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政
摘 要:礦山開采是我國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不斷更新的技術設備,以及條件差異的地質環境,想要利用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對整個井下生產過程進行可靠性控制,前期必須要解決系統存在的不足。以自動化控制技術支持,對設備的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管,將各類故障扼殺在萌芽狀態,為礦山生產的高效性與安全性提供保障。
關鍵詞:井下管理;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
井下作業環境特殊,對作業安全以及作業效率要求都十分嚴格。在高新技術的支持下,井下開采設備和技術工藝不斷更新,已經實現了自動化生產,可以實現高效率生產。并且在自動化控制系統的支持下,能夠對設備、人員和工藝流程進行集中化管理,實時掌握生產信息,通過動態管理來避免各類問題的產生。為更大程度上發揮出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功能性,還需要結合實際生產需求,對目前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進行調整優化,完全適合行業發展需求。
一、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功能
1.設備運行狀態監管
以鎢礦為例,在進行井下開采作業時,可利用的空間十分有限,且機械設備要長時間保持生產運行狀態,一旦出現故障,將會對整個生產線造成影響,甚至會遺留下部分安全隱患。可以說可靠性是礦產設備運行的核心要素,以自動化控制技術為支持,通過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對設備運行狀態做動態監管,實現全面控制,避免礦山設備產生故障,為鎢礦正常開采作業提供可靠支持。并且,電氣自動化系統與通訊和運程等技術相結合,及時將設備運行信息傳輸送給礦山開采調度中心,便于做好全程進度的控制規劃,在保證井下作業安全的同時,提高作業效率[1]。
2.井下作業安全管理
通過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可以對礦山生產設備進行可靠連接,實現多功能的一體化,發揮自動化控制技術具有的聯動功能,不僅能夠隨時掌握設備運行狀態,同時在遇到異常情況時能夠第一時間采取措施應對解決,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提高井下生產安全性。并且,通過電氣自動化系統對設備運行信息進行收集,在出現異常后可以自動對故障進行全面分析和檢測,確認故障后及時將其他運行系統關閉,同時將消防系統開啟,實現安全事故的可靠控制,以免危險因素的不斷擴大,最大程度上將事故影響控制到最小范圍內[2]。
二、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優化
1.系統設備選型優化
1.1確定系統規模
對井下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進行設計優化,首先必須要滿足實際情況,合理確定系統規模,然后來合理選擇設備型號。例如比較常用的西門子PLC系統,針對鎢礦井下水文狀態變化進行監測,根據所收集信息的分析結果,對水泵房設備運行狀態進行調控,消除水文因素對井下作業帶來的影響。該子系統邏輯復雜且涉及到閉環控制,可選擇SIEMENS-S7-300等中型規模的PLC控制系統,實用性更強[3]。
1.2確定I/O點類別
構建井下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時,基于實際應用需求和被控制對象通知難以程度,來選擇確定I/O點類別,并制作相應使用清單。以及還應根據系統控制量,對合適的軟硬件進行提前預定,且要通過對擴容需求的科學預測,來避免資源浪費。另外,還應與井下生產用電情況結合綜合分析,確定各電器設備輸出點頻率,確定所用輸出端類型合理。
1.3確定編程工具
常用編程工具如圖形編程器、手持編程器以及計算機軟件編程器等多種類型,且適用條件差異比較差。圖形編程器簡單直觀,多用于中型PLC編程;手持編程器則效率比較低以及適用范圍小,只能用于更加簡單的PLC編程;計算機軟件編程相比上述兩種類型,其在保證簡潔的同時,具有高效性,適用范圍更廣,但是軟件開發難度大且成本高,一般用于礦井大型PLC控制程序的構建。
2.系統設備構架優化
2.1硬件優化
①輸入電路。根據PLC系統供電電源特點進行輸入電路優化設計,并且井下作業惡劣,生產供電并不穩定,設計時要做到電路運行的持久、穩定以及高抗干擾性,可根據需求適當增加電源凈化裝置,如濾波器與隔離變壓器等。②輸出電路。基于礦井生產需求,選擇晶體管對各類標示以及調試設備進行輸出,對設備高頻動作具有更高適應性,以及增加電路反應效率。
2.2軟件優化
軟件是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的核心部分,可選擇模塊化設計方式對其結構進行優化,便于后續系統功能的擴展。即將系統劃分為多個子任務模塊,分別進行單獨編寫與調試,最后將所有子模塊整合成一個完整的程序。另外,根據井下作業需求,對I/O節點進行按需分配,盡量實現所有節點的集中調控,降低后續維護工作的難度,提高系統運行可靠性。
三、結束語
電氣自動化系統功能性是否完善以及運行是否可靠,對井下生產效率和安全性影響嚴重,還需要基于井下作業特點,從專業角度對控制系統進行設計優化,爭取為持續可靠的生產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李曉蘭.鉛鋅礦開采過程中的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設計[J].世界有色金屬,2018(01):79+81.
[2] 曹江新.探究電氣自動化控制對礦山設備的重要作用[J].新疆有色金屬,2017,40(05):98-99.
[3] 王平.井下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優化分析[J].能源與節能,2017(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