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豪 楊曉川 湯朝暉 李彬彬
摘 要:市縣級博物館在我國博物館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按照國家文物局發布的國內博物館統計,市縣級博物館占了多數。其對展示地域特色,傳承鄉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這就要求建筑師在博物館設計上植根當地文化,創作具有歷史特色、地域特征的建筑。本文以廣西憑祥博物館為例,通過筆者自身設計實踐對方案進行分析解讀,擬從建筑形態、建筑材質、建筑空間等幾個方面,闡述在博物館設計中地域性的表達。
關鍵詞:憑祥;地域性;博物館
1 引言
廣西憑祥博物館的建設是一項重大的社會事業和文化工程,充分展現了憑祥璀璨的壯鄉文化。項目位于廣西省憑祥市322國道旁,規劃總用地面積26587.64㎡,其總建筑面積約17000㎡,略大于一般的市縣級博物館。館內主要布置展廳、行政辦公、公共服務區及配套設備用房等,展廳擬設軍史廳、雙擁廳、邊貿廳、中越友誼(中國與東盟)、改革開放成果展廳等8大展廳,預留1個展廳備用。
2 憑祥市地域文化
憑祥市位于廣西西南部,與越南相接,有“祖國南大門”之稱,自古以來乃軍事重地。經過近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特色鮮明、特點突出的憑祥邊境文化;境內少數民族分布眾多,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等等,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奠定了憑祥繁盛文化的基礎;全市土地以山地眾多,相對苛刻的自然環境使得這里的城市發展善于遵循自然,因地制宜,在城市的選址和布局上具有鮮明的特點。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文化、豐富的地貌,形成了極具憑祥特色的地域文化。
3 總體設計構思
憑祥博物館位于憑祥市大連城景區內。場地地勢平坦,東側為現狀自然村落,并由一條水系相隔,北側為現狀農田,西側與城市道路相接。
設計借由憑祥所在的人文、地域、歷史和社會背景出發,尋根入源,以“烽火雄關,壯鄉錦繡”為設計意向,力求把憑祥博物館打造為地域性、文化性與雄渾形態的結合,充分展現憑祥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與強勁的城市發展勢頭。
3.1 烽火雄關——歲月烽火,鎮南雄關,山巒勢險,威震南疆
方案從憑祥鎮南關的雄偉形象從發,以關城城墻為建筑形態的原型,由三個貫穿交錯的幾何體塊組合構成,高聳的混凝土墻體破土而出,漸次升起,石材立面厚重雄渾,建筑整體形象威嚴雄壯,突顯憑祥軍事重鎮特色。
博物館采用集中式整體布局,在內庭院置入以烽火臺為意象的內核空間,螺旋坡道連通博物館的各層,在組織交通的同時兼顧展廊功能,隱喻“歷史是螺旋式上升的”。以“烽火臺”為中心,對內,是建筑的交通核心;對外,是建筑的形象中心。建筑整體力求人工與自然的完美融合,營造出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地景建筑。
3.2 壯鄉錦繡——壯鄉,武圣,邊關,錦繡
在立面造型上,遵循憑祥市的邊城特色及少數民族文化特點,結合鎮南關城墻石磚混砌的立面特點,融入具有廣西少數民族特色的壯錦元素,將石材的厚重雄渾與壯錦的輕靈逸秀以現代建構手法在建筑中演繹融合,在凸顯鎮南關宏偉氣魄的同時,彰顯憑祥的地域文化特色。
3.3 文化匯聚——注入場所精神
憑祥自古是中國南邊邊境的重要大門,同時境內的國際聯運鐵路是中國與東盟之間最便利的通道。便捷的交通帶來的是文化的交融,匯聚成多元的憑祥文化特色。
在場地設計上,方案注重場所精神的注入,方案以文化的多元性為軸,從東側入口廣場為始,創造一系列主題廣場:雄關廣場、烽燧制、碧水盈盈、遠山含黛,結合廣場南側的三座名人雕塑,營造富有憑祥邊塞特色的入口廣場景觀。廣場地面飾以引導性明確的線性鋪裝,鋪裝上篆刻的歷史事件宛若在向每一個參觀者講述憑祥的發展歷史。廣場兩側的庭院空間為參觀者及市民提供駐足停留、欣賞室外展覽、文化交流的空間場所,使得建筑前廣場成為文化匯聚的中心。
結語
憑祥博物館在充分尊重歷史與人文的基礎上,從地域文化入手,采用呼應憑祥地域特色的建筑形態,具有地域特色的立面建筑材料,理性的平面與空間布局,綠色生態的節能技術,旨在打造一個展現憑祥歷史、文化、藝術、風俗的現代博物館。
參考文獻:
[1] 蔡子為. 地域性文化與學校建筑設計——以湘西州民族中學雙河校區方案設計為例.四川建筑,2018(1)
[2]周愛平. 地域性文化元素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探究與應用——奉賢區青村濱河公園文化景觀設計為例.中外建筑,2016(5)
[3]李靈. 現代地域建筑設計方法探討.重慶建筑,2014(11)
作者簡介:
李冠豪,碩士,助理工程師。
楊曉川,碩導,教授級高工。
湯朝暉,博導,研究員。
李彬彬,博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