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妤 曹珊珊
一、中美貿易摩擦的發展和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也不斷顯露。其中,中國與美國的貿易摩擦成為了主流熱點話題。2017年,美國以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為導火線再次對我發起貿易戰,美國政府根據“301條款”頻頻加征中國進口商品關稅,同時針對我國對美出口的企業不斷發起“337調查”。
實際上,中美貿易摩擦并非最近才出現。上世紀80年代,美國就已經在知識產權問題上與中國有多次交鋒,期間,中美簽訂了多個知識產權協議。直到上世紀末,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多集中在低端產品中。本世紀以來,自中國加入WTO,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開始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產品,美國更加多次指責中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不夠。從2007年到2018年,美國跳過WTO談判,直接對華發起的“337調查”就有將近50%,更多的貿易摩擦集中在了技術型產品上,并且,美國連續多年將中國列入“301條款”的重點觀察國名單,在2017年發布的知識產權保護報告中,美國將中國的多家企業列入“惡名市場”名單,并率先打響貿易戰。
美國主動發起的此次貿易戰,原因主要有兩點:
1、中美貿易中,我國貿易逆差巨大。根據2017年美國商務部的統計,美國對華逆差約為3750億美元,遠大于中方統計的1960億美元,同時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產品遠高于中國對美國的進口,這種貿易不均衡導致美國開始提高中國進口關稅,實施反傾銷、反補貼等措施。其中,美國政府認為中美雙方關于知識產權的分歧導致了兩國之間的貿易不均衡,因此知識產權是此次貿易戰的核心問題。
2、特朗普政府維護其世界霸主地位,擔憂中國崛起對其產生威脅。中國提出“2025戰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使得美國長期壟斷該行業并從中大量牟利的現狀被打破;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和理念,使得中國的大國地位不斷穩固并提升。
二、他國貿易摩擦事件帶來的經驗教訓
歷數中美貿易摩擦,特別是知識產權貿易摩擦,中方往往處于劣勢地位。由于中國在東亞經濟一體化中的自由化程度不高,因此美國通過發揮TPP與戰略安全問題的互動功能,開辟出一條美國主導的東亞經濟一體化道路,試圖替代日本,利用自身的產業優勢,形成美國處于頂層的新型產業分工,重構東亞經濟,據“中國于門外”【1】。而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階段與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狀況相當,經濟運行中也面臨相似的問題。因此,我們可以從日本經歷的美日貿易摩擦中,吸取經驗和教訓,這對我國更好的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
上世紀50年代開始,美日兩國開啟了長達40年的大規模貿易摩擦。二戰后,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經濟快速發展,確立了對外出口尤其是對美貿易為主的經濟發展戰略,成為僅此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自上世紀50年代中期,日本對美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并迅速脫離了對美國的依賴,不斷對美國的經濟產生沖擊。初期,美國給予了日本在紡織品產業的關稅優惠政策,這使得日本的這一核心產業在1956年的美國市場份額超過了50%。之后,美國先后多次與日本達成紡織品的貿易協定,有力打壓了日本的這種強勁勢頭。
而隨后,日本的經濟發展迅猛,產業結構也逐漸從勞動密集型輕工業轉向了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進而轉型為高科技行業,在全球多種工業品市場中占據有力地位。自此,彩電、鋼鐵、汽車、半導體、電信產業不斷爆發美日貿易摩擦。美國對日本不斷發起加征進口稅、反傾銷、反并購、301條款等手段,要求日本與美國定期談判,并減少出口。另外,美國通過立法來限制日本商品的進口,制裁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出口。
而在種種手段效果甚微的情況下,美國打出了一副王牌,通過政治和經濟手段,于1985年簽訂了五國《廣場協議》,加速日元升值,使得日本出口急劇下降,日本政府不斷寬松貨幣,提供積極的財政政策,使得房地產泡沫迅速破裂,經濟一度回落。到上世紀90年代,美國更是通過“超級301條款”,迫使日本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至此,日本在這場40年的貿易戰中全面潰敗。
縱觀此次貿易戰,筆者得出以下幾點經驗教訓:
1、美國占據主動,而日本不斷妥協退讓。日本的這種妥協,將原來的貿易摩擦升級到金融制裁,使得經濟急劇震蕩。
2、日本受地緣政治影響,經濟過度依賴出口,一旦發生貿易摩擦,很容易對國內經濟造成巨大影響。
3、日本在面對美國的主動,“拖”成為主要戰略。在美國對某一產業實施貿易制裁時,日本一拖再拖,到該產業成為非主流產業后再與美國達成協定,給新興產業發展留下了過渡時間。
4、日本在美國倒逼下加快產業升級轉型,政府從各個方面促進不同行業發展,使得日本產業完成了從輕工業到重工業,再到技術型產業的轉變。
三、中國如何應對知識產權的貿易摩擦
綜上可知,美國在貿易摩擦中通過不斷加大談判砝碼使得其與日本之間的貿易戰占據了上風。對于我國而言,我們都需要加強對經濟的控制,不斷提高我國的核心競爭力。
1、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健全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建立良好的營商環境。在政府的大力主導下,我們在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健全以及執法方面正在快速改善。據統計,境外公司在我國提起的專利侵權訴訟的勝訴率達到80%,賠償額度也調高到了最高500萬元。201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中,重組了國家知識產權局,整合了相關職能,強化了知識產權的保護。
2、完善創新機制,加快驅動產業創新發展和轉型。2018年出現的“中興事件”讓國人清醒認識到企業自主創新是當前我們面臨的首要問題。國家要不斷扶持企業自主創新,降低對進口技術的依賴。
3、提高中國企業對知識產權的認識以及保護意識。企業應當加強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和布局,成為合法的權利人才能解決被動局面。同時建立知識產權相關部門,完善企業知識產權配套體系,建立知識產權預警和防范風險機制,正確對待侵權和訴訟。
4、積極行動不放棄。對于企業而言,在面對來自外國的知識產生訴訟,要綜合考慮成本和結果帶來的影響,同時不能一味的退讓妥協,反而會讓自己處于更加被動的地位。
參考文獻:
[1]程靜,《試論由知識產權引起的中美貿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