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宇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數據分析的應用已逐步普及。近年來遠傳流量儀表產品日益成熟和相關產品應用日漸普及,為供水企業分析漏損和控制漏損提供了有效的措施。我司通過把不同品牌的遠傳流量儀表的數據整合到一起,開發流量計量信息化系統,對采集到的流量數據進行集中管理并加以應用。借助系統的遠傳抄表、分區計量管理、漏損分析、數據報警、流量監測和配表分析等功能,助力公司的管網漏損控制工作。
關鍵詞:流量數據;分區計量;數據報警;配表分析;管網漏損
一、概況
佛山水業三水供水有限公司(簡稱:三水公司)一直以來都很重視漏損控制工作,近年三水公司響應國家《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等指導意見,積極推廣遠傳智能水表的應用,并通過建設流量計量信息化系統,開展流量數據的應用研究,同時結合分區計量管理工作的開展,在管網漏損控制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本文主要從分區計量管理、流量監測報警和配表分析三個方面淺談流量數據在漏損控制工作中的應用。
二、流量數據在漏損控制工作中的應用
1.分區計量管理
三水公司近年通過制定分區計量建設規劃,并按計劃逐步建設管網多級計量分區。目前已在北江以西片區實現了多級分區計量管理,其余片區的分區計量建設工作正按規劃逐年建設,目標最終實現對供水管網漏損實行網格化管理,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對漏損進行精確定位。
(1)檔案建立
通過建立DMA分區檔案,添加分區進、出口遠傳儀表,設置DMA分區信息,包括區域夜間流量起始和結束時間、區域內水表戶數、區域夜間合理用水量、區域夜間最小流量和漏損率報警限值等。
(2)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為當夜間用戶合法用水量達到最小值時,區域內的夜間最小流量值最接近區域內的漏失水量。通過每天對區域夜間最小流量值的監測,能及時發現區域內的管網漏損。另外區域內每小時的漏失水量=夜間最小時流量-用戶夜間合法時用水量,可以通過區域總漏損水量減去漏失水量求得計量損失水量和其他損失水量為多少。
(3)案例分析
2018年通過夜間最小流量監測發現六一片區的夜間最小流量出現突增,經及時的發現并處理漏點,為我司挽回水量損失約5200m3。
六和片區的夜間最小小時流量平均值為5.7m3/h,經過測算居民夜間合理用水量約2l每戶每小時,結合居民戶數測試夜間合理用水量約6m3/h。兩者十分接近,由此判斷區內漏失水量很低,不需要對該區域開展查漏工作。相反地,如果區域夜間最小小時流量明顯高于夜間合理用水量,則區域內很有可能出現管網漏損,需要開展漏損普查工作。
2.流量監測報警
隨著流量儀表的逐漸增加,主要靠人工識別判斷遠傳數據是否正常的傳統方式已難以支撐流量監測工作的需要,因此為流量儀表設置一套科學有效的報警參數是報警功能是否能起到實效的關鍵。我司經過近年的經驗積累,目前流量監測報警通過設置流量上下限報警、離線報警、零水量、水倒流、小流量、水量過載等報警參數,通過系統的分析篩選,每天生成流量異常報警清單,在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時,避免了人為失誤造成的漏報和誤報,使得流量異常的儀表得到及時的處理。
3.配表分析
大口徑水表配表分析通過錄入不同型號、口徑水表的Q1、Q2、Q3、Q4值,并在水表檔案中正確填入水表的型號、口徑,系統會根據匹配到的水表型號口徑的參數結合該水表采集到時小時流量進行配表分析,當該水表出現以下情況則判斷配表不合理:①、有超過30%的時間水表小時流量低于水表的Q2值;②、有超過30%的時間水表小時流量高于水表的Q3值;③、水表出現長時間連續的小時流量高于水表的Q4值。
流量計配表分析通過流量計的小時流量和口徑計算出水流經過流量計的流速,我司在用的電磁流量計設計流速為0.3m/s,當電磁流量計運行期間有超過30%的時間流速低于0.3m/s,則判斷該流量計配表不合理。
通過系統定期生成配表分析合理性報表,可及時掌握哪些在用儀表存在配表不合理的現象,從而對“大馬拉小車”和“小馬拉大車”的情況進行整改,降低因配表不合適造成的計量損失水量。
三、結論
我司通過應用流量數據及信息化技術輔助漏損控制工作的開展仍處于起步階段,以上介紹三個方面的應用是在實踐過程中使用得比較成熟并且取得了實際的成效的應用。在大數據時代之下,流量數據在其他方面的應用仍有很多,我司下階段將繼續加大遠傳儀表改造的投入,擴大獲取流量數據的渠道,進一步發掘流量數據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城鎮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及評定標準》CJJ92-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