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宇英
摘要: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可以豐富公民的精神世界,也可以提高公民的文化素養,培養青少年思想道德修養以及愛國主義思想,把其培育成國家的棟梁之才,促進全方位發展。
關鍵詞:青少年;群眾性文化活動;積極參與
中圖分類號:G241;D4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8-0214-01
一、增強文化自信,發展文化活動
現在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步得到了提高,人們吃飽穿暖了,開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中國是唯一一個文化歷史沒有出現斷層的國家,這其中有很多原因是因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因此,想要國家更強大,我們國家的文化就得更加強大。而青少年是祖國下批支柱,在社會培養他們成為國之棟梁的時候就要讓他們積極地參與群眾性文化活動,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例如在平時可以多提供一些參加報告和講座的機會給青少年。報告和講座的形式是群眾生活中一劑調味品。豐富多彩的講座內容以及多樣性的文化對于群眾來說都是活躍氣氛、緩解生活壓力的重要因素。而且在社會風氣浮躁的今天,適當的講座和報告是塑造青少年三觀以及人格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二、宣傳傳統節日,弘揚中華文化
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豐富多彩的,在這種傳統的節慶日,各個地區都會組織一些大型的傳統活動,例如在端午節的時候劃龍舟,在中秋節的時候賞月等。平時周末還會組織一些友誼性的籃球比賽、足球比賽。通過開展這些群眾性文化活動,提高青少年的參與性,陶冶情操、凝聚大家的心氣,滿足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要求,與此同時促進文化發展的繁榮,把建設文化載體和群眾性文化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廣大群眾也會樂在參與其中。
三、理論結合實踐,參與群眾性文化活動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現在的青少年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如何全面發展?單純的在校園里學習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就拿“德智體美勞”中的勞來說,勞是需要青少年自己去親身實踐的活動,可以很好地將青少年的素質教育與群眾性文化活動有效的結合起來。比如,環境保護活動、安全衛生活動等等。在青少年的身體力行當中讓青少年認識到自我,從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通過這些活動還可以倡導青少年之間團結、友愛、互助。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讓青少年向著社會所要求的人才方向發展。在與青少年社會實踐掛鉤的過程中還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勵機制,有激勵才會有更大的進步,對青少年來說才會有強有力的驅動力。
四、確立文化影響,培養正確的三觀
群眾文化活動現如今發展的十分迅速。除了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三觀還能幫助青少年感受到祖國的強大為他們所帶來的良好的學習環境以及為了祖國更加強大,當代的青少年應該做些什么。
l.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創辦一些大型群眾文化活動,尤其是在一些具有愛國主義氣息的節日,例如勞動節,建軍節,國慶節等。我們不是為了學習愛國主義精神而學習,我們應當真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這種精神深深的印在腦海中,它有許多內涵等待我們去發現,尤其是對于社會主義榮辱感尤為重要。青少年要把自己的理想和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相結合,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把握正確的愛國主義情懷。
2.培養集體主義觀念。群眾性文化活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集體主義觀念,人是群居動物,從小的時候我們就是在班級里和其他同學一起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認識許許多多朋友,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現如今的社會無論你有多高的才能都不如集體的力量。集體的力量可以把一切好的品質都集合起來,讓每一個青少年都得到提高,群眾性文化活動的舉辦使集體觀念更加深入每一個青少年的腦海中,間接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
3.樹立勞動最光榮思想。對于目前的青少年來說,大多數都是獨生女。在他們的身上更加具有個性化。在家里又是眾星捧月。因此,當代青少年很難體會到勞動最光榮的成就感和榮譽感。青少年具有正確的勞動觀念是他們樹立正確三觀的基礎。在浮躁的社會風氣下,很多的青少年都誤以為有錢就是王道,對于一些別人的勞動成果卻不怎么珍惜。因此,更加要結合群眾性活動,讓青少年自己體會到勞動的辛苦、光榮以及成就感和榮譽。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意識到勞動最光榮。另一個方面來說,教育要和勞動相結合。例如,可以通過一年一度的植樹節、勞動節來鍛煉青少年的勞動能力,改變他們錯誤的勞動掛念,從而真正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完美的融合群眾性文化不僅僅能讓青少年感受到活動本身的樂趣,還能促進我們國家未來的棟梁的發展。通過積極開展群眾性活動倡導青少年參加,培養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榮譽感、正確的勞動觀從而促進青少年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