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揚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普及,學生的個性化成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思想健康教育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保證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高效開展,確保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需要不斷進行工作方法的創新。在開展具體工作過程中,適當應用心理學相關知識,能夠有效解決高校教學管理中的諸多問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工作;心理學;日常管理
高校輔導員工作兼顧學生管理、思想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管理,具有長期、復雜的特點,并且呈現出較強的思想性和科學性。高校學生年紀一般為18-22歲,處于個人發展的黃金階段。與社會其他群體相比,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經驗、獨立生活等方面能力不足,并且很容易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影響,與之相對應的是高校大學生處于人生中的特殊階段,渴望擺脫家庭的束縛,因此大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出現了一定的障礙[1]。因此,如何應用有效的應用心理學知識指導學生并加強學生管理工作,是高校輔導員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也是當前教育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結合我國高校輔導員工作管理的具體情況,對心理學知識的應用進行了詳細探討,旨在為行業研究人員提供借鑒。
一、高校輔導員工作中心理學知識運用的意義
高校輔導員在思想健康教育以日常管理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于學生成才發展有重要的引導作用。輔導員工作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科學相,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根據實踐不斷總結思考,確保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將心理學知識應用到高校輔導員日常工作中相對比較復雜,但是將心理學知識與學生思想健康以及管理工作結合在一起,能夠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進而為學生的成才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高校輔導員工作中正確運用心理學知識是評價輔導員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近年來,國家大力普及素質教育并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引發了行業內外人士的高度關注。受此影響,是否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想健康教育逐步成為評價輔導員工作的重要指標。因此,高校輔導員需要創新工作手段,熟悉并掌握心理咨詢方法,并在實際管理工作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幫助學生更好的完成自我成長。
高校輔導員工作中正確運用心理學知識是對大學生思想健康教育工作最佳補充。大學生思想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相關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傳統的思想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存在諸多問題,心理學方法的成功引入可以有效的避免這一缺陷,并豐富大學生思想健康教育工作的內容和形式。為了更好的體現心理學方法的優勢,發揮心理學方法的效用,高校輔導員可以嘗試將趣味游戲、支持分析等教學方法融入到教學實踐中,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改變傳統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心理學方法的引入和應用可以大幅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大學生可以主動的遵循教師的教學指導,進而提升高校思想健康工作的教學質量。據調查,將心理學知識引入到教學實踐中,可以有效完善教學內容。通常情況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與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需要注意的是,為了確保心理學知識的有效應用,高校輔導員必須熟悉并掌握多種知識。此外充分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狀態以及適應性,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在開展心理教學教育實踐工作之前,高校輔導員必須做好調研工作,確保教學工作的完整性。近年來的高校教育工作中,越來越注重和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越來越多的高校在開展思想健康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將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放在首位,在充分了解學生品德以及思想動態的前提下,針對學生的實際問題進行系統的分析,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考慮學生的發展需求,并發揮心理學方法的優勢,真正意義上改變學生的認知觀念。其中團隊輔導方法可以有效的解決學生的心理適應問題,并能有效分析學生實際問題的根源,具有一定的推廣意義。
