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宗良
摘 要:探討了當前的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情況,結合自身的物聯網技術實踐經驗,在分析物聯網體系結構的基礎上,重點論述了物聯網安全檢測技術的諸多方面的內容,希望對于今后提升面向物聯網感知層設備的安全性有所幫助。
關鍵詞:物聯網;感知層;設備安全監測;網絡結構
1 引言
當前,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物聯網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在諸如工業監測、政府工作、智能交通、公共安全、智能電網、老人護理、食品安全溯源、情報搜集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應用。物聯網在未來的社會中,能夠實現個人的互聯以及物和物之間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情況下的互聯擴展,但這樣也會存在著暴露著大量的信息傳輸的過程中,如果不重視這種公共場所下的信息保護問題,則容易出現著信息的干擾、竊取以及非法監聽等問題。特別是針對物聯網發展的高級過程來說,實體在物聯網場景中往往具有相應的計算執行、智能感知的能力,如果不加以控制這方面的內容,則會對于和諧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造成一定的威脅。所以,結合信息化社會的發展條件,應該充實如何構建安全有效的檢測方法,從而能實現物聯網感知層設備的安全檢測要求,構建安全的物聯網發展環境。
2 物聯網體系結構
結合物聯網體系結構情況,其往往涉及到三層的內容,應用層、網絡層以及感知層,具體則是涉及到相應的感知信息、處理數據以及信息數據的傳輸等步驟,在這樣的過程中,往往涉及到的關鍵性的信息技術要點則為傳感技術、智能信息處理技術以及網絡傳輸技術等。在新時代的信息技術背景下,傳感技術則是涉及到多種技術的集合,包括RFID技術、多種類型傳感器、GPS定位、二維碼、地理信息識別以及多媒體采集等方面內容,以便能有效進行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識別處理,滿足當前的工業發展需求[1]。針對智能信息處理技術來說,則是涉及到相應的跨系統的數據信息的協同共享以及互通等方面的功能,能結合中間件的要求滿足跨行業的發展要求,主要涉及到的信息化技術有數據挖掘、并行計算、數據存儲、信息呈現等方面內容。最后的網絡傳輸技術則是利用互聯網平臺,能夠有效開展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數據信息的傳送要求,具體來說,涉及到有線、無線的傳輸技術、組網技術、交換技術以及網關技術等。針對感知層來說,可以視為系統中的對于原始信息的收集器,其中,感知器以及物品設備操作環境則容易遭受到破壞以及控制,往往體現于物聯網應用的直接過程中,在此過程中,應該充分重視物聯網的環境安全控制內容,只有實現數據信息的安全,這樣才能有效保證整個物聯網信息安全的要求。所以,結合物聯網感知層設備的安全檢測問題進行分析,重點探討了物聯網安全檢測技術。
3 物聯網安全檢測技術
針對物聯網中的無線信息傳輸特點進行分析,其具有的開放性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問題,這種隱形威脅不僅針對一個信息系統來說如此,對于整個物聯網產業同樣不可忽視。結合物聯網感知層安全性檢測的發展來看,其則是信息安全產業以及RFID部門所關注的重要內容,其主要涉及到的內容則是RFID技術以及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檢測方面。
3.1 設備安全性檢測
(1)物聯網感知層硬件芯片檢測
通過相關的資料文獻分析,對比于現場觀察情況來看,進一步結合芯片信號情況,針對多方面的感知設備子層來進行重點檢查工作,涉及到相應的設備包括GPS定位儀、多媒體采集器、二維條碼掃描器以及傳感器等內容,還有相關的系統模塊等內容,有RF模塊、XDSL模塊、3G模塊、GSM模塊、ZigBee模塊等,這些上述的系統中的電路中是否存在著具有漏洞的芯片,或者能夠進行自動無線通信功能的芯片等。
(2)一致性測試和通用能力測試
在進行物聯網系統的一致性測試的過程中,主要就是集中于進行設備和物聯網規范、標準匹配情況進行分析,具體來說,涉及到傳輸協議一致性測試、接口一致性測試、射頻一致性測試和數據一致性測試等方面內容。在此過程中,為了實現感知層設備的兼容性以及相互操作的要求,可以結合EPCGlobal 和WGSN 的相關標準情況下來開展一致性測試,這樣則有利于系統的規范化、國際化的發展要求。在開展系統的通用性能測試過程中,主要則是就相關的設備的可用性、安全性等方面進行檢測,涉及到相應的設備壽命測試、收發功能性測試、感知管理功能測試等方面內容[2]。
(3)隱蔽通道檢測
在進行隱蔽通道檢測的過程中,主要進行非正常的連 接情況的檢查以及判斷,可以通過線路測試、分析法以及探測法等進行,并結合芯片功能的要求,主要可以來判斷是否存在可以的遠程監聽、維護等模塊,是否存在著遠程高權限管理以及隱藏的相關通信通道等。
3.2 通訊協議安全性檢測
借助于動態調試、模糊測試以及靜態分析的方法,結合相關的網絡通信安全協議的檢測工具,能較為全面地分析物聯網感知層模塊的通信協議,特別注意漏洞的挖掘。
3.3 接口安全性檢測
借助于有效的方式來全方位檢測和物聯網感知層相互關聯的外部接口,重點進行接口數據的控制管理、傳輸交換等過程。
3.4 電磁信息泄漏檢測
通過電磁敏感度(EMI)測試方式,能有效針對物聯網感知層的部分設備結合電波暗室,重點針對存在的電磁信息的漏洞以及隱患來進行處理。
3.5 內部滲透測試
通過仿真測試平臺,能夠結合系統的實際需求,特別是物聯網感知層可能引起的內部惡意攻擊進行相應的滲透測試,重點旨在有效發現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能全方位有效正確評估系統抵御攻擊的能力。
3.6 密鑰破解檢測
針對讀寫器讀取標簽的加密信息進行模擬操作,并能開展相關的子系統破解工作,可以利用蠻力方式以及逆向工程等手段來進行標簽密鑰的攻擊,力求能實現標簽的明文信息的恢復。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針對物聯網安全檢測技術更多體現出應用型研究的特點,則應該從仿真實驗、規范標準、方法評價等多角度進行分析,加強特別是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探討,能夠重視物聯網感知層共性技術和核心技術的發展,并結合是行業需求出發,全方位做好物聯網安全檢測技術工作,以符合當前和諧社會穩定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俞楊建. 物聯網設備自身缺陷對隱私安全的挑戰[J]. 無線互聯科技, 2019年2期.
[2]盧文迪, 李曉輝, 汪涵. 基于設備指紋的物聯網設備安全接入方法研究與實現[J]. 電子設計工程, 2019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