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光粼粼的海面伴隨著低沉的潮音,瀨戶內海幽靜而美麗,無數離島(較大島嶼周圍的小島)星羅棋布,而豐島,正是瀨戶內海的離島之一。踏上豐島,沿著蜿蜒的梯田前行,滿目翠色。幾個轉彎后,一座水滴般的白色建筑躍入眼簾。
這是西澤立衛與內藤禮為2010年瀨戶內海藝術節設計的豐島美術館。西澤立衛作為日本知名建筑師,曾獲得有“建筑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他創造出了無數纖細而有力的建筑,主要負責美術館的外部構造。內藤禮是日本女性藝術家、雕塑家,她在作品中常常融入對自然與生命的思考,主要負責美術館的內部創意。
豐島美術館高4.5米,占地2400多平方米,是沒有任何柱梁支撐的曲線一體空間。從拱形門洞進入館內,可以看見一片空曠的純白。豐島美術館的墻體很薄,天花板高度不一,兩側各有一大一小的兩個橢圓形窗口,較小的窗口朝向山坡一面,看出去是樹影婆娑。另一個較大的窗口則面向海邊,看出去是清澈的藍天和悠悠的白云,偶有飛鳥一閃而過。美術館左邊的小圓頂建筑是咖啡館,運用了水滴狀的流暢設計,但開窗用玻璃封了起來。
豐島美術館里唯一的展品是內藤禮設計的藝術作品“母型”——從地上小孔中冒出的水滴,變幻形狀四處游動。地上的小孔是永久存在的,旁邊的小球和小傘蓋裝置則控制著水滴冒出和消失的速度。設計“母型”時,不僅用電腦計算了地面微妙的起伏,也精密模擬了水滴的動態:泉水水滴從小孔里慢慢涌出、變大、攤開,又漸漸流回其他小孔里,周而復始,永遠循環。偶爾會有天然的雨水順著天花板的開窗落下,與地上的泉水匯合,為美術館凝聚了天地靈氣。
除了感受水滴的流動美感,在館內還能感受空氣和風。室內和室外共享著同樣的空氣,新鮮清爽的感覺滲入肺腑,參觀者們在館中冥想、休憩、放飛思緒。而懸在開窗下的細繩迎風飄動,展現風的肆意。
建造豐島美術館花了不少功夫。先做完混凝土地面,再用土堆在地面上堆出小山包,用一個月的時間在土堆上搭鋼筋,之后澆筑混凝土。為了實現水滴圓潤的感覺,制作沒有接縫的天花板,全部的混凝土澆筑程序都是一次完成。澆筑完成后,再用挖掘機從13米的天井把土堆掏空。工人們三班倒,不間斷地工作,才有了這么純凈自然的作品。而13米的天井開口最后保留了下來,成為敞開的窗戶,光線、微風、鳥鳴從此處流入室內,幻化成多種風貌,演繹著時間的流逝與季節的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