如何正確的認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學方法運用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心理學方法有效應用的前提和基礎。將心理學方法引入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有效提升后者的工作質量和水平,并充分發揮不同教育方式的優勢。因此,高校輔導員需要結合教學實際尤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要求,實現心理學教學方式與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在實際開展工作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做好形式上的分析,還需要積極將內容分析與實踐工作相結合,將其作為有計劃、有配合的系統性工作。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充分熟悉不同心理學方法的應用技巧和操作原則,確保教學方法可以適應不同的工作環境。為了高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輔導員需要根據既定的工作目標,堅持有效提升工作效能的原則,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學方法之間的關系,采用科學合適的心理學方法,解決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
二、高校大學生行為問題以及心理問題根源分析
針對現階段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整體現狀,高校輔導員需要做好充足的調研,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確保學生可以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2]。不同時代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特點,當代大學生在包容性、理解性以及機遇的把握方面具有獨到的優勢,因此高校輔導員在進行大學生思想健康教育工作中必須緊密關注這一重要的發展規律。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等新技術快速發展,全球化逐步成為世界發展的主流趨勢,各國之間的聯系和交流越來越密切,部分外來思想不斷涌入,受此影響我國大學生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比如信仰迷失、情感失控等問題,如果這些心理問題不及時的予以解決,不僅不利于大學生的成才成長,嚴重者會引發心理疾病、暴力事件,極大的影響高校思想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施效果。筆者結合工作實際認為引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心理焦慮、冷漠、心理狹隘等因素,詳細如下。
首先,心理焦慮問題。所謂的心理焦慮是人們對于生活、工作、情感等狀況所做出的主觀情緒動態反應,主要表現為緊張、憂慮、自尊心和自信心缺失,是一種典型情緒反應。輕微的焦慮是正常的反應,但是如果一個人處于長時間的焦慮狀態,個人焦慮沒有及時得到排泄,就會引發嚴重的心理疾病,比如神經衰弱,抑郁癥等等。
其次,冷漠問題。從本質上來說,冷漠屬于人的一種防御方式,即當人遇到挫折問題時會采取一定的手段進行防御??傮w來說,冷漠主要表現為情感淡薄、意識衰退、缺乏認識動機、情緒低落。冷漠作為一種自我防御方式,當出現挫折時會通過漠不關心的狀態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但是任何的心理狀態都是有限度的,個人如果長期處于冷漠狀態中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疏導,會引發嚴重的心理問題,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發展。長期處于冷漠狀態,會消磨人的奮斗意志,造成個人價值無法實現等嚴重局面。
第三,心理狹隘問題。與心理焦慮、冷漠等狀態一樣,心理狹隘也是一種常見的、典型的心理問題。導致個人心理狹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受到委屈、別人的批評、自己的得失等等,由于這些問題造成個人耿耿于懷、無處派遣。此外在社會生活以及工作虹,如果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也可能誘發心理狹隘等現象。
如果出現了心理焦慮、冷漠、心理狹隘等問題,需要深入分析引發這些問題的原因,除了需要一定的思想道德依據外,還需要引入心理學知識進行深入的剖析,進而確保思想道德工作落實到位。為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高校輔導員在教育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灌輸式的教育引導方法,而是在充分熟悉和掌握心理問題原因、表現特征的基礎上,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深度分析,尋找問題的根源和本質,通過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及時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進行引導。
三、高校輔導員工作中心理學知識的運用
在深入分析高校大學生行為問題以及心理問題根源的基礎上,下文對心理學知識的應用進行了詳細探討。對于高校輔導員來說,如何運用心理學知識選擇正確的引導方式,對于開展思想健康工作有重要的作用。行為療法是比較典型的治療方法,這種療法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心理學,指的是通過選擇不同的條件反射理論對特殊的治療程序進行糾正,來盡可能的規避異常行為,其中常用的方式有沖擊療法、厭惡療法等。為了更好的應用心理學知識開展工作,首先需要堅持全程教育的理念,明確目標,確保班級成員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努力,尤其是在行為療法實踐的過程中,需要及時的對異常行為進行引導,確保目標的完成。其次,積極了解學生的生活、學習動態,采取有效的鼓勵性措施提升班級的凝聚力以及班級成員的成就感,更好的展示團隊優勢。從現階段的班級管理工作來看,管理方式較為單調,實現班級凝聚力穩步提升的難度較大,因此,對于高校輔導員來說,需要結合實際情況,提升班級成員的歸屬感和榮譽感。第三,為更好的掌握學生的思想、學習動態,需要積極構建信息反饋系統,根據行為療法的操作規范,強化不同環節的反饋和監控,確保信息的通暢性、及時性和有效性,最終實現思想教育工作質量的穩步提升。最后,對于高校輔導員本人來說,還需要加強自身建設,通過多種專業知識的學習,不斷提升自身業務和綜合能力。此外,為了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高校輔導員還需要形成崇高的道德品質,并積極為學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喬宇瓊. 淺析利用心理學知識促進高校輔導員工作方法創新[J]. 中國校外教育, 2017(12):34-34.
[2] 何之君. 試論心理學理論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運用[J]. 當代教研論叢, 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