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勰
摘要:近些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足,已經不再滿足于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更要求精神生活的豐富化。群眾文化屬于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來源,在對其進行創作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的融合地域性文化,才能使其更好的貼近人民精神需求。
關鍵詞:群眾文化;創作;地域性文化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8-0220-01
地域性文化屬于我國人民經過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所遺留下的寶貴財富,在如今人民精神生活追求日益提升的背景之下,對于群眾文化的創作必須充分的融入地域性文化。而在創作的過程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對地域性文化形成良好的傳承,促進群眾文化的創作,還值得我們更為深入的探索。
一、群眾文化和地域性文化的概念
l.群眾文化。群眾文化指的是人們在職業之外,進行自我參與、娛樂以及開發的一種社會性活動。群眾文化需要將人民群眾的活動作為主體,將自娛自樂作為主導,從而更好的滿足于人們對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是將文化娛樂活動作為主要內容的一種社會歷史現象。
2.地域性文化。地域性文化指的是處在特定地域條件當中,跟環境之間相互融合,具有地域特征的一種特殊文化,具備其獨特性。地域文化當中的“地域”,是指文化在形成過程中所處的地理背景,其實際范圍可大可小。而地域文化當中的“文化”,則可以理解成單要素,亦可以理解成多要素。
二、群眾文化創作和地域性文化之間的關系
l.地域性文化是對群眾文化進行創作的基礎與源泉。地域性文化是在長期演變和發展的過程當中逐步形成的,會受到地域因素的影響,而對于群眾文化來說,其具備相對穩定性。不同地區范圍內的人民群眾在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的形成具備地域特色的一種群眾文化,如果地域性文化更豐富,那么群眾文化也會呈現出更為明顯的特色。
2.群眾文化創作屬于對地域文化的發揚與傳承。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都具有與眾不同的文化風俗特點和習慣,而在群眾文化進行創作的過程當中會對一些地域性文化資源進行融合,有效結合地域特征,以群眾文化的表現形式進行展現。可以說,將地域性文化充分的融入到群眾文化的創作過程當中,對地方文化進行弘揚,能夠促進地域性文化更為高效的傳承與發揚,對各地區特色文化的振興大有裨益。
3.群眾文化的創作和地域性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群眾文化的創作主要來源于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創作靈感也是從生活當中獲取,而最終所呈現的創作結果,是通過文化工作人員的加工而獲得,不僅能夠體現生活,更能高于生活。而地域性文化是受到區域范圍內特定人文條件、地理條件以及歷史文化等因素長期影響而形成的特殊文化,主要通過地區生態、傳統以及習俗等方面進行展現。
三、傳承地域性文化,提高群眾文化創作質量的主要措施
l.明確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的主導作用。人民群眾屬于文化的主體,因此在對群眾文化進行創作的過程中,需要積極向群眾學習,深入廣大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當中,切實掌握人民群眾的風采與特色,只有這樣才能夠創作出更多高質量,可以滿足于群眾精神需求的現代文化作品。
2.充分結合地域性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在對群眾文化進行創作的過程中,會受到地域性文化直接的影響,為有效提升創作質量,更好的傳承地域性文化,防止出現群眾文化創作趨于形式化的情況,文化工作人員需要對地域性文化加以更為充分的利用,結合區域特色,將當地特產、歷史、名人、自然景觀和非物質文化等相關內容充分的融入到對群眾文化的創作中。
3.群眾文化的創作需要展現時代特色。對群眾文化的創作,除了需要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積極融合地域性文化之外,還要更好的順應時代發展,根據時代發展特色做出不斷的創新。文化創作必須要更好的反映出時代主題,更為全面的展現出新時期群眾整體的精神風貌。
4.構建并完善客觀公正的群眾文化作品評價與激勵體系。在完成群眾文化作品的創作之后,需要展開公正、客觀的評價,需要引入具有客觀性和公正性的評價機制,同時對評價主體進行拓展,這樣將更有利于激發人民群眾的熱情,主動參與到其中,更好的發揮出群眾在其中的主體作用。此外,還要積極設置合理的激勵機制,從而更好的激發文化創作工作者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地域性文化屬于對群眾文化創作最為優質的資源之一,只有在群眾文化作品當中充分的展現地域性文化,才能更好的貼合廣大群眾的精神追求,二者之間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需要廣大群眾文化創作人員做出更多的努力實現二者的有效融合,促進國家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