應以小班化教學為主,無論是繪畫、音樂、戲曲,都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大班教學容易產生走馬觀花的結果,小班化的教學可以使老師更有針對性的教授孩子,將自身的技藝手把手的傳授給孩子們,所以人數一定不要太多,30人左右可以保證較高的課堂質量,并定期對學員進行考核,對退出的學員及時進行補充招生,保證教學質量。
另外,學校可以借助現代科技,采用網絡教學模式,在傳承人授課期間全程錄影并制作成為教學視頻上傳到學校網站上,讓更多的學生可以課后自主學習。最后也要將傳統中融入現代元素,進行創新教學,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傳統藝術的呈現,也要對傳統藝術進行改進創新,比如傳統繪畫可以通過電腦設計,戲曲創作中加入現代思潮,花燈的造型設計更應當別出心裁,由學生自由發揮想象。
(三)加強宣傳教育
非遺保護與傳承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要想做好這項工作,首先要將宣傳工作做到位,政府部門應該廣泛的宣傳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精神,使公眾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項惠及千秋萬代的偉大工程,加強民眾對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責任感。同時也要引導社會各界尤其是學生家長充分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必要性,配合“非遺”走進校園活動,積極支持孩子們參加給以活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續發展。
六、結語
“非遺文化”是前人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當下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找到保護與傳承的方法,繼續發揮其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是非常值得思考的課題。本文主要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為思考方向,將其融入校園生活中,總結以往取得的成績,提出構建專業課堂、創新教學模式、加強宣傳教育的措施,希望可以借助校園的力量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更長久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