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嬌
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教育是一個民族的希望,而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基礎,小學教育中對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與提高。小學是每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小學時期學生的心智開始逐步發展,樹立小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養成獨立自主的健全人格,培育創新意識和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關注的首要任務。
0背景
創新是時代發展的動力,是黨和國家的核心理念之一,在各行各業日益成為一股重要力量,在教育上也不例外。教育事業正處于人才強國戰略的關鍵節點,擔負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特別是小學教育,是教育的根基所在,以創新驅動小學教育更快更好地發展是時代的潮流,也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學校為之不懈努力的目標。以期使創新理念對小學教育發揮更鮮明的作用,促進小學教育的健康發展。
1.小學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素質的普遍提高,教育越來越為社會所重視,特別是小學教育中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是小學教育面臨的首要隱患。應試教育是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以應對考試為唯一目的而展開的一系列教育活動,應試教育思想就是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產生的教育思想。這種教育思想注重對學生知識的灌輸與答題技巧的訓練,而忽視對學生能力、興趣的培養以及對學生身心的關照。在多年以來的教育改革下,純粹的應試教育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抑制,但應試教育的思想仍然普遍存在著,持續對小學教育的發展形成著不良的影響。
學生學習壓力過大是小學教育發展中的新問題。隨著小學教育的快速發展,學生的學習內容獲得了極大的豐富,再加上社會競爭的激烈使教育承擔了更多的責任,學生的學習任務變得空前繁重。在教材知識上,一些學校為了以后更高年級的學習,在應掌握的基礎知識之上,對學生的培養進行了提高和深化,在興趣愛好上,家長對孩子進行一些非娛樂性的興趣愛好培訓加大了孩子的學習壓力。
2.小學教育中創新思維培養的途徑
2.1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在小學教育中,教師要發揚教學民主,循循善誘,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基礎知識,還要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自己能力與思維,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性能力,同時還要用發展的眼光鞭策學生,讓學生不斷沖破固定模式,尋求最優的解題思路。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給予學生充分動手、思考的空間,并引導、幫助學生實現目標,及時肯定學生的表現,以建立學生的自信心,逐步完善學生的獨立人格。
2.2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思維的方法
發散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思維形式,也是創新思維的核心。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啟發學生發散性思考問題,多角度探討問題,循循善誘并要鼓勵學生打破常規,別出心裁,敢于標新立異。數學學科,學校會經常遇到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現象,此時教師就要打開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發散性思考問題,并嘗試自己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針對一題多解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用不同知識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發散學生思維,拓展學生四維空間,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活躍,已達到創新目的。
2.3重視課堂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
課堂是小學教育的第一陣地,也是開展各類教育活動的最重要陣地,因此要重視課堂教學中小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進一步提高小學課堂教育的質量。教師應充分發揮小學課堂的作用,使小學課堂成為學生學習和吸收知識的主要場所、成為創新思維培養的主要場所。老師應認真做好備課工作,豐富教學知識,同時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上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互動、認真回答問題,參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另外應訓練學生的不同思維方式,對創新思維的同學及時鼓勵和表揚。
2.4積極培養學生創新實踐動手能力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是對創新思維的有力支撐,也是對創新想法的檢驗。世界上所有的偉大發明家,都是小時候酷愛動手制作的,無論牛頓還是愛因斯坦,都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學校應該開設更多的手工制作課,鼓勵小學生更多地參與手工制作,更多的參與團體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在創新實踐方面,老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指導,鼓勵學生開動腦筋,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作品,同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應激勵同學們有計劃地開展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
2.5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科技創新競賽
科技競賽是培養小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的有效載體,它是一種可行的教育、教學行為,有著常規教學不可及的特殊的創新教育功能。在此過程,應發揮學校搭臺、教師指導、學生創新多方位融合的作用,為學生的創新創造提供更多機會與途徑。比如積極組織小學生參加青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等,可有效展示學生科技創新成果,進一步豐富和提高小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2.6創新開展討論性和實踐性教學
小學的教學模式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占支配地位。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保障教學秩序。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其主要原因在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缺乏參與性,不利于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小學教育應該更加注重實踐教學和討論性教學,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教學環節,活躍學生思維。
2.7強調學生在教學實踐中的主體地位
在小學教育中,教師占課堂的支配地位,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往往被忽視。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不善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及對教學活動中的問題進行質疑。雖然這種教學模型更容易確立教師的權威地位,保障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但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小學教育中,應該強調教師與學生的平等地位,真理是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鼓勵學生與教師展開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獲得知識,同時也收獲創新意識。
3.結語
學生創新思維與能力的培養、發展,必須依賴于自身扎實豐富的基礎知識和靈活嫻熟的技能技巧,同時還需具備靈活的思維方法。要想讓學生做到這些,教師就必須深入鉆研教材,深刻領會新課標教學大綱,做好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真正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與能力的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馬桂英。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教育管理改革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9.
[2]劉娜。關于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教育管理改革研究[J].求知導刊,2014,2.
[3]韓永蘭。新課程改革下對小學教育管理的探究[J].神州,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