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給瀘州鄉村古建筑的保護和傳承帶來了新的機遇。瀘縣屈式莊園是瀘州鄉村古建筑的杰出代表,本文結合瀘縣屈式莊園的研究現狀,分析了利用數字媒體藝術手段實現鄉村古建筑的特色文化實現信息化存儲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鄉村古建;屈式莊園;數字媒體藝術
瀘州地處川南,有著悠久的歷史,位于瀘縣的屈氏莊園,始建于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809-1845),是川南地區民間建筑的代表之一。整個莊園包括了碉樓、戲樓、佛堂,具有高強防御建筑的特點。莊園占地30畝,現存占地12畝,坐西南向東北,后靠五仙山,側依冱水河,整體布局似一艘大船,后花園花山如船尾,前花園為船頭,石牌坊如巨帆,寓意“一帆風順”。屈式莊園是四川省現存較為典型的高墻碉樓民居,是繼大邑劉文彩“收租院”以后的第二大民間古建筑,富有鮮活的民族文化生命力,被譽為“川南民間建筑精粹”。
1研究背景
經過時間的沉淀,至今古建筑已經成為人類文明的藝術瑰寶,而像屈式莊園這樣的鄉村古建的保護受空間、地域、以及其它因素的限制,無法與旅游勝地的著名古建筑相比,因此利用現代化科學信息技術,對鄉村古建筑進行有效保護,避免人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對其的損害,是我們必須要承擔的義務。
瀘縣屈氏莊園是我國民間建筑高墻防御建筑在川南地區的典型代表。是四川省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民居建筑群之一。國家文物局《關于印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公布,四川省僅有兩處入選,其中之一就是瀘縣方洞鎮屈氏莊園。對莊園的研究能夠反映著一個時代的變遷,是歷史變化的一座標本。對古建筑進行保護既是對中華文明的保護,也可增強民族自豪感。
人類文明發展數千年的歷史,留下了很多寶貴的 自然、文化遺產,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古建筑都在遭受自然或人為的破壞,如何對其進行保護修復一直是研究者們關注的課題。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給鄉村古建保護工作帶來了新的技術支撐
2研究現狀
國外的文物單位對于利用數字媒體藝術實現對古建筑保護的探索已經有了多年歷史,其中較為有名的有:英國的巨石陣的模型,美國的虛擬古村莊,意大利的龐貝古城虛擬現實模型。隨著三維可視化技術的發展,由于三維模型數據的直觀性,使得其相對于二維數據有更精細、廣泛的應用。如周立等應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輔助古建筑修繕測繪,采用數字虛擬現實技術的北京故宮數字化,龍門石窟的石刻三維數字化,敦煌莫高窟壁畫的數字保護,虛擬現實技術實現三峽游,廣東通過VR技術實現的南越公署遺址虛擬現實三維仿真系統,臺灣的數位典藏科技計劃。
雖然國內外對于古建保護的成功案例給本課題的開展提供很多寶貴的思路和技術支持,但作為瀘州本土的鄉村古建筑,對其保護的手段多局限于傳統的整理修繕,目前為止未進行過利用三維虛擬現實技術對其進行再現和保護,因此如何將這一新技術成功的應用在這些鄉村古建的保護上是本課題需要集中解決的重要問題。
3研究價值
古建筑是中國傳統文化遺留下來的瑰寶,鄉村古建筑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有效保護鄉村古建筑,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尊重。但其保護力度遠遠不及旅游勝地的古建,并且鄉村古建筑保護工作的開展中,傳統測量、保護方式已經不足以滿足現代化發展的需求。三維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解決信息數據的精準測量和保存問題,相關信息被更安全、更全面的記錄,在此基礎上進行數據庫的建立,根據實際信息制定有效的保護計劃,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研究和保護以屈氏莊園為代表的鄉村古建筑。
3.1理論價值
目前而言,對鄉村古建筑的研究更多的表現在研究其歷史淵源、結構特點及藝術造詣,其研究的成果體現方式多為傳統的圖片、文字、視頻記錄,基本上未涉及到利用數字媒體藝術的手段對于其保護,該方面研究甚少。本課題將利用數字媒體藝術的各種表現方式,可以對古建筑進行虛擬展示、復原修復、數字平臺傳播等研究,從而為瀘州鄉村古建筑的保護、修復、傳播和研究提供了更為科學合理的保障。對瀘州鄉村古建筑的數字媒體藝術化保護和傳承的研究,開辟了鄉村古建筑保護全新的途徑和思路。數字媒體藝術在瀘州鄉村古建筑保護中實際應用,是未來古建筑保護發展的一種趨勢。通過古建筑虛擬演示、古建筑數字影像、古建筑文化傳播推廣三個方面來開展的鄉村古建研究是結合多媒體技術的一次實踐,為古建的保護提供新的方式和思路。
3.2應用價值
鄉村古建筑由于其分布散亂,統一監管不夠現實,只能定期檢測,在三維數據的建立以及保存的基礎上,定期采集古建筑的最新信息數據,與原本已經保存的圖像數據進行全面的比較,進行相似度評價,可通過對比數據和其它相關信息對鄉村古建筑的腐爛或損壞程度做出分析,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修復和保護措施,延長古建筑的存在壽命。
4結論
利用三維虛擬顯示技術有效提高了鄉村古建復原的效率和準確性,得到的數據也都為三維立體數據,這些獲取的數據信息能夠通過數字化保存進行存檔。在此過程中,將虛擬顯示技術與數字化攝影有效結合,在數據獲取過程中有效對古建筑的細節進行記錄,之后利用計算機相關的軟件進行處理,能夠將建筑物的角度、材質和位置高精度記錄和保存,并根據需要以三維設備形成圖像。高精度的信息數據保存能夠為鄉村古建筑的保護和研究提供有力的信息,并能為之后的古建筑的管理與監管提供有效的原始數據,升華了各類數據的利用價值。此外,這些數據對于瀘州文物保護部門、考古部門以及博物館等相關機構也有重要的意義,可方便其隨時調取應用。因此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實現以瀘縣屈式莊園為代表的鄉村古建筑具有重要意義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秦楓.數字媒體環境中傳統文化傳播與保護——以ahage.net為例.牡丹江大學學報,2015(6) .
[2]羅彥,蔣淑君.數字時代的文化基因重組—我國文化遺產數 字化現狀與未來發展[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9).
[3]徐達,胡安娜,王學勇.齊魯傳統民居保護與發展策略探析.山東農業大學學報
作者簡介:
曾凌(1983-)、女、漢、四川德昌、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三維動畫、數字化保護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一般項目《互聯網環境下川南地區石刻藝術數字化展示研究》[項目編號:17ZB0203]
瀘州社科聯課題《數字媒體藝術在瀘州鄉村古建筑保護中的運用》項目編號:LZ18A043