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銘 冷屹 胡超
摘 要:隨著科技進步,國內外各行各業越來越注重科學的訓練方法,及科學的管理手段。體能是人作戰能力的最為重要的保障,若是一個人身體素養不能支持作戰任務,那么最先進的武器設備也難以為繼。越是科技的進步,越是能夠凸顯人在一場高科技戰爭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國的一些軍事題材的科幻大片中,表面上看高科技似乎取代了人,但是在關鍵的時刻,仍然需要人作出決策和決斷。與此同時,國外一些軍事大國越來越重視體能訓練的內容、方法,其實也是出于體技結合與綜合運用的考量,越是實戰化越是需要高素質的人才保障。
關鍵詞:體能訓練;軍事體育訓練;實戰
軍隊訓練逐漸朝著實戰化的目標看齊,體能訓練是大規模作戰的重要訓練課目,通過研究外軍的訓練理念,發現我軍在這一領域的探索比較少,亟需提高認識,借鑒先進的訓練方法,改進自身。
一、科學制定訓練內容
美軍是較早提出體能訓練是為了完成作戰任務的,通過對作戰任務進行逐層分解,最后分解到每一個具體的動作上,再確定訓練內容。緊扣實戰的綜合性、應用性特點,有效地將體能訓練與單兵和分隊作戰任務等作戰任務,同作戰行動結合起來;鑒于實戰往往具有一定的隨機、突發、危險性等,在體能訓練的過程中,也增設了一些具有模擬實戰的虛擬環境,嵌套進去復雜的作戰場景,外加具有挑戰性的行動,激發訓練士兵的潛能,在平時訓練中充分地挖掘士兵的潛能,那么在實戰中,人內在的潛質才能被充分地重現出來。2012年美軍頒布了FM7 - 22野戰手冊《美軍陸軍身體準備訓練》,其核心思想是“一切身體準備訓練圍繞任職需求和作戰任務展開”,強調了官兵身體力量、耐力等要同技能結合起來訓練,對士兵在火力下移動技能、搬運傷員等體能要求,設置了移動、跨越障礙等與實戰密切相關的體能訓練課目,明確了“練為戰”,闡釋了在戰場上不變的只有變,在千變萬化地戰場上,只有提高作戰者自身的作戰素養,才能在實戰中取得勝利,進而確保整個團隊的作戰成果。由此可見,我軍也應該革新觀念,在軍事體育訓練、體能訓練中,設置一些模擬實戰的課目,拓展作戰地形,增加訓練的隨機性和復雜性。組織鼓勵軍校、部隊學員參加各種軍事技能比武,激發士官的作戰意識、實戰意識。組織實戰化的演練,調動士官的體能、技能、心理等身體要素,讓士官置身于真實的作戰環境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設以下訓練內容,提升學員的體能和軍事作戰技能,創設了組合訓練、1000 m武裝組合訓練(包括武裝通過400 m障礙、400 m武裝越野、200 m扛彈藥箱和手榴彈投準)、3000m武裝組合訓練(包括800 m武裝越野、450 m戴防毒面具跑、爬越50 m鐵絲網、1000 m扛圓木、700 m武裝越野和手榴彈投遠或精度射擊)、20km和50km等戰斗體能訓練內容體系。通過以上有簡到繁的訓練,逐漸地讓學員適應自身、適應訓練環境,進而理解實戰的基本要求,在行動中,讓士兵體驗到自身需要配合思想行動,也就是說,在有著明確的目的下的動作,才是訓練要達到的目的,這樣的訓練才是有效的,有效的體能訓練,能在較大程度上為作戰提供人才保障。
二、循序漸進地訓練最牢靠
不同的體能訓練往往根據作戰要求來定的,二者是相互依賴的關系,俄國和美國既對士官的體能作出了規范性的要求,還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兵種作戰環境不同,給出了一些特殊性的訓練規范。此外,美軍在進行體能訓練中,還按照訓練對象的不同,對新兵和現役、后備役進行分類訓練,明確上述兩類在訓練考核上的不同,還指導各個兵種根據作戰任務的不同,可以制定高于通用的《軍事體育訓練與考核大綱》;這種做法既體現自身的兵種特點,又能靈活變通。因為訓練方法科學與否不僅關系到整體作戰能力,還關系到官兵體質好壞,一個身體素質不好的士兵,必然決定了其從軍的生涯,因此,外軍的體能訓練注重于致力尋求最高效的訓練方法,使得每個士兵的身體素質得到提高,降低傷病的發生率。世界上的一些軍事強國,在對軍人進行體能訓練時,都充分地借鑒了生物學、生理學、運動學等學科的理論來指導訓練,由簡及繁,循序漸進,遵循“按實戰施訓、按規律施訓”這個大前提,不一味地強調大運動量高負荷的持續訓練,而我軍很多部隊及軍事院校在軍事體育訓練中,片面地強調大運動量、持續負荷的訓練,針對這一弊病,應該對教練員進行培訓,灌輸教練員關于科學訓練的方法,這樣才能最快轉變過去不合理、不科學的訓練方法。
三、軍體訓練標準需科學制定
要求體能訓練動作標準,是一個很難統一的要求,由運動生理學可知,不規范的動作,很容易造成身體相關組織的挫傷,針對這一問題,俄軍提出了一組數據規范了士兵在訓練中完成某一動作過程,例如針對某一體能訓練,規定了完成的時間、移動距離、需要克服的重量;以及這一動作需要重復地次數等等,只有在這幾上指標都對應上,那么這一動作才算是標準的,才是精確標準的動作。美軍還規定全軍,在進行分組跑訓練,禁止每周超過2次,這些都是遵循了運動學規律的。
總之,外軍的體能訓練都著眼于實用,注重體能與技術相結合,綜合調用各個作戰取勝的要素,對不同種類訓練人員有區別的組織訓練,在實踐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參考文獻:
[1]李璘.中美軍人體能訓練與考核中的軍事實用類項目設置比較研究[J].軍事體育學報,2017,36(02):82-85.
[2]杜舸. 美國空軍軍官職業教育體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7.
[3]陳應表.美俄軍隊體能訓練及啟示[J].軍事體育學報,2013,32(03):23-26.
[4]李鵬. 外軍院校新型陸軍初級指揮軍官培養模式研究與啟示[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2.
[5]黃為根.中美軍體能訓練評價的對比研究[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12,31(02):75-77.
[6]金興樹. 合訓學員軍事體能訓練與考核問題分析和對策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1.
[7]閆子龍. 不同戰爭形態軍人體能特點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