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
頸腰綜合癥,顧名思義就是頸椎和腰椎同時出現問題。隨著電子產品的不斷興起,越來越多的人沉迷于手機,頸椎病和腰椎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許多青少年不僅眼睛出了問題,頸椎和腰椎也變得不舒服,還有辦公一族也在受著腰椎和頸椎問題的困擾。那么,頸腰綜合癥有哪些臨床表現呢?它對人體的危害是什么呢?下文都會提到,我們一起來看看。
頸腰綜合癥患者頸段和腰段兩個部位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病變,所以頸腰綜合癥這種疾病的特點是頸髓受壓或刺激癥狀的同時伴有腰椎椎管狹窄。這兩個部位的癥狀可以單獨先后出現,也可以同時出現。
但在臨床上更普遍的是患者下肢出現癥狀,進行頸部手術后發現下肢癥狀并沒有明顯的改善伸著根本就沒有效果,再次檢查后發現出現了腰椎椎管狹窄的癥狀。也有可能是患者受到腰部癥狀的困擾到醫院就診,經過檢查卻發現頸髓同時也受到了壓力。也有患者是在進行腰椎手術后出現了頸椎癥狀,這種情況一般更常出現在基層的醫療單位。
下面就分別從頸椎癥狀和腰椎癥狀兩個方面分別對頸腰綜合癥進行介紹。
一、頸腰綜合癥臨床表現之頸椎癥狀特點:
1.脊髓受到壓迫或刺激出現的癥狀:頸椎癥狀的病理解剖實質是椎管狹窄。椎管的狹窄會使脊髓受到壓迫,而脊髓里面存在大量的神經和血管,一旦受到刺激和壓迫,首先會出現感覺障礙;在病情發展到中期的時候,會影響到錐體束,出現運動障礙。
2.影像學陽性所見:一般要確認患者的病癥必須要借助醫療器械的輔助檢查,出現頸椎癥狀的患者在X線、CT及MRI等檢查中都會呈現明顯的椎管發育性狹窄,患者椎管的矢狀徑與椎體的矢狀徑比值一般低于0.75,椎管矢狀徑大小的絕對值一般小于12mm,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可在10mm以下。做MRI檢查可清晰地觀察到硬膜囊受壓的情況和受壓的具體部位。
3.非手術療法更有效,但對下肢癥狀作用不明顯:頸腰綜合癥患者頸段和腰段兩個部位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病變,如果進行頭頸部輕重量的持續牽引能夠緩解上肢和軀干的癥狀,可是卻不能改善下肢的癥狀。所以,如果遇到了這種情況,在進行頸部治療后,需要檢查腰部的情況。
二、頸腰綜合癥臨床表現之腰椎癥狀特點:
1.間歇性跛行:這種癥狀就是患者步行數十米或數百米的距離之后,會出現單側或者雙側,或者偏向一側的腰腿部癥狀,癥狀主要有腰酸、腿痛、下肢麻木無力,嚴重者會出現跛行;待患者坐下或蹲下休息幾分鐘之后,又可恢復正常的步行。如此間歇地連續行走,所以稱為間歇性跛行。
正常人在步行的時候,下肢局部肌肉舒縮會使椎管內相應脊椎節段的神經根部血管發生生理性充血,但仍然可以正常的血液回流。對于頸腰綜合癥患者而言,椎管和根管相對于一般人更為狹窄,所以當出現行走時的生理性充血時會影響血液的流通,阻礙局部血液回流,形成靜脈淤血,最終導致缺血性神經根炎的出現。
2.患者主訴與客觀檢查存在矛盾:這是頸腰綜合癥的一大特點。頸腰綜合癥椎管變得十分狹窄,這會使容納馬尾和神經根的空間變得很小。所以,當患者長時間步行或者活動時,增加了椎管內壓,會有許多主訴出現,比如坐骨神經放射性疼痛,雙下肢麻木無力、腰酸、腿痛等。但是在就診之前,由于沒有進行長時間的活動,患者處于一個較為放松的狀態,椎管內壓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經檢查會發現各項指標均呈陰性。這種患者主訴和實際檢查結果不符合的情況會帶給醫生誤導,誤以為患者“夸大主訴”。
3.腰部后伸受限及疼痛:頸腰綜合癥患者存在發育性椎管狹窄,所以椎管的間隙相較于正常人很大程度的減小甚至消失。當患者的腰椎從中立位變為后伸位時,椎管后方的小關節囊和黃韌帶會向椎管和神經根管擠壓,同時,椎管的長度還會縮短大概2.2mm。
這樣一來,椎管內壓驟然升高,患者腰部活動受限,尤其是在后伸的時候會感受到明顯的疼痛。因為腰部處于伸直狀態或前屈位時,椎管不會受到擠壓,所以患者此時不會感到不適。所以頸腰綜合癥患者雖然可以步行,卻能騎車。
需要注意的是,因患者病程長短不同、病情嚴重程度不同、自身身體狀態不同,除了會出現以上癥狀,也有可能會伴隨發生其他癥狀。
由于頸腰綜合癥患者患者的椎管存在狹窄,所以髓核稍微突出就會使脊神經根受到刺激或壓迫,從而引起椎間盤突出癥時存在的根性放射痛和腰部前屈活動受限。這類患者大部分先被診斷出腰椎間盤突出,到醫院進行治療后才發現頸腰綜合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