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卉
摘 要:新環境保護法自2015年1月實施以后,我國的環境保護方面確實有了極大改善,與此同時也顯現出一系列的問題,如:執法不嚴、對法律認識不足、資金缺乏、補助不足等;對于一些鄉鎮個體工商戶的影響也顯得更加明顯。
關鍵詞:新環境保護法;鄉鎮個體工商戶;影響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已于2014年4月24日經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于2015年1 月1日起施行。新《環境保護法》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對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完善了生態保護紅線等環境保護基本制度,強化了企業污染防治責任,加大了對環境 違法行為的法律制裁,法律條文也從原來的47條增加到70條,增強了法律的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 然而這部新的環境保護法卻也未必是完美的,任何一個事物,當你處在不同的角度時,所有的感悟也會有所差別。
據《走第三條道路----與你一起做自由職業者》的分析,中國的個體戶,實有鄉鎮個體工商戶3200多萬戶,從業人員6500萬人,全國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達到1.52億人。這從另一個側面來說明,個體私營大大緩解了社會的就業壓力,然而在新的環境保護法實施以后卻對于很多鄉鎮個體工商戶造成了打擊。新的環境保護法在環境保護方面是一把利刃,對鄉鎮個體工商戶同樣是一把利刃,一把可以毀滅所有的利刃。
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也是每個公民應該遵守的,鄉鎮個體工商戶也義不容辭。對于鄉鎮的鄉鎮個體工商戶來說,他們大多數都是農村村民,他們申請注冊個體工商無非只是謀生。或許他們不需要像企業那樣向國家交稅,也不用像企業那樣制度化、規范化、專業化。但他們也會遵循國家制度法規,從沒想過違背。換言之,鄉鎮個體工商戶何嘗不想同樣擁有自己的企業,但他們的實際情況永遠是殘酷的。
新環境保護法實施以后,許多鄉鎮個體工商戶被打壓的只能茍延殘喘的過日子。鄉鎮個體工商戶的減少也減少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個體私營經濟已成為就業的蓄水池,就業的主渠道。國家工商總局"個體私營經濟與就業關系研究"課題組對外發布的《中國個體私營經濟與就業關系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9月底,全國實有鄉鎮個體工商戶5285萬戶,私營企業1802萬戶,吸納就業2.73億人,占全國就業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占城鎮就業人口四成以上。自商事制度改革以來,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呂鵬說:"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商事制度改革使市場主體滿意度明顯提高,越是新創辦的企業,滿意程度越高。"中國個協副秘書長張久榮說:"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越能夠吸納足夠多的中高端勞動力,促進產業結構順利升級。我們希望有更多普惠性政策出臺,從政府和市場兩個方面共同努力,進一步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而帶動就業創業。"國家鼓勵個體私營經濟,鼓勵大眾創業,卻也無形中將其扼殺。在這個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城鄉的貧富差距也日益增大,用老人的話來說便是“富的越富,窮的也窮”。對于農民來說,當他們僅有的就業機會也因為國家法律制度而沒有的時候,他們有點不是對國家的贊美,而是抱怨。
新的環境保護法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它體現了強烈的底線思維,這是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的一個重大亮點,也是我國環境保護法制建設進程中的一個重大突破。不但從法律制度上確保了生態保護紅線在具體實踐中的落地,也使得這條生態保護“高壓線”變得更有威懾力。紅線就是底線,是最后一條防線,沒有退路,也不允許逾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不回避,不掩蓋,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生態保護紅線,實質上就是生態環境保護底線、經濟發展的環境承載底線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底線之一,如果突破了這道底線,不但我國生態環境的根基會瓦解,經濟發展的基礎會坍塌。生態保護紅線體現了生態環境系統的健康底線思維。長期以來,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由于沒有強有力的法律約束,這條底線并沒有被很好地守住,生態環境質量底線面臨被突破境地。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及時從立法角度對生態保護紅線予以明確,從法律制度上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建立了最后一道“保護門”,生態保護“高壓線”也真正有了威懾力。它有力保障生態環境健康發展,極大力度的治理了霧霾問題,在環境保護的各方面都有卓越成效,人們生活的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很多環境污染所導致的疾病對于鄉鎮個體工商戶來說,也有利的方面。他改善了人民的居住環境,同時也促使鄉鎮個體工商戶更加的規范化。雖然只是鄉鎮而非城市,但如果想要更加的適應時代的發展,更加的屹立不倒也需要更加的制度化規范化。
任何影響都既有利又有弊,對不同的人利弊影響易不同。新環境保護法是一把利刃:處在執法人員的角度而言,新環境保護法提供了一系列足以改變現狀、有針對性的執法利器,而且新的環境保護法還是一部開放的立法,將民間力量有序的納入環境治理機制中,設立了環保公益訴訟制度,法律訴訟主體得到進一步擴大,同時,新法還規定:“符合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然而處在鄉鎮個體工商戶的角度來說,這無疑是把利刃,一把隨時會把自己掏空的利刃,自己奮斗多年經營的廠子會因為自己沒有充足的資金進先進的設備,沒有充足的資金修改廠房,沒有充足的資金交罰款而被慢慢的掏空,被慢慢的查封,可這些他們又能跟誰說。新的環境保護法是一把利刃,但它依舊有弊端,對于國家來說,他是一部有利的法律。但對于某些個人、集體來說,他真的是利大于弊嗎?
國家領導人在新的環境保護法實施以后也多次強調要充分認識新環境保護法頒布實施的重大意義,要加強對環境保護法的學習宣傳,要切實抓好環境保護法的貫徹實施。但對于本身經濟經濟就不富足的鄉鎮個體工商戶來說,要貫徹落實好新環境保護法所強調的每一章每一項、每一條更是十分困難。2017年8月份,某鄉鎮發生了這樣一件事:縣級市領導召集鄉鎮的個體工商戶、企業公司,甚至無名的小廠開會督促大家辦理環評,但因罰款項太重,而且不服眾,大家憤懣不平,導致與領導爭執起來,村民一起之下,說為什么領導們不能像附近市區一樣幫幫自己,卻沒想惹怒了領導,領導便說:“你竟說沒用的,臨市好你怎么不去那開廠子在這干嘛”。對于這件事來說,領導貫徹落實新環境保護法但因言語不當與本身便法律意識弱的村民發生爭執,不僅不利于法律的進一步貫徹反而更加重了民憤和抵抗情緒。
對于鄉鎮個體工商戶來說,無論是高額的罰款還是更多的資金投入他們都負擔不起。自新環境保護法自實施以來,許多鄉鎮個體工商戶皆因高額的罰款和加重的資金投入,以及政府的一味打壓而選擇放棄自己曾經白手起家的廠子外出打工。這樣對于鄉鎮來說不僅少了些許未來的企業,也少了許多就近的就業機會。
新環境保護法的實施對于鄉鎮個體工商戶的影響,站在不同的角度,影響不同。處在鄉鎮個體工商戶的角度會感嘆法律毫無人情味,不給百姓留活路,絲毫不知百姓之疾苦,但在執法及立法人的角度來說,新環境保護法著實是一部符合國情符合國家發展的環境保護